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统领下的教学探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l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语文课“教什么”的现象与归因
  笔者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12年,在教学中发现:同一篇课文,执教者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的内容把握有偏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什么”和“不教什么”在课堂上很随意;教学往往只关注到单元主题的人文性,而忽略其工具性;进行课外拓展时没有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而是体现教师自己的兴趣。
  仔细分析这些现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大部分教师喜欢一课一课地去教,每一堂课都是孤立的个体,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精雕细琢,却少了“为什么要教这些”的理性思考;还有一些教师忽略了单元主题的工具性,只关注人文性;教学内容要么是《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要么是直接拿别人的教案或课件来教,“教什么”呈现出不确定性。这样的教学无法提升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受课标指引,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课标中总的教学目的要求应通过阶段目的要求来实现,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素养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实现的,而不是随意的。
  作为一线教师,要熟知课标,明确单元设计意图,精心设计课堂,在主题统领下教语文。
  二、 主题统领下如何确定“教什么”
  单元是教材的结构基础,一个单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单位。教材用不同的文体和内容来表达同一个主题,这样的编排使单元主题集中,利于多文本整合进行教学,利于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深化主题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和规律,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利于节省授课时间。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需要有主题单元的意识,以此作为确定具体教学重点的依据。下面以具体课例谈谈在主题统领下确定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追寻作者原意,贯彻编者意图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深入追寻作者的意图,理解作者,这是教学的起点。而教材是编者们经过改革与探索精心编写而成的。明确编者的意图才能有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才能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指向单元目标。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共有三篇课文。本单元主题就是围绕历史名人故事,让学生认识记叙文。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本时,与经典读本相结合。
  如《祁黄羊》这篇课文,在教学时,要重点抓住第二部分悼公与祁黄羊的对话,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体会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有位教师却把这篇文章处理成关注人物的对话描写,一会儿关注对话中的提示语位置,一会儿关注提示语的种类,一会儿关注对话中的标点符号。学生哪有精力去体会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精神品质呢?
  2.深入研读文本,丰富单元主题
  教材中的一些单元主题有着明确的价值判断,如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还有一些则只是提供了一个人文范畴,没有明确的情感倾向,比如动物的合作、生命的沉思。第二类,要求通过深入研读文本不断丰富单元主题。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四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单元侧重写人,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爱的交响乐。父母之爱、同胞之爱……爱超越了生死,爱超越了种族,爱是温暖的阳光、爱是永恒的微笑。教师可以通过这四篇课文,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 主题统领下的教学路径探析
  在教材以主题单元形式的编排下,教师应该研究探讨符合教材编排特点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1.立足教材,在文本重组中教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有很强的关联性,孤立地教学很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在单元内重新组合,也可以将单元与单元之间串联,还可以将上册与下册贯通。
  比如《天火之谜》(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和《夜晚的实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都是描写科学实验的文章。我在教学《天火之谜》这一课时,从文体形式这个角度出发,以构建“科学实验类叙事性作品”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辨,探究这两篇课文在内容、人物形象或其他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作为“科学实验类叙事性作品”,这两篇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叙述了科学家由某个现象或困惑着手,开展实验和研究,最终取得成功、造福人类的故事。不同之处在于,《天火之谜》详细记叙了富兰克林一次实验的过程,《夜晚的实验》则写了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过程,但这四次过程却不是平均分配笔墨,重点记叙第一次实验的过程,由此引导学生掌握在反复叙事中要做到有详有略。主题阅读采用“议题”而非单元的“主题”来选择文本、建构课堂,使学生在高效、系统的学习中,在知识的迁移和比较中,培植整体思维。
  2.超越教材,在专题研究中教
  (1)从单元主题出发,向同主题的名著名篇延伸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既定的主题,单元中的课文都是根据本单元中主题的不同层面的意思来选材的。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爱国”,选择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虎门销烟》这样的名篇,应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四单元主題为神话故事,选择了三篇课文《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路花香》。这三篇课文让学生走进神话寓言,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丰富多彩,并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2)以课文为中心,向同主题内容延伸。
  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对友情的多角度探讨”,将《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三首诗组成“友情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有关“友情”这一主题的不同答案。《别董大》表达高适对董大的思念与祝福,情景凄凉;《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用举杯劝酒表达内心真挚的惜别之情;《赠汪伦》描写的是汪伦踏歌赶来送行,表达出汪伦对李白朴实、深厚的友情……这样的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朋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3)从节选课文出发,向整个作品延伸。
  课文中多选择一些名著节选,一是因为作品本身是经典,二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去阅读整本名著,开展专题研究。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水浒传》,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拓展阅读《水浒传》。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有学生读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领略鲁达不凡的人格魅力。有学生读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体会到鲁智深的武艺高强、力大无比。由此,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4)从作者出发,向作者的其他作品拓展。
  教材中课文的作者部分是名人,他们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或者有着经典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可以以作者为基点,向作者的传记或代表作来扩展。如《燕子》的作者是郑振铎,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其中有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作品《蝉和纺织娘》。再如《草原》是老舍的作品,教学中可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猫》《北京的春节》,让学生感受老舍这位文学巨匠的魅力。
  在主题统领下教语文,在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有机整合,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为学生如何读书、教师怎样教书找到了出路。在主题统领下教语文,使我们放眼语文世界,树立大语文观,为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技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语文课“费时低效”是广大教师心中的“痛”。特级教师黄厚江指出: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即语文课要回归语言的本质,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吴忠豪教授则进一步指出,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要以本体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组织课文教学,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评价语文课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是否“学了语文”,即掌握了多少学习语文的方法,积累了多少语言文字,提高了多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下面试
第一,做一个有思考力的教师  课堂上我们要用教材教,从创造性加工教材开始,对教材科学地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删除,让教材更符合自己学生的口味。  一定要重视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要做到灵活多变,一课有一课的导入方法。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有“巧法”。要学会“难得糊涂”,你糊涂了,你的学生才会聪明;要学会“偷懒”,你懒惰了,你的学生才更勤奋。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教材,用学生
【教学目标】  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明白。拓宽交际思路,有话可说,乐于开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我们的课余生活。你认为哪些时间属于课余时间?  (预设:下课后、放学后、周末、寒暑假……)  2.师:在课余时间,你们都做些什么?  3.观看几段录像,说一说他们在做些什么。  (播放视频内容:课间,同学们在教室和操场上活动。)  4.指导学生说话时要注意
2011年版《語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不仅要突出语用训练,强调言意兼得,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获取美的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这对于散文教学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浅析其中典型的表达技巧——“借物喻人”。  师:现在课文已经初步学完,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题目为什么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尤为重要。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要靠语言实践,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來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开设说话课进行说话训练  低年级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说话课上,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说话训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发展语言能力大有好处。  1.看看说说  如以《水果》为主题的说话训练课,先把学生
【摘 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是“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评价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南通职业大学在“双高”建设实践中,提出绘制现代建筑产业全景图、构建五层三分课程结构、加强“金课”和融合课程建设、建立课程开发师制度、深化“三教”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与评价等路径方法,全力推进课程体系高质量建设,以实现高水平“三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三型人才;课程体系;“双高”建设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同桌形象。  2.学会细致描写,写好同桌外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入课,引出“特点”  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在习作时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这节课我们试着抓住人物特点,写写“我的同桌”。  【设计意图:提出观察要抓住特点的重要性。】  二、了解同桌,总结“特点”  请大家采访一下自己的同
【关键词】职业学校;办学能力;现代学徒制;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4-0046-04  当下,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日益显现,行业企业对各级各类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各级职业技术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归根结底还是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江苏省职业教育先后
生活觀察
期刊
一篇完整的文本一般是由指向实写的准确性语言和指向虚写的模糊性语言两类表意系统组成。文章要想有效地表情达意,仅仅依靠准确性语言是不够的,有时模糊性语言更具有独特优势,是准确性语言所无法替代的。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很多教师常常将教学的重心设置在对准确性语言的体悟上,而对于文本中的模糊性语言极少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全面感知。因此,教师在坚守“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既要一如既往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