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农村高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面积的“学困生”。而且“学困生”的数量有增大的趋势。所谓数学“学困生”,在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较普遍地认为是指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而这些“学困生”的存在对校园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创建和谐校园,提高教育质量,研究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显得势在必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从广义上讲,今天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学习的“学困生”并没有脱出这三个类别。但是,作为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学困生”的认识必须区别于教育家。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去认识学生学习困难有哪些表现,其成因是什么,远远比把“学困生”进行理论归类有意义得多。
那么,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有哪些,其成因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试图总结一些“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表现成因与转化对策,以期更好的做好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
1.学生刚进入高中不能很快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一部分学生就失去理想而放任自流。
1.1表现成因:农村高中绝大数学生是住校生,周末也不能回家,学习和生活完全自理。和初中相比家长疏于管理,致使一部分学生迷恋网络,贪图享受,从而思想迷惘,逐渐丧失学习的原动力,导致一大批混时间的“浪子”学生,这些无疑也是数学“学困生”。
1.2对策:老师应该配合班主任和德育老师,多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树立成才的坚定目标,帮助学生战胜不良诱惑,形成良好的习惯。
2.学生抱陈守旧,心理变化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速度。
2.1表现成因:大部分的“学困生”,在高中刚开始时,并不是“学困生”,有很多甚至是初中的“学优生”。有许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此疑惑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会从一个好好的“学优生”变成了一个“学困生”。其实,我们认为在这里有一个因素非常的关键,那就是学生的心理变化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
2.2转化对策:高一教师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过程,让学生有个缓释的过程。对于由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及所导致的学困生,教师不仅仅要及时的为学生解答生理上变化所产生的疑惑,更应该在课堂上下狠功夫。
3.部分高中老师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3.1表现成因:《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以培育少数精英为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材编排体系实行“螺旋式上升”,不再像旧教材追求数学内在的逻辑体系,而淡化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的要求。现在的数学教材的体系就像“刷墙漆”。刷墙漆时工匠并不追求一步到位,他每次都薄薄地刷一层,但刷涂的层次感较清晰,层次也较多。随着层次的累进,刷墙的任务也逐渐完成了。这样的层层累进的教材体系安排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好好体会,并对教学的内容及深度广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样的教材体系安排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有时并不能得到较好的执行。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长年累月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一部分老师为了考试成绩和赶进度,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拼命的加深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多讲题目——甚至有学校的老师让高一的学生做高考的题目。这样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是明显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也是和教学的理论和实际相违背的,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3.2转化对策。教师是学校教学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与实际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勿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做个智慧的刷漆匠,每刷一遍就及时补救前面的缺陷,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课标要求。
4.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欠缺。
4.1表现成因。有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变化速度不及环境变化速度,导致学习方法守旧,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数学,导致学习困难的情况。并不是说改变了初中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学好高中数学。有时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契合,也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
4.2转化对策。老师在工作中应当注意给学生创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为我们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提供了整体思想。最有效的莫过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实例,这样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增加了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活动屡战屡败,最终对学习丧失兴趣。
5.1表现成因。碰到过很多学生,在学习困难的初期是非常认真的想要学好数学的,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个时间也许是几个星期,也许是几个月。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在最终都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最终放弃了这一门学科。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是学生不够努力?还是学生的态度不端正?我们说都不是,这样情况的学生,往往是数学基础有所欠缺。
5.2转化对策。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师必须优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说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5.2.1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切实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5.2.2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课堂参与才能谈其他的。而吸引他们参与课堂的法宝就是尊重。只有尊重了,学困生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愉悦的,他才会投入和参与。学困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及成因,只有结合教师的悉心指引,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才能走出困境,走向进步。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探马贤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贡麻寄宿制小学青海同德813200)21世纪,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人才的出现要靠教育。我国早已提出并在不断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可见对教育的重视。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接触的最初的教育,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儿童抓起,因此要重视小学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小学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改革是教育的根本出路,要适应新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进行,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至于小学教育为什么需要改革,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可以说,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1.1 时代发展的要求
每个时代对人都有着各自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小学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当时的时代,传统的小学教育同样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时代需要的人才,发挥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是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目前来说,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其弊端也愈加明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小学教育出现,这样小学教育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科学技术和新发明不断应用,知识得到了丰富更新,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新的知识体系呼唤着新的小学教育。从这方面讲,小学教育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2 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从产生、发展到消亡。世界就是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传统的小学教育经过了自己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今其中的一些部分已到了消亡阶段,必然会被新事物取代,而新事物的出现就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1.3 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我国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如今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想方设法进行解决十分必要,进行小学教育改革是可行之路。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对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同时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在个别地区并没有被贯彻彻底,个别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压力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一些学校存在乱收费等现象,这些都对小学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微观来说,小学教育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教学观念上看,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小学教育中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片面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对儿童的智力和心灵是一种抹杀,忽视了儿童德育等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教师师资上看,虽然与以往相比,师资队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师资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从教学条件来看,除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小学教育条件较好外,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条件十分简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对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种严重限制。
2. 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根据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教育改革有着以下方向。
2.1 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素质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也是我国小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李岚清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这样的概括:“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简单地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2 创新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都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成绩、轻能力,导致了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在教学中逐渐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的教学内容重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3. 结语
小学教育改革十分必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小学教育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从广义上讲,今天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学习的“学困生”并没有脱出这三个类别。但是,作为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学困生”的认识必须区别于教育家。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去认识学生学习困难有哪些表现,其成因是什么,远远比把“学困生”进行理论归类有意义得多。
那么,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表现有哪些,其成因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试图总结一些“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表现成因与转化对策,以期更好的做好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
1.学生刚进入高中不能很快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一部分学生就失去理想而放任自流。
1.1表现成因:农村高中绝大数学生是住校生,周末也不能回家,学习和生活完全自理。和初中相比家长疏于管理,致使一部分学生迷恋网络,贪图享受,从而思想迷惘,逐渐丧失学习的原动力,导致一大批混时间的“浪子”学生,这些无疑也是数学“学困生”。
1.2对策:老师应该配合班主任和德育老师,多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树立成才的坚定目标,帮助学生战胜不良诱惑,形成良好的习惯。
2.学生抱陈守旧,心理变化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速度。
2.1表现成因:大部分的“学困生”,在高中刚开始时,并不是“学困生”,有很多甚至是初中的“学优生”。有许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此疑惑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会从一个好好的“学优生”变成了一个“学困生”。其实,我们认为在这里有一个因素非常的关键,那就是学生的心理变化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
2.2转化对策:高一教师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过程,让学生有个缓释的过程。对于由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及所导致的学困生,教师不仅仅要及时的为学生解答生理上变化所产生的疑惑,更应该在课堂上下狠功夫。
3.部分高中老师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3.1表现成因:《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以培育少数精英为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材编排体系实行“螺旋式上升”,不再像旧教材追求数学内在的逻辑体系,而淡化学生的思维接受能力的要求。现在的数学教材的体系就像“刷墙漆”。刷墙漆时工匠并不追求一步到位,他每次都薄薄地刷一层,但刷涂的层次感较清晰,层次也较多。随着层次的累进,刷墙的任务也逐渐完成了。这样的层层累进的教材体系安排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好好体会,并对教学的内容及深度广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样的教材体系安排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有时并不能得到较好的执行。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长年累月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一部分老师为了考试成绩和赶进度,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拼命的加深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多讲题目——甚至有学校的老师让高一的学生做高考的题目。这样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是明显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也是和教学的理论和实际相违背的,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3.2转化对策。教师是学校教学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与实际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勿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做个智慧的刷漆匠,每刷一遍就及时补救前面的缺陷,在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课标要求。
4.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欠缺。
4.1表现成因。有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变化速度不及环境变化速度,导致学习方法守旧,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数学,导致学习困难的情况。并不是说改变了初中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学好高中数学。有时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契合,也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
4.2转化对策。老师在工作中应当注意给学生创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为我们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提供了整体思想。最有效的莫过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实例,这样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增加了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活动屡战屡败,最终对学习丧失兴趣。
5.1表现成因。碰到过很多学生,在学习困难的初期是非常认真的想要学好数学的,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个时间也许是几个星期,也许是几个月。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在最终都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最终放弃了这一门学科。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是学生不够努力?还是学生的态度不端正?我们说都不是,这样情况的学生,往往是数学基础有所欠缺。
5.2转化对策。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师必须优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说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5.2.1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切实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5.2.2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课堂参与才能谈其他的。而吸引他们参与课堂的法宝就是尊重。只有尊重了,学困生觉得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愉悦的,他才会投入和参与。学困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及成因,只有结合教师的悉心指引,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才能走出困境,走向进步。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探马贤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贡麻寄宿制小学青海同德813200)21世纪,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人才的出现要靠教育。我国早已提出并在不断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可见对教育的重视。提及教育,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接触的最初的教育,能为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儿童抓起,因此要重视小学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小学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改革是教育的根本出路,要适应新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教育改革亟待进行,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至于小学教育为什么需要改革,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可以说,小学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1.1 时代发展的要求
每个时代对人都有着各自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小学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当时的时代,传统的小学教育同样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时代需要的人才,发挥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是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目前来说,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其弊端也愈加明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小学教育出现,这样小学教育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科学技术和新发明不断应用,知识得到了丰富更新,传统的小学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新的知识体系呼唤着新的小学教育。从这方面讲,小学教育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2 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从产生、发展到消亡。世界就是新事物不断出现、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传统的小学教育经过了自己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今其中的一些部分已到了消亡阶段,必然会被新事物取代,而新事物的出现就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1.3 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我国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如今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想方设法进行解决十分必要,进行小学教育改革是可行之路。因此,小学教育改革是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对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同时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在个别地区并没有被贯彻彻底,个别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压力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一些学校存在乱收费等现象,这些都对小学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微观来说,小学教育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教学观念上看,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小学教育中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片面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对儿童的智力和心灵是一种抹杀,忽视了儿童德育等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教师师资上看,虽然与以往相比,师资队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师资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从教学条件来看,除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小学教育条件较好外,广大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条件十分简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对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种严重限制。
2. 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探索
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根据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教育改革有着以下方向。
2.1 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素质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也是我国小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李岚清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这样的概括:“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简单地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2 创新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都需要我国的小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成绩、轻能力,导致了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在教学中逐渐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的教学内容重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开放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也是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3. 结语
小学教育改革十分必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小学教育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