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经典诗词,既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陶冶学生情趣,丰富学生语文积淀的重要途径。“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
【关键词】经典诗词;语文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有时甚至是标点符号的变换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能力的培养,写作技能的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首诗词,一段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诗词如林,蔚为大观,可以说,一首诗词,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杰出的诗人与领袖——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长征即将获得胜利,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阅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一首悲壮、激昂的《七律·长征》。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虽然说历史和语文不可能整合成一个学科,但当前的“新课标”要求“大语文”,就是要求语文与其他文科的学科结合,与生活中的“语文”结合。在教学这首诗时,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把诗和史融合,通过作者形象的语言,鲜明、深刻的观点,全面了解万里长征这段历史,将红军的高尚情操深深烙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能让学生站在历史广阔的背景上审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首诗词,一幅画
苏东坡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动笔来感悟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也能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优美意境,品味诗词的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所做的一首小令,词人用词简练,只选取几个片断,将移动的风景和自己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幸福美满的心境,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整首词不事雕琢,饱含的自然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时,通过边读边想象,品出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无忧无虑的、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反复诵读整首词后,在理解其意、体会其情感的基础上,用具体的、生动的语言把诗词背后所描绘的那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一首诗词,一份情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形象和画面都蕴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在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更要以此途径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实现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和作者的对话,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把握全诗所描绘的画面和表现的意境基础上,从每一个字去揣摩、领悟诗人内心情感,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全诗短短20个字,字字都浸透着老渔翁难言的孤独,每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即“千万孤独”更体现了诗人强烈内心情感。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漫天飞雪”是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图,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诗人借这景色所抒发的真情!
一首诗词,一首歌
在古代,凡是诗词佳作,都在民间广泛传唱。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诗歌共鸣,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唱来欣赏古诗,感受语言的美和旋律的美。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让学生欣赏,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构成背景音乐,或者让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唱出诗的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鉴于课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古诗意思也巧妙地饱含在了浅显的白话文中,学生在很容易就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一定领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是情,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当孟浩然依依不舍地登上小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时,一曲婉转悦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随之而来,此时的李白对友人的无限眷恋之情达到最高点。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完全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内心的学习热情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阅读经典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语文这门学科博大精深,中国经典诗词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上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扎扎实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洁平,徐卫东.《品味“诗”中的历史》.2013.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
【关键词】经典诗词;语文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有时甚至是标点符号的变换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能力的培养,写作技能的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首诗词,一段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诗词如林,蔚为大观,可以说,一首诗词,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杰出的诗人与领袖——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长征即将获得胜利,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阅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一首悲壮、激昂的《七律·长征》。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虽然说历史和语文不可能整合成一个学科,但当前的“新课标”要求“大语文”,就是要求语文与其他文科的学科结合,与生活中的“语文”结合。在教学这首诗时,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把诗和史融合,通过作者形象的语言,鲜明、深刻的观点,全面了解万里长征这段历史,将红军的高尚情操深深烙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能让学生站在历史广阔的背景上审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首诗词,一幅画
苏东坡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动笔来感悟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也能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优美意境,品味诗词的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所做的一首小令,词人用词简练,只选取几个片断,将移动的风景和自己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幸福美满的心境,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整首词不事雕琢,饱含的自然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时,通过边读边想象,品出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无忧无虑的、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反复诵读整首词后,在理解其意、体会其情感的基础上,用具体的、生动的语言把诗词背后所描绘的那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一首诗词,一份情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形象和画面都蕴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在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更要以此途径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实现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和作者的对话,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把握全诗所描绘的画面和表现的意境基础上,从每一个字去揣摩、领悟诗人内心情感,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全诗短短20个字,字字都浸透着老渔翁难言的孤独,每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即“千万孤独”更体现了诗人强烈内心情感。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漫天飞雪”是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图,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诗人借这景色所抒发的真情!
一首诗词,一首歌
在古代,凡是诗词佳作,都在民间广泛传唱。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诗歌共鸣,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唱来欣赏古诗,感受语言的美和旋律的美。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让学生欣赏,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构成背景音乐,或者让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唱出诗的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鉴于课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古诗意思也巧妙地饱含在了浅显的白话文中,学生在很容易就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一定领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是情,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当孟浩然依依不舍地登上小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时,一曲婉转悦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随之而来,此时的李白对友人的无限眷恋之情达到最高点。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完全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内心的学习热情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阅读经典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语文这门学科博大精深,中国经典诗词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上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扎扎实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洁平,徐卫东.《品味“诗”中的历史》.2013.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