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新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值<7,碱溶液pH值>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值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再如,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在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学生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根据原有的知识,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激烈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教师应该恰当质疑
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质疑时,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得当,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启动思维。过难,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只有设计的问题有足够的思维量,坚持运用“跳起来摘果子原则”,甚至“撑杆跳摘果子的原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设问,如:合成氨反应原理具有哪些特征,要使合成氨的含量增大,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学生可以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气体总体积减少的可逆反应,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出,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以及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使合成氨的含量增大。接着让学生分析思考,是否温度越高、压强越大越有利?启发学生讨论为提高氨的含量应采取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合成氨生产中了解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质疑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等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学生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溶液反应充分?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新思维方式。
三、加强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形成、学科素质的完善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将实验的要求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实验教学中,可围绕实验要求设计如下问题情境:①实验装置中的导管为何要这么长?②锥形瓶中导管口为什么要在液面上?③导管口附近出现的白雾是什么?可用什么方法鉴别?④反应后把烧瓶里的液体倒入盛水的烧杯里共分几层?各层的主要成份是什么?下层液体为什么呈褐色?如何提纯?
围绕上述问题,边实验、边讨论、边讲解,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掌握苯与液溴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的特点、反应原理、反应现象及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性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某Na2SO3溶液是否变质?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如下几种方案:①加BaCl2溶液和稀HCl;②加BaCl2溶液和稀HNO3;③加Ba(NO3)2溶液和稀HCl;④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⑤加BaCl2溶液和稀H2SO4。学生提出方案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方案②、③、④不行,因所加试剂均具有强氧化性,会把SO32-离子氧化;方案⑤也不行,因所加H2SO4具有干扰作用,从而确定方案①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我们广大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挖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为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新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值<7,碱溶液pH值>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值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再如,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在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学生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根据原有的知识,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激烈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教师应该恰当质疑
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质疑时,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得当,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启动思维。过难,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只有设计的问题有足够的思维量,坚持运用“跳起来摘果子原则”,甚至“撑杆跳摘果子的原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设问,如:合成氨反应原理具有哪些特征,要使合成氨的含量增大,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学生可以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气体总体积减少的可逆反应,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出,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以及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使合成氨的含量增大。接着让学生分析思考,是否温度越高、压强越大越有利?启发学生讨论为提高氨的含量应采取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合成氨生产中了解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质疑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等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教师提出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师在进行萃取操作教学时,讲述要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进行振荡的原理后,可向学生质疑:当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时,应怎样才能使两溶液反应充分?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新思维方式。
三、加强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形成、学科素质的完善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将实验的要求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实验教学中,可围绕实验要求设计如下问题情境:①实验装置中的导管为何要这么长?②锥形瓶中导管口为什么要在液面上?③导管口附近出现的白雾是什么?可用什么方法鉴别?④反应后把烧瓶里的液体倒入盛水的烧杯里共分几层?各层的主要成份是什么?下层液体为什么呈褐色?如何提纯?
围绕上述问题,边实验、边讨论、边讲解,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掌握苯与液溴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的特点、反应原理、反应现象及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性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某Na2SO3溶液是否变质?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如下几种方案:①加BaCl2溶液和稀HCl;②加BaCl2溶液和稀HNO3;③加Ba(NO3)2溶液和稀HCl;④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⑤加BaCl2溶液和稀H2SO4。学生提出方案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方案②、③、④不行,因所加试剂均具有强氧化性,会把SO32-离子氧化;方案⑤也不行,因所加H2SO4具有干扰作用,从而确定方案①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我们广大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挖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为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