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16年的教育生涯在不知不觉中,就与我挥手作别了,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不少地方值得留恋与品味。
一、因人变奏曲
当今的中小学教育,在为数不少的地方,名义上是素质教育,但骨子里仍然是应试教育,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拿唯一的标尺——分数来划分两个等级,那就是“优等生”与“劣等生”。
“优等生”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无论是学校、家里都把他们视为“宝贝”。个别学校的校长,专门为全年级的前十名开恩,结果这些“优等生’”飘飘欲飞。相反,“劣等生”可就遭难了,只能得个“落井下石”的结局。
在“优等生”与“劣等生”这个问题上,我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另辟蹊径。对待“优等生”,先泼水,再摘果。泼水为的是让他们镇定,摘果为的是让他们“吃”好。摘果时,并不是让他们轻易摘到,而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对待“劣等生”,首先和他们建立个人之间的友情,让他们获得做“生”的权利,然后慢慢深入,一步一步建立起必胜的信念。这样,“优等生”能够“跳”,“劣等生”能够“笑”,奏出了不同的曲调。
二、因事变奏曲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受社会大染缸的影响,对一些是非问题、善恶问题并不能准确判断,急需老师们给予适当的引导。就比如“助人为乐”好多学生并不认可,倒是有不少人持否定的态度,因为他们会拿出确凿证据来加以证明。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召开了“助人为乐是优是劣”的辩论会。会上,同学们唇枪舌剑,各不相让。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从身边的小事讲起,一直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专家的科学论证(专家称:帮助别人的人,除了别人快乐外,也会使自己快乐。而快乐是人一生中最难获得的)。同学们茅塞顿开,明辨了是非,“助人为乐”风气大兴。
相反,面对同学们个人之间的小恩小怨,我却采用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比如“生日宴请”这件事,有的同学就叽叽咕咕:“怎么不请我?”、“怎么给我送一个不值钱的礼物?等等,不一而足。怎么办?郑板桥“难得糊涂”真帮了大忙。同学之间你让我,我让你,变得团结了起来。
这样,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求学生“清”;在小恩小怨面前,要求学生“浑”,奏出了不同的曲调。
三、因时变奏曲
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之一。怎样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无疑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新课程新理念也要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而少采用灌输式。要启发、要讨论,但不要忘了,要求学生的心要“静”。只有“静”,才能“静”思,只有“静”思,才能出奇。
课间可就不同了:在课间十分钟,可以鼓励同学们走出教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诸如踢毽子、跳绳、老鹰捉小鸡等,使同学们的“身”动起来。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同学们全方位的发展。
这样,课堂是“静”,课间是“动”,动静协调,奏出了又一个不同的曲调。
四、因地变奏曲
学生,除了在学校,还要回到家里,学校与家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所。这两个场所,我们也应给予不同的对待。可以让学生在学校“辩”,在家里“练”。学校是“练兵场”,家里是“加油站”。“辩”就是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可以在课堂、在课间。只有勤“辩”善“辩”,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辨空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练”是为“辩”服务。当今时代为学生的“练”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学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资料,上网浏览。
这样,在学校“辩”、在家里“练”,一起奏出不同的曲调。愿我们携手走向祖国的美好明天!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三中学)
一、因人变奏曲
当今的中小学教育,在为数不少的地方,名义上是素质教育,但骨子里仍然是应试教育,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拿唯一的标尺——分数来划分两个等级,那就是“优等生”与“劣等生”。
“优等生”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无论是学校、家里都把他们视为“宝贝”。个别学校的校长,专门为全年级的前十名开恩,结果这些“优等生’”飘飘欲飞。相反,“劣等生”可就遭难了,只能得个“落井下石”的结局。
在“优等生”与“劣等生”这个问题上,我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另辟蹊径。对待“优等生”,先泼水,再摘果。泼水为的是让他们镇定,摘果为的是让他们“吃”好。摘果时,并不是让他们轻易摘到,而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对待“劣等生”,首先和他们建立个人之间的友情,让他们获得做“生”的权利,然后慢慢深入,一步一步建立起必胜的信念。这样,“优等生”能够“跳”,“劣等生”能够“笑”,奏出了不同的曲调。
二、因事变奏曲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受社会大染缸的影响,对一些是非问题、善恶问题并不能准确判断,急需老师们给予适当的引导。就比如“助人为乐”好多学生并不认可,倒是有不少人持否定的态度,因为他们会拿出确凿证据来加以证明。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召开了“助人为乐是优是劣”的辩论会。会上,同学们唇枪舌剑,各不相让。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从身边的小事讲起,一直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专家的科学论证(专家称:帮助别人的人,除了别人快乐外,也会使自己快乐。而快乐是人一生中最难获得的)。同学们茅塞顿开,明辨了是非,“助人为乐”风气大兴。
相反,面对同学们个人之间的小恩小怨,我却采用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比如“生日宴请”这件事,有的同学就叽叽咕咕:“怎么不请我?”、“怎么给我送一个不值钱的礼物?等等,不一而足。怎么办?郑板桥“难得糊涂”真帮了大忙。同学之间你让我,我让你,变得团结了起来。
这样,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求学生“清”;在小恩小怨面前,要求学生“浑”,奏出了不同的曲调。
三、因时变奏曲
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之一。怎样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无疑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新课程新理念也要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而少采用灌输式。要启发、要讨论,但不要忘了,要求学生的心要“静”。只有“静”,才能“静”思,只有“静”思,才能出奇。
课间可就不同了:在课间十分钟,可以鼓励同学们走出教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诸如踢毽子、跳绳、老鹰捉小鸡等,使同学们的“身”动起来。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同学们全方位的发展。
这样,课堂是“静”,课间是“动”,动静协调,奏出了又一个不同的曲调。
四、因地变奏曲
学生,除了在学校,还要回到家里,学校与家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所。这两个场所,我们也应给予不同的对待。可以让学生在学校“辩”,在家里“练”。学校是“练兵场”,家里是“加油站”。“辩”就是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可以在课堂、在课间。只有勤“辩”善“辩”,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辨空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练”是为“辩”服务。当今时代为学生的“练”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学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资料,上网浏览。
这样,在学校“辩”、在家里“练”,一起奏出不同的曲调。愿我们携手走向祖国的美好明天!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