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齐,号铁山人。1932年12月生,广东省普宁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西省文联委员、教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曾先后参加军事博物馆历史画和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等布置画创作,其作品曾得到开国总理周恩来的肯定。
吴奇先生195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美术专科。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中国美协江西分会秘书长,兼管摄影和书法界的组织工作;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任江西省文化厅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副主任,八十年代中期任江西书画院院长、名誉院长,兼任江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江西省政协委员、八大山人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石涛艺术学会名誉理事、泰国泰华艺术学会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SEA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世界理事会理事、ABI美国传记研究院顾问、IBC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功勋研究员等。1990年当选为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SEA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世界理事会理事,是亚洲地区三位世界理事之一。
山水有情
很少有报刊大篇幅介绍吴奇,因为跟那些经常抛头露面的书画界人士相比,他处事更显低调。即使是参加由他担任主要评委的书画界活动,他也是多谈艺术,少谈自己,鲜有高谈阔论。其实呢,名画家难免抛头露面,特别是遇到外交部或驻外大使馆邀请去作画的机会,有记者会找上门来采访,这是最好的宣传。吴奇几乎每年都要应邀到中国外交部、驻外使馆和国际文化组织及大型国际活动组委会作画,还曾专程为驻澳门部队献艺, 可对于这样值得宣传的创作活动,他有时连个消息都不让发,透着不会炒作。也当然,一个名画家,类似的机会数不胜数,根本也用不着刻意炒作。
“吹牛没用的,站不住脚,画画要靠真本事。”吴奇说,“画家的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史是无情的,不如埋头苦干。”
吴奇的作品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检验。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山水画《井冈山大井毛主席故居》一经《人民日报》、《美术》杂志及《现代山水画选》等报刊发表,立即引起轰动,而他随后创作的《韶山晨曦》等一系列带有红色印记的山水画也同样引人注目,多次被选送出国展览,令海外观众倍感新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吴奇的艺术创作也进入到新的阶段,他所作山水画《雪里行军》入选省、全国美展并获奖。1985年,吴奇先生与西安美院罗铭教授应邀赴泰国举办联展,并到泰国艺术大学、兰堪恒大学、朱拉大学举行讲演。1989年,他为南昌膝王阁创作80平方米大型壁画《地灵图》。1991年8月,应日本全国造型教育联盟和武藏野美术大学邀请,到东京举行专题讲演会。1992年受国家文化部派遣赴泰国,为泰王第四行宫《谈谈浮院》创作巨幅山水画《江山灵秀图》,并多次为我国驻外使领馆创作书画作品等。曾多次出席有关中国画学术研讨会,并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论文《冲击与希望并存》等。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美展,并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书画、摄影作品、论文、游记、山水诗等。出版过技法书《山水篇》、《吴齐画集》、《吴齐摄影作品选》、《吴齐墨迹》和《吴齐山水画》等。曾应邀到泰、意、美、日、芬、加、马、新、缅、智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举办画展、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92年12月经国家文化部和省政府批准,在南昌成功主持召开了《亚洲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为亚洲地区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其业绩已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IEC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ABI美国传记研究院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国际杰出领导名人录》等多种国内外名人辞典。
作为一名专攻山水的国画家,吴齐的作品个性鲜明,独树一帜,所涉题材并不是小桥流水、江南烟雨,而是祖国的雄峰险壑、大江大河,甚至是国画家鲜于涉及的外国风光。与传统国画以水墨为主的技法相比,吴奇的山水画不拘于表现意境,更偏爱浓墨重彩,因而他的作品比传统山水画更具有明显的质感和光色效果,画面也极富空间感和层次感。在不断地艺术探索和实践中,他追求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汇古今,贯通中西,所以,他的作品多是将中国画的长处与西洋画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事实上,洋为中用是中国画发展之必然趋势之一。一个国画家能吸收西洋画的技法和特点,并将中西结合付诸现实,靠的则是画家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不同于一般的审美情趣。吴齐认为,一个当代的国画家,要实实在在地表达当代的精神风骨,让人一睹便能认可是这代人画的。也正因为这样的艺术理念,他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很富有时代精神,既充满了阳刚之气,又不失阴柔之情,面对这些作品,人们从中感到一种气势,在一种艺术化的大自然中获得震撼心灵的力量。
吴奇在画作中所展现的大自然之美,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独特的构思首先离不开大量素材的积累。他十分注重现场写生,每到一处,都会在速写本里留下一幅幅鲜活的速写稿。从庐山画到崂山,从赣南画到云南,从蓬莱画到智利……国内的名山大川能走的他都走遍了,就连出国公干时也没有懈怠手下的功夫。在创作《峡江船歌》时,他在寒冷的11月来到三峡,6个小时中,一口气画完了整整一张巫峡全景的速写。他说,大自然之所以有韵味,是因为那些山山水水有個性和气质。一幅真正让人过目不忘、让人引起心灵感应的山水画,必定来自对大自然的真正感悟,然后通过不同的笔墨程式再现在纸上,这时的山水,是经过画家心灵再造的山水,是有灵性的山水,是能感染人和震撼心灵的山水。
欣赏过吴奇山水画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他没有应景之作,全都是用心所得。近几年,他的作品出现了不少关于西藏的题材,今年他画了十几张山水画,也多是和西藏有关。这些作品的原始素材都是他到西藏实地写生得来,仅去年就到西藏跑了两个多月,这也等于让他彻底作了一番最严格的体检。
“ 哈哈, 他们派了两个处长陪我去的,都是40多岁。他们两个睡不着觉,我照睡不误。说明我心脏没毛病、肺部没毛病。”说到自己的西藏之行,这位75岁的老人竟像孩子一样得意。
山水有情人有意, 画家离不开生活,生活滋润画家。一个专攻山水画的画家,如果没有在实地产生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意,就很难找到人与青山秀水之间的悟性和灵感。
“您是用画记录大自然的徐霞客”,我说。
“徐霞客写过国外的名山大川吗?”他还是表现出了孩子气,“中国的山水画是可以很好表现国外山水的”。
的确,当代中国山水画应该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山水画艺术家也应该拓宽创作思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中国山水画从传统形态过渡到现代形态,吴齐始终坚守在艺术实践的最前端,而他所取得的艺术成果,也正是 他为此做出的可贵贡献。
艺术至上
采访吴齐的动意来自他的画作《火焰山夕照图》, 这幅9 6 c m x178cm的山水国画带有强烈的现代审美意识,构思奇妙,用色大胆,乍看去很像是哪位中青年画家的力作,可再一细品,这幅作品布局严谨,构思巧妙,技法娴熟,又绝非年轻人能所为。
有舆论对《火焰山夕照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媒体说,这幅作品“山体雄浑曲折,基岩裸露,山坡上布满无数道沟谷。这里重山秃岭,犬牙交错的巉岩怪石,满山遍野寸草不生。盛夏的夕阳,在吐鲁番这地方仍然红日当空,远远望去,每个山头,均呈橘红色,砂岩灼灼闪光,地气蒸腾, 焰云缭绕, 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山体宛若燃烧着的熊熊大火,十分壮观。整幅画构图繁密,山石皴法紧凑,点苔甚浓密,用笔凝重,奇崛峻峭,气势苍郁。在山崖上方空隙处题诗一首,曰:赤岗无尽处,热气猛升腾。奇峰多崭崛,怪石独天成。近有千佛洞, 远踞古城痕。漫漫西域路,难闻飞鸟声”。
很赞成媒体这样对《火焰山夕照图》评论,至少,能这样品味名家画作的作者,跟那些盯着拍卖槌狂呼乱喊的艺记不是一个档次。由此叫我很想采访吴奇先生,想当面请教这位国画教授,在当今商业社会里,他是怎样看待自己作品影响力的。
巧了,因为北京奥委会组织委员会要搞56米的一个长卷,特邀吴奇来做艺术总监,我们也就得以在北京见面。
话题也就是从这幅5 6 米长卷开始的。他告诉我, 北京奥组委要中国画家集体创作一幅3米高、5 6米长的画卷,主要是反映我国56个民族的风采,将来这幅表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画卷要送给国际奥委会总部。他当这个艺术总监责任很大,难度也不小。开始报名的有1000位画家,后来淘汰到200,最后到56个,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有的画得比较好,有的画得很一般,水平还是参差不齐。他说他这个艺术总监的任务就是看草图说真话,对画不对人。他觉得这是中国画展示魅力的一个天赐良机。
“外交部曾经说我是艺术大使,为什么?”他问我。
我说:“因为您的作品不仅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要人,而且您本人还多次应邀到国外作画。”
“不单是我个人的作品。”他纠正着我。
我知道,这是吴奇的谦虚。据我所知,由于先生中西结合的画风赢得了国际的认同,国外很多风景名胜都希望留下他的作品。他应邀到泰国去作画,由该国两位副总理接见,临走时还有外长接见。很少有哪个画家受到如此高规格待遇,而能让中国山水画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声誉的画家更是寥寥无几。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样的评判贬低了那些被外国人收藏的国画,其实不然,那些被国外拍市抬举的国画,更多还是藏家的投资意义,而吴奇的山水画开辟的却是另一番天地。他的作品與自然相融,要么是对风景名胜的注释,要么是对旅游要地的题记。通过吴奇画作的艺术语言,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可以找到心灵沟通的方式,这其中,他自己也获得了不可言状的快意。
“ 创作就是快乐” , 他说。但这种快乐是用汗水换来的。他曾为南昌滕王阁创作了大型山水壁画《地灵图》,因为绘画用的丙烯颜料不便涂改,所以不允许有一点失误,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硬是一笔笔、一点点勾勒出江西八大名山大川的轮廓,在100天里绘制了8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至今已有超过千万人参观;他参加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出访俄罗斯,他的画作一打开, 就大大震撼了“ 挑剔”的俄罗斯艺术家,欲购买他的作品;他曾赴泰国为泰王第四行宫“淡浮院” 创作大型山水画《江山灵秀图》,泰国《新中原报》发表整版画刊评介;尤为难得的是,向来对中国当代国画作品较漠视的大英博物馆也垂青他的画作, 欲收藏他的《井冈泉》,认为这幅作品堪称当代中国画的代表之作。他还多次出国讲学并举办画展,均引起巨大的轰动,由于大量的书画创作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他被国际权威文化机构IBC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ABI美国研究院列为当今世界文化名人,并颁发“二十世纪成就奖”和“国际名人最高奖”。对此吴齐表示,中国画至今在国际艺术界仍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和重视,有生之年,他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让国际艺术界给现代中国画一个全新的评价。
“ 您的思维很艺术,但不商业。” 我有些故意。
“ 我是画家,为什么要商业?”他也故意。其实他很知足,每年的创作使他收入不菲,何必再为钱所累!对于艺术与商业的价值取向,他重前者,也不轻后者。商业社会,艺术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市场来体现的,但他不想像某些业内人那样,老婆孩子齐上阵,裁纸的裁纸, 研墨的研墨, 快产快出,把画画当成画钱。
“现在好多画家拼命画商品画,商品画画多了,就不能搞创作了。商品画可以画但是不能搞多了,适可而止!”“也不能都怨画家,商业社会就要讲钱的。”
“ 那是。” 他同意我的观点。“没钱万万不能,但钱多了会害人。我没有商品画,家里一张都没有。我一年画几张大画,收入也不错的。钱能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说这话时,他显得很散淡。
爱憎分明
生长在广东潮汕地区,就学和工作在江西,吴奇现在虽定居在珠海,又因为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事的中国理事,经常在国外,回江西的时间很少,但他对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情义依然,每年都要回去看看。他认为,江西人杰地灵,历来就出艺术大家。唐宋八大家江西就有三个,明代还有汤显祖,清代的八大仙人和近代的傅抱石, 都是大家, 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家。怪到现在每年还有读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孩子,每年都有,就在临川王安石、汤显祖的故乡,这地方风水好,文化传承也好,就是现在经济还相对落后一些。
“江西的画家比较本份,不会炒作。”他说。
我说:“您这个江西画界的领导不是也不会炒作?”
他笑了,又有些无奈地说:“江西书画界有人才,我是希望他们能尽快一些走出来,多出成绩。”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盼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的传统艺术需要后继有人,这是像吴奇这样的艺术大家共同的心愿。说到这里,我们聊起了画家黄胄,这位国画大师是吴奇的至交。当年,黄胄到江西就找吴奇接待他,而他本身是军人,完全可以找部队安排行程,可他就是相信吴奇,说他是画家,还是找画家方便。而且他也打听好了,画家到江西就找吴齐,说吴奇能耐很大,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和黄胄第一次见是在63年。我刚到江西第二年,在画院当秘书长。黄胄想上井冈山收集素材。那时候上井冈山还没有汽车,得坐大货车。小轿车就更少了,几个厅局长才有一部吉普,省委才有一部伏尔加,就是这个条件,我给 黄胄安排了一部接待用的小车啊!”
谈到和老友的往事,吴奇显得兴奋。但说到黄胄的去世,他的神情马上又变得黯然。他觉得黄胄的去世很大原因是被炎黄艺术馆所累。他说,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搞艺术馆要面临许多杂事,当时建筑材料都是国家计划的,要跑批件,跑钢材。好不容易建成了,一万多平米的房子一开门就要用水电,工作人员都要发工资,艺术馆没有收入,只好画画来卖。可黄胄的脾气比较倔,很有个性,硬是要把艺术馆办下去,结果是身体吃不消了。
“黄胄很重感情,人非常好,非常正直。”吴奇说,“本来他一年不要说卖两张画,一张画就够了。可为了艺术馆……”
看得出,吴教授很重情义,他佩服老友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却为这位国画大师的匆匆离去深感惋惜。
令他惋惜的还有刘春华, 他认为刘春华的一个败笔就是不该把那幅《毛主席去安源》拿出去卖。卖了600多万,有了钱,也招来了官司。不管怎么说,当时创作组里有三个人,不是他一个人,人家起码出过主意,不能把拍卖所得一个人都吞了,起码给人家一小部分。这幅画是好画,刘春华因为这张画出了名,最后也摔在这张画的脚下。
他后来也没有别的画,已经没有市场影响力了。
如果说吴奇对黄胄的惋惜是由敬而起,那么,他对刘春华的惋惜也算是由爱而生。令他憎恨的是那些沽名钓誉,以艺术家的身份做秀的人。那些人拉关系,图虚名,不择手段挣黑钱,是在亵渎艺术,“很乱。弄虚作假的太多了!”感叹中, 吴老举例说, 前些日子有个什么总会要出一本有关书画大家的书,开始的时候报名单,报了靳尚谊、沈鹏、李铎……都是大家,没什么问题,等一出来发现那里面掺了好多水分,后面的人里大部分都是很一般的画家,名家都够不上。
明显是拿名家做招牌、拉广告,等大家发现上当也晚了。“搞书画要凭真本事,靠乱七八糟的东西怎么能成?”吴奇对此非常气愤。
笔墨人生
75岁的吴奇从十几岁开始学画,算起来,他的画龄差不多有60年了。上小学的时候,他先是对书法很感兴趣,尤爱临摹楷书,喜欢柳公权。稍后,他受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等老画家的画作影响,对画画开始入迷。千万别以为吴奇的童年是个衣食无忧的阔少,他跟我说,他童年时家里很穷,日子很苦。
有一年,家乡赶上大旱灾,田地里几乎颗粒无收,他一家和他伯父一家总共十几口人,一餐饭连半斤米都够不上,锅里面尽是野菜和薯藤叶,简直比猪食还差。那年他上五年级,可以替家里干一些活了,就休学一学期,跟父亲到地主家打短工。地主家有稀饭吃,没有干饭,但这让他挨过了饥饿的灾年。
说这些好像是忆苦思甜,却也证明了他童年求学的艰难。解放后,他从广东潮汕家乡考入江西师范学院学国画,这对于他那代人来说,就是一步登天。
也是在解放后,他自己给自己改了名字。他说:“那个时候我比较喜欢齐白石的画。吴昌寿和齐白石是花鸟大家。我对他们比较崇拜。”
画画需要天資,更离不开刻苦。他天资聪颖,还有扎实的童子功,有了刻苦精神,技艺突出,学有所成。于是, 到了1959年,当北京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赶建的十大建筑拔地而起时,他有幸被国家选中参加为军事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那时他才20几岁,刚走出学校门。能在从全国画家里挑选出来的80几位雕塑家,国画家和油画家里占有这样一个光荣位置,兴奋, 幸福, 也必不可免地有些紧张。他说,当时上面是定了题材、定了框框的,把各地画家调来北京就是在既定的题材和框框里画。他为军事博物馆画的是革命烈士方志敏,为了准确再现革命烈士的气质,他特意跑到方志敏家乡,实地体验了半个多月,凭着一股革命激情和娴熟的绘画技艺,圆满完成了这次政治任务,也同时激发了他对革命题材的创作热情。
也加上当时正处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中,那段时间,他创作的山水画都带有强烈的红色印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农业展览馆,都有他的画作,至今还被这些地方珍藏着。而他的有关井冈山和韶山等领袖题材的画作,更让他名声大振,获誉颇多。
“ 那时候, 年轻啊! ” 他说,“我们算是小有名气,不出名不可能调到北京来画的。”
“文革时受没受到冲击?”我联想到枪打出头鸟。
“ 有哇! 因为我画的比较多,成名比较早,说我是白专道路。造反派叫我每天起来挑水、浇花、打扫卫生。因为我出身好,三代贫农,他们不敢打我。半年后我就解脱了,还是因为出身好。”
有人说, 文革后是吴奇艺术创作的第二次高峰,不知道他自己认不认同,反正从他后来的画作中不难发现,他近二十年来的作品虽然不再是纯粹的革命题材,给人感觉却比之从前更让人激动。在他的笔触下,山石能怒吼,江水能哭泣,小草会歌唱,而他用隽永的书法题写在画作上的诗词,又使人在激动后找到冷静。
的确,身为画家,吴奇对书法和诗词的重视和所下的苦功,并不亚于绘画本身,被公认为是当代画界为数不多的诗、书、画都十分出色的大家之一。正是由于他能将绘画的构图意识融合在书法中,使其书作不时给人带来惊奇和喜悦。他认为,国画家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应该有着诗、书、画全面的艺术修养。作画、写字和写诗都是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三者融合起来,就可以互为补充,彼此升华。反之,没有文学基础书画作品就会因缺少内涵而显得苍白无力。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不时见诸报刊杂志,而大部分为画作所题的诗,被行家称为达到了诗画交融的境界。他的诗词对仗工整、直抒胸臆,世界汉诗协会对他的汉诗创作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并特聘他担任其主编出版的《世界汉诗年鉴》的副主编和评委副主任。
“我和诗界其实是不来往的。”他对我说,“我是画人物山水的,我提倡的是加强诗词方面的修养。没有这个你的画就没有修养。同样是一座山、同样是一朵花,你的欣赏高度不一样,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有些人画的还马马虎虎, 提个画文狗屁不通,写诗词就更难了,文理不通,怎么弄?所以我劝那些画家,要把名利放后。”
这老头, 处事低调, 说话却是直爽。他已经修炼到不为功名所累,更喜欢寂寞。他说做学问的人就是这样, 禁不起寂寞的人你就不能做学问。闲时,他看《易经》,而且每天坚持写日记。
“您日记写了多少年了?”
“从上学开始,一直都没停过。”“每天都写?”
“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84年开始用诗写日记。有长诗,有短句,五言、七言都有。”
除此之外,吴奇还喜欢摄影,而且水平了得。有好多人想聘他当兼职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他跟人家说,不要搞错了,摄影只是他的副产品,副业嘛,当然不是主业。
画家、书法家、诗人,还有一个每天写日记的老头。闭眼一想,这是一个何等幸福的人!
再翻开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05年为这位当代著名书画家出版的《吴齐诗书画》集,品味一下他在山水篇、速写篇、诗词篇和书法篇里的书画杰作和精彩诗句,很容易就会发现,真正的艺术家之所以长寿,秘密就在于他们能在笔墨中得到神气。
真的,这是修养,更是修炼,凡人望尘莫及。
吴奇先生195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美术专科。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中国美协江西分会秘书长,兼管摄影和书法界的组织工作;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任江西省文化厅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副主任,八十年代中期任江西书画院院长、名誉院长,兼任江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江西省政协委员、八大山人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石涛艺术学会名誉理事、泰国泰华艺术学会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SEA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世界理事会理事、ABI美国传记研究院顾问、IBC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功勋研究员等。1990年当选为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SEA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世界理事会理事,是亚洲地区三位世界理事之一。
山水有情
很少有报刊大篇幅介绍吴奇,因为跟那些经常抛头露面的书画界人士相比,他处事更显低调。即使是参加由他担任主要评委的书画界活动,他也是多谈艺术,少谈自己,鲜有高谈阔论。其实呢,名画家难免抛头露面,特别是遇到外交部或驻外大使馆邀请去作画的机会,有记者会找上门来采访,这是最好的宣传。吴奇几乎每年都要应邀到中国外交部、驻外使馆和国际文化组织及大型国际活动组委会作画,还曾专程为驻澳门部队献艺, 可对于这样值得宣传的创作活动,他有时连个消息都不让发,透着不会炒作。也当然,一个名画家,类似的机会数不胜数,根本也用不着刻意炒作。
“吹牛没用的,站不住脚,画画要靠真本事。”吴奇说,“画家的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史是无情的,不如埋头苦干。”
吴奇的作品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检验。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山水画《井冈山大井毛主席故居》一经《人民日报》、《美术》杂志及《现代山水画选》等报刊发表,立即引起轰动,而他随后创作的《韶山晨曦》等一系列带有红色印记的山水画也同样引人注目,多次被选送出国展览,令海外观众倍感新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吴奇的艺术创作也进入到新的阶段,他所作山水画《雪里行军》入选省、全国美展并获奖。1985年,吴奇先生与西安美院罗铭教授应邀赴泰国举办联展,并到泰国艺术大学、兰堪恒大学、朱拉大学举行讲演。1989年,他为南昌膝王阁创作80平方米大型壁画《地灵图》。1991年8月,应日本全国造型教育联盟和武藏野美术大学邀请,到东京举行专题讲演会。1992年受国家文化部派遣赴泰国,为泰王第四行宫《谈谈浮院》创作巨幅山水画《江山灵秀图》,并多次为我国驻外使领馆创作书画作品等。曾多次出席有关中国画学术研讨会,并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论文《冲击与希望并存》等。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美展,并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书画、摄影作品、论文、游记、山水诗等。出版过技法书《山水篇》、《吴齐画集》、《吴齐摄影作品选》、《吴齐墨迹》和《吴齐山水画》等。曾应邀到泰、意、美、日、芬、加、马、新、缅、智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举办画展、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92年12月经国家文化部和省政府批准,在南昌成功主持召开了《亚洲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为亚洲地区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其业绩已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IEC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ABI美国传记研究院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国际杰出领导名人录》等多种国内外名人辞典。
作为一名专攻山水的国画家,吴齐的作品个性鲜明,独树一帜,所涉题材并不是小桥流水、江南烟雨,而是祖国的雄峰险壑、大江大河,甚至是国画家鲜于涉及的外国风光。与传统国画以水墨为主的技法相比,吴奇的山水画不拘于表现意境,更偏爱浓墨重彩,因而他的作品比传统山水画更具有明显的质感和光色效果,画面也极富空间感和层次感。在不断地艺术探索和实践中,他追求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汇古今,贯通中西,所以,他的作品多是将中国画的长处与西洋画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事实上,洋为中用是中国画发展之必然趋势之一。一个国画家能吸收西洋画的技法和特点,并将中西结合付诸现实,靠的则是画家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不同于一般的审美情趣。吴齐认为,一个当代的国画家,要实实在在地表达当代的精神风骨,让人一睹便能认可是这代人画的。也正因为这样的艺术理念,他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很富有时代精神,既充满了阳刚之气,又不失阴柔之情,面对这些作品,人们从中感到一种气势,在一种艺术化的大自然中获得震撼心灵的力量。
吴奇在画作中所展现的大自然之美,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独特的构思首先离不开大量素材的积累。他十分注重现场写生,每到一处,都会在速写本里留下一幅幅鲜活的速写稿。从庐山画到崂山,从赣南画到云南,从蓬莱画到智利……国内的名山大川能走的他都走遍了,就连出国公干时也没有懈怠手下的功夫。在创作《峡江船歌》时,他在寒冷的11月来到三峡,6个小时中,一口气画完了整整一张巫峡全景的速写。他说,大自然之所以有韵味,是因为那些山山水水有個性和气质。一幅真正让人过目不忘、让人引起心灵感应的山水画,必定来自对大自然的真正感悟,然后通过不同的笔墨程式再现在纸上,这时的山水,是经过画家心灵再造的山水,是有灵性的山水,是能感染人和震撼心灵的山水。
欣赏过吴奇山水画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他没有应景之作,全都是用心所得。近几年,他的作品出现了不少关于西藏的题材,今年他画了十几张山水画,也多是和西藏有关。这些作品的原始素材都是他到西藏实地写生得来,仅去年就到西藏跑了两个多月,这也等于让他彻底作了一番最严格的体检。
“ 哈哈, 他们派了两个处长陪我去的,都是40多岁。他们两个睡不着觉,我照睡不误。说明我心脏没毛病、肺部没毛病。”说到自己的西藏之行,这位75岁的老人竟像孩子一样得意。
山水有情人有意, 画家离不开生活,生活滋润画家。一个专攻山水画的画家,如果没有在实地产生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意,就很难找到人与青山秀水之间的悟性和灵感。
“您是用画记录大自然的徐霞客”,我说。
“徐霞客写过国外的名山大川吗?”他还是表现出了孩子气,“中国的山水画是可以很好表现国外山水的”。
的确,当代中国山水画应该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山水画艺术家也应该拓宽创作思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中国山水画从传统形态过渡到现代形态,吴齐始终坚守在艺术实践的最前端,而他所取得的艺术成果,也正是 他为此做出的可贵贡献。
艺术至上
采访吴齐的动意来自他的画作《火焰山夕照图》, 这幅9 6 c m x178cm的山水国画带有强烈的现代审美意识,构思奇妙,用色大胆,乍看去很像是哪位中青年画家的力作,可再一细品,这幅作品布局严谨,构思巧妙,技法娴熟,又绝非年轻人能所为。
有舆论对《火焰山夕照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媒体说,这幅作品“山体雄浑曲折,基岩裸露,山坡上布满无数道沟谷。这里重山秃岭,犬牙交错的巉岩怪石,满山遍野寸草不生。盛夏的夕阳,在吐鲁番这地方仍然红日当空,远远望去,每个山头,均呈橘红色,砂岩灼灼闪光,地气蒸腾, 焰云缭绕, 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山体宛若燃烧着的熊熊大火,十分壮观。整幅画构图繁密,山石皴法紧凑,点苔甚浓密,用笔凝重,奇崛峻峭,气势苍郁。在山崖上方空隙处题诗一首,曰:赤岗无尽处,热气猛升腾。奇峰多崭崛,怪石独天成。近有千佛洞, 远踞古城痕。漫漫西域路,难闻飞鸟声”。
很赞成媒体这样对《火焰山夕照图》评论,至少,能这样品味名家画作的作者,跟那些盯着拍卖槌狂呼乱喊的艺记不是一个档次。由此叫我很想采访吴奇先生,想当面请教这位国画教授,在当今商业社会里,他是怎样看待自己作品影响力的。
巧了,因为北京奥委会组织委员会要搞56米的一个长卷,特邀吴奇来做艺术总监,我们也就得以在北京见面。
话题也就是从这幅5 6 米长卷开始的。他告诉我, 北京奥组委要中国画家集体创作一幅3米高、5 6米长的画卷,主要是反映我国56个民族的风采,将来这幅表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画卷要送给国际奥委会总部。他当这个艺术总监责任很大,难度也不小。开始报名的有1000位画家,后来淘汰到200,最后到56个,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有的画得比较好,有的画得很一般,水平还是参差不齐。他说他这个艺术总监的任务就是看草图说真话,对画不对人。他觉得这是中国画展示魅力的一个天赐良机。
“外交部曾经说我是艺术大使,为什么?”他问我。
我说:“因为您的作品不仅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要人,而且您本人还多次应邀到国外作画。”
“不单是我个人的作品。”他纠正着我。
我知道,这是吴奇的谦虚。据我所知,由于先生中西结合的画风赢得了国际的认同,国外很多风景名胜都希望留下他的作品。他应邀到泰国去作画,由该国两位副总理接见,临走时还有外长接见。很少有哪个画家受到如此高规格待遇,而能让中国山水画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声誉的画家更是寥寥无几。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样的评判贬低了那些被外国人收藏的国画,其实不然,那些被国外拍市抬举的国画,更多还是藏家的投资意义,而吴奇的山水画开辟的却是另一番天地。他的作品與自然相融,要么是对风景名胜的注释,要么是对旅游要地的题记。通过吴奇画作的艺术语言,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可以找到心灵沟通的方式,这其中,他自己也获得了不可言状的快意。
“ 创作就是快乐” , 他说。但这种快乐是用汗水换来的。他曾为南昌滕王阁创作了大型山水壁画《地灵图》,因为绘画用的丙烯颜料不便涂改,所以不允许有一点失误,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硬是一笔笔、一点点勾勒出江西八大名山大川的轮廓,在100天里绘制了8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至今已有超过千万人参观;他参加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出访俄罗斯,他的画作一打开, 就大大震撼了“ 挑剔”的俄罗斯艺术家,欲购买他的作品;他曾赴泰国为泰王第四行宫“淡浮院” 创作大型山水画《江山灵秀图》,泰国《新中原报》发表整版画刊评介;尤为难得的是,向来对中国当代国画作品较漠视的大英博物馆也垂青他的画作, 欲收藏他的《井冈泉》,认为这幅作品堪称当代中国画的代表之作。他还多次出国讲学并举办画展,均引起巨大的轰动,由于大量的书画创作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他被国际权威文化机构IBC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ABI美国研究院列为当今世界文化名人,并颁发“二十世纪成就奖”和“国际名人最高奖”。对此吴齐表示,中国画至今在国际艺术界仍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和重视,有生之年,他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让国际艺术界给现代中国画一个全新的评价。
“ 您的思维很艺术,但不商业。” 我有些故意。
“ 我是画家,为什么要商业?”他也故意。其实他很知足,每年的创作使他收入不菲,何必再为钱所累!对于艺术与商业的价值取向,他重前者,也不轻后者。商业社会,艺术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市场来体现的,但他不想像某些业内人那样,老婆孩子齐上阵,裁纸的裁纸, 研墨的研墨, 快产快出,把画画当成画钱。
“现在好多画家拼命画商品画,商品画画多了,就不能搞创作了。商品画可以画但是不能搞多了,适可而止!”“也不能都怨画家,商业社会就要讲钱的。”
“ 那是。” 他同意我的观点。“没钱万万不能,但钱多了会害人。我没有商品画,家里一张都没有。我一年画几张大画,收入也不错的。钱能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说这话时,他显得很散淡。
爱憎分明
生长在广东潮汕地区,就学和工作在江西,吴奇现在虽定居在珠海,又因为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事的中国理事,经常在国外,回江西的时间很少,但他对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情义依然,每年都要回去看看。他认为,江西人杰地灵,历来就出艺术大家。唐宋八大家江西就有三个,明代还有汤显祖,清代的八大仙人和近代的傅抱石, 都是大家, 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家。怪到现在每年还有读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孩子,每年都有,就在临川王安石、汤显祖的故乡,这地方风水好,文化传承也好,就是现在经济还相对落后一些。
“江西的画家比较本份,不会炒作。”他说。
我说:“您这个江西画界的领导不是也不会炒作?”
他笑了,又有些无奈地说:“江西书画界有人才,我是希望他们能尽快一些走出来,多出成绩。”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盼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的传统艺术需要后继有人,这是像吴奇这样的艺术大家共同的心愿。说到这里,我们聊起了画家黄胄,这位国画大师是吴奇的至交。当年,黄胄到江西就找吴奇接待他,而他本身是军人,完全可以找部队安排行程,可他就是相信吴奇,说他是画家,还是找画家方便。而且他也打听好了,画家到江西就找吴齐,说吴奇能耐很大,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和黄胄第一次见是在63年。我刚到江西第二年,在画院当秘书长。黄胄想上井冈山收集素材。那时候上井冈山还没有汽车,得坐大货车。小轿车就更少了,几个厅局长才有一部吉普,省委才有一部伏尔加,就是这个条件,我给 黄胄安排了一部接待用的小车啊!”
谈到和老友的往事,吴奇显得兴奋。但说到黄胄的去世,他的神情马上又变得黯然。他觉得黄胄的去世很大原因是被炎黄艺术馆所累。他说,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搞艺术馆要面临许多杂事,当时建筑材料都是国家计划的,要跑批件,跑钢材。好不容易建成了,一万多平米的房子一开门就要用水电,工作人员都要发工资,艺术馆没有收入,只好画画来卖。可黄胄的脾气比较倔,很有个性,硬是要把艺术馆办下去,结果是身体吃不消了。
“黄胄很重感情,人非常好,非常正直。”吴奇说,“本来他一年不要说卖两张画,一张画就够了。可为了艺术馆……”
看得出,吴教授很重情义,他佩服老友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却为这位国画大师的匆匆离去深感惋惜。
令他惋惜的还有刘春华, 他认为刘春华的一个败笔就是不该把那幅《毛主席去安源》拿出去卖。卖了600多万,有了钱,也招来了官司。不管怎么说,当时创作组里有三个人,不是他一个人,人家起码出过主意,不能把拍卖所得一个人都吞了,起码给人家一小部分。这幅画是好画,刘春华因为这张画出了名,最后也摔在这张画的脚下。
他后来也没有别的画,已经没有市场影响力了。
如果说吴奇对黄胄的惋惜是由敬而起,那么,他对刘春华的惋惜也算是由爱而生。令他憎恨的是那些沽名钓誉,以艺术家的身份做秀的人。那些人拉关系,图虚名,不择手段挣黑钱,是在亵渎艺术,“很乱。弄虚作假的太多了!”感叹中, 吴老举例说, 前些日子有个什么总会要出一本有关书画大家的书,开始的时候报名单,报了靳尚谊、沈鹏、李铎……都是大家,没什么问题,等一出来发现那里面掺了好多水分,后面的人里大部分都是很一般的画家,名家都够不上。
明显是拿名家做招牌、拉广告,等大家发现上当也晚了。“搞书画要凭真本事,靠乱七八糟的东西怎么能成?”吴奇对此非常气愤。
笔墨人生
75岁的吴奇从十几岁开始学画,算起来,他的画龄差不多有60年了。上小学的时候,他先是对书法很感兴趣,尤爱临摹楷书,喜欢柳公权。稍后,他受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等老画家的画作影响,对画画开始入迷。千万别以为吴奇的童年是个衣食无忧的阔少,他跟我说,他童年时家里很穷,日子很苦。
有一年,家乡赶上大旱灾,田地里几乎颗粒无收,他一家和他伯父一家总共十几口人,一餐饭连半斤米都够不上,锅里面尽是野菜和薯藤叶,简直比猪食还差。那年他上五年级,可以替家里干一些活了,就休学一学期,跟父亲到地主家打短工。地主家有稀饭吃,没有干饭,但这让他挨过了饥饿的灾年。
说这些好像是忆苦思甜,却也证明了他童年求学的艰难。解放后,他从广东潮汕家乡考入江西师范学院学国画,这对于他那代人来说,就是一步登天。
也是在解放后,他自己给自己改了名字。他说:“那个时候我比较喜欢齐白石的画。吴昌寿和齐白石是花鸟大家。我对他们比较崇拜。”
画画需要天資,更离不开刻苦。他天资聪颖,还有扎实的童子功,有了刻苦精神,技艺突出,学有所成。于是, 到了1959年,当北京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赶建的十大建筑拔地而起时,他有幸被国家选中参加为军事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那时他才20几岁,刚走出学校门。能在从全国画家里挑选出来的80几位雕塑家,国画家和油画家里占有这样一个光荣位置,兴奋, 幸福, 也必不可免地有些紧张。他说,当时上面是定了题材、定了框框的,把各地画家调来北京就是在既定的题材和框框里画。他为军事博物馆画的是革命烈士方志敏,为了准确再现革命烈士的气质,他特意跑到方志敏家乡,实地体验了半个多月,凭着一股革命激情和娴熟的绘画技艺,圆满完成了这次政治任务,也同时激发了他对革命题材的创作热情。
也加上当时正处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中,那段时间,他创作的山水画都带有强烈的红色印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和农业展览馆,都有他的画作,至今还被这些地方珍藏着。而他的有关井冈山和韶山等领袖题材的画作,更让他名声大振,获誉颇多。
“ 那时候, 年轻啊! ” 他说,“我们算是小有名气,不出名不可能调到北京来画的。”
“文革时受没受到冲击?”我联想到枪打出头鸟。
“ 有哇! 因为我画的比较多,成名比较早,说我是白专道路。造反派叫我每天起来挑水、浇花、打扫卫生。因为我出身好,三代贫农,他们不敢打我。半年后我就解脱了,还是因为出身好。”
有人说, 文革后是吴奇艺术创作的第二次高峰,不知道他自己认不认同,反正从他后来的画作中不难发现,他近二十年来的作品虽然不再是纯粹的革命题材,给人感觉却比之从前更让人激动。在他的笔触下,山石能怒吼,江水能哭泣,小草会歌唱,而他用隽永的书法题写在画作上的诗词,又使人在激动后找到冷静。
的确,身为画家,吴奇对书法和诗词的重视和所下的苦功,并不亚于绘画本身,被公认为是当代画界为数不多的诗、书、画都十分出色的大家之一。正是由于他能将绘画的构图意识融合在书法中,使其书作不时给人带来惊奇和喜悦。他认为,国画家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应该有着诗、书、画全面的艺术修养。作画、写字和写诗都是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三者融合起来,就可以互为补充,彼此升华。反之,没有文学基础书画作品就会因缺少内涵而显得苍白无力。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不时见诸报刊杂志,而大部分为画作所题的诗,被行家称为达到了诗画交融的境界。他的诗词对仗工整、直抒胸臆,世界汉诗协会对他的汉诗创作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并特聘他担任其主编出版的《世界汉诗年鉴》的副主编和评委副主任。
“我和诗界其实是不来往的。”他对我说,“我是画人物山水的,我提倡的是加强诗词方面的修养。没有这个你的画就没有修养。同样是一座山、同样是一朵花,你的欣赏高度不一样,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有些人画的还马马虎虎, 提个画文狗屁不通,写诗词就更难了,文理不通,怎么弄?所以我劝那些画家,要把名利放后。”
这老头, 处事低调, 说话却是直爽。他已经修炼到不为功名所累,更喜欢寂寞。他说做学问的人就是这样, 禁不起寂寞的人你就不能做学问。闲时,他看《易经》,而且每天坚持写日记。
“您日记写了多少年了?”
“从上学开始,一直都没停过。”“每天都写?”
“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84年开始用诗写日记。有长诗,有短句,五言、七言都有。”
除此之外,吴奇还喜欢摄影,而且水平了得。有好多人想聘他当兼职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他跟人家说,不要搞错了,摄影只是他的副产品,副业嘛,当然不是主业。
画家、书法家、诗人,还有一个每天写日记的老头。闭眼一想,这是一个何等幸福的人!
再翻开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05年为这位当代著名书画家出版的《吴齐诗书画》集,品味一下他在山水篇、速写篇、诗词篇和书法篇里的书画杰作和精彩诗句,很容易就会发现,真正的艺术家之所以长寿,秘密就在于他们能在笔墨中得到神气。
真的,这是修养,更是修炼,凡人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