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意义的追问与探寻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红学”家的贡献与意义自然不可小觑,但“新红学”家自从走进曹家深宅大院后,就再也不肯出来,以为“自叙传”或“曹学”便是“红学”的全部,大有“反认他乡是故乡”之势。
  
  红学何为
  应必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一次见到应先生这部大作时,就被这个很特别的书名深深地触动了,那种苦苦的追问仿佛一个硕大的问号,一下子就印入脑海里,久久不肯褪去。“红学”何为?在“曹学”、“秦学”以及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新索隐、新探秘之类“红学”兴盛不衰的今天,在红楼选秀之类商业炒作热闹非凡的今天,在《红楼梦》被一层又一层世粉俗尘所遮蔽的今天,是真的到了该追问一声“红学何为”的时候了。
  当我拜读完应先生这部著作之后,我又有理由相信,在应先生的心里,“红学何为”的追问绝不是今天才有的,那应是应先生对“红学”意义的一生的追问与探寻,过去是这样,今天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
  《红学何为》第二编所收录的一组4篇文章,就是专门谈论“红学何为”的,撰写或发表的时间,从1983年到2006年,其间跨越了23年!试想:如果这一问题不是那么重要,又何至于在如此长的岁月里如此执著地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呢?“红学何为”的问题之所以令应先生长久地萦绕在心,我想这与“红学”的学术背景有着密切关系。《红楼梦》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巨大的艺术成就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但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读者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倾向:对《红楼梦》之外的兴趣远比对《红楼梦》之内的兴趣浓。“旧红学”如此,“新红学”亦未能免俗。“旧红学”家从《红楼梦》小说中看见了“宫闱秘事”,看见了“排满”,于是有了所谓本事考之类的索隐,仿佛戴着有色眼镜进入商场,满目琳琅却都化成了单一的色调,心中先存的那几点偏见让他们对所有其他重要的东西都视而不见。“新红学”家的贡献与意义自然不可小觑,但“新红学”家自从走进曹家深宅大院后,就再也不肯出来,以为“自叙传”或“曹学”便是“红学”的全部,大有“反认他乡是故乡”之势。正如俞平伯先生所感叹的那样,“人人皆知红学出于《红楼梦》,然红学实是反《红楼梦》的,红学愈昌,红楼愈隐。真事隐去,必欲索之,此一反也。假语村言,必欲实之,此二反也”。“《红楼梦》今成显学矣,然非脂学即曹学矣,下笔愈多,去题愈远,而本书之湮晦如故”。(《乐知儿女说红楼》)这也正是应先生所忧惧的。应先生不惮繁难地去梳理“红学”历史,积极地评估各个阶段“红学”——尤其是“新红学”——的价值与意义,也以极大的热情去讨论《红楼梦》的研究方法,甚至是不情愿地但又一遍又一遍地与人对话、交流、商榷。读这些文章不难看出,应先生并非针对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当应先生说“我认为:许多年来,我们忽视了有关《红楼梦》研究中更为重要的问题的讨论。比如连‘什么是红学’都成为聚讼不决的问题”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明白应先生念兹在兹的是什么。在这些对话、商榷的文字背后,是应先生对“红学”的深刻反思,是对“红学”能否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忧虑,是老一辈学者对学术充满敬意的执著精神。
  应先生的红学论文我是早就拜读过的,最早读过的两篇,一是《论〈红楼梦〉的悲剧和曹雪芹的悲剧思想》,另一篇是《〈红楼梦〉的现实主义艺术和曹雪芹的文艺思想》。读到这两篇很有些偶然,那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百废待兴背景下的学术研究还有些战战兢兢不知所措,而作为学术重灾区的“红学”更是未能摆脱空洞政治学和庸俗社会学的阴影,像应先生这样从美学、艺术角度谈《红楼梦》的,在当时真的算是凤毛麟角了。在《论〈红楼梦〉的悲剧和曹雪芹的悲剧思想》一文中,应先生对《红楼梦》悲剧的性质、内涵、理想以及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其典型性诸问题,都进行了精到而审慎的剖析。应先生将《红楼梦》置于更深广的背景下去考察,认为“揭示悲剧的社会原因,表现产生悲剧的历史必然性”才是《红楼梦》的主要方面,而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也总是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曹雪芹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既忠于现实,又忠于理想”,“不因理想而忘了现实,把《红楼梦》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写成一个大悲剧”,但“也没有因为悲剧放弃对理想的表现”。在另一篇《〈红楼梦〉的现实主义艺术和曹雪芹的文艺思想》中,应先生更是从无到有,经过一番爬罗剔抉之后,梳理出了曹雪芹的文艺思想,给《红楼梦》的现实主义艺术一个深刻而明晰的解说,不仅使人看到了小说的精彩,更令人认识到了它在艺术思想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当时读到这些文字时,确实眼前为之一亮,觉得新颖独特而又平实入理。不过,那时还只是把应先生看做一位对《红楼梦》艺术有着精深研究的红学家。
  再后来,又读到了应先生《论石头记庚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这一回却让我着实地吃了一惊:想不到应先生对《红楼梦》版本还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更不料应先生对《红楼梦》版本有着如此精深的研究!我一直以为,在《红楼梦》研究中,版本问题是最难的。别的姑且不论,即以《红楼梦》版本中最重要且影响巨大的脂批本《石头记》来说,今存的本子虽有甲戌(乾隆十九年,1754)、己卯(乾隆二十四年,1759)、庚辰(乾隆二十五年,1760)等年月记载,但这些本子都是过录或再过录的,而且发现的时间大多在20世纪之后:甲戌本发现于1927年,庚辰本出现于1933年,己卯本则更晚。从曹雪芹去世到脂批本《石头记》的发现,前后长达170年至200年!这中间,脂批本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今人一无所知。难怪有人提出“脂批”及“脂批本”是伪造的了。版本问题虽然如此艰难,但对于研读《红楼梦》的人来说,这又是极其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无法绕过去的。应先生在这部长达20来万字的《论石头记庚辰本》中,对《红楼梦》版本进行了非常精细的考证,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比如应先生认为:梦觉主人本(甲辰本)可能是“从脂本到程本的一个过渡性本子”,“梦觉本对原著做了很多的改动,是脂评刻本到程、高刻本的一个过渡性的本子”;比如应先生认为:“就程甲本和程乙本对原著所作的修改比较来看,程甲本对于脂本的改动要大,程乙本的改动反而比较小”;比如应先生认为:“庚辰本是一个过录本,正文没有经过后人的整理和窜改,保留了原作的面貌”;比如应先生认为很可能“‘己卯冬月定本’和‘庚辰秋月定’两行题记,并不是指两次定稿,而是指从己卯冬月到庚辰秋月近一年中完成全书的定稿工作,己卯年完成全书的前一部分定稿工作,庚辰年完成全书的后一部分定稿工作”,等等。对于这些结论,因素乏研究,不敢、也没有资格妄意雌黄,但可以肯定,这些看法都是《红楼梦》版本研究史上值得重视的意见。
  尽管应先生对《红楼梦》版本下过如此精深的工夫,有着如此重要的意见,但是很显然,应先生并没有把这些看成“红学”的全部,应先生的“红学”研究的指向、重心和落脚点仍然是《红楼梦》小说本身。《红学何为》第一编所收录的9篇文章,正是应先生关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上的思考。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篇,其余的有从总体上进行论述的,有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有关于人物的分析,更有从纵的角度来讨论《红楼梦》与其他小说之关系。文章俱在,此处当然没有必要再费词劳神地去一一加以复述。读这部“红学”著作,随处可以见到应先生对《红楼梦》的精彩而深刻的解读,随时可以见到应先生以高屋建瓴之势对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剖析,同时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应先生在“红学何为”追问下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的整体思考与探索。
  应先生的文章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朴实,无论怎样繁难的话题,到了应先生的笔下,都变得如此简单而明晰。你可以从书中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精深的理论素养,但却很少见到理论的枯燥与做作,因为所有这一切,在应先生这里都已经化为令人叹服的可以洞穿一切的睿智,化成了行文和文风上的从容澹定、条畅明达和朴实无华,这也是要特别提起的。评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消费者社会》借助消费政策、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这三个关键词建构出一个对不同时期消费政策变迁进行分析的概念框架,那就是劳动激励与消费政策之间关系变化的背后其实与国家合法性资源在不同时期的此消彼长有着密切联系。    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  王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长期以来,在传统社会学话语中,生产被赋予了重要地位,而消费往往被看
期刊
宋代士大夫佛学并非一种单一的思潮,而是呈现出了复杂的多元化和个体化倾向,几乎每个士大夫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和主张,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正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    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  张培锋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佛教以其浓厚的文化属性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同,但是古代与近代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并不昌盛,佛教学术发展的状况也不能令人满意,这诚如陈寅恪在《陈
期刊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方可望以此开科设教来完成晚清以来中国学界的有识之士想做而一直没有做成的教育大业——营构坚实的高等教育的文明基础,使得我国的担纲性人才培养不致荒废。    1964年9月27日,毛泽东就中央音乐学院女学生陈莲来信,向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作出重要批示,并在署名后再批两行字,第一行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八字方针”是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
期刊
《天不怜幽草》是一部当代爱情题材长篇小说。书名从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化出,一个“不”字,先透出了全书的悲剧意蕴,书的封面用灰绿的冷色调,隐喻着深深浅浅的凄清。爱情悲剧,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可谓洋洋大观者矣。后来者清发以秀出的作品,便觉难能可贵了。  当剧作家又是诗人的枫风女士传给我她的这部长篇小说时,我因有别的编创活动而未能及时阅读,即待我展读开来,便不禁为其思想性与艺术
期刊
摘要:我国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宏观监管的趋势。本文将通过社会融资规模与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其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比较,评析各指标的优劣,分析适合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关键词: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社会融资规模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为观测和检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有效指标,其选取对于一
期刊
无论怎样,善与恶在卢梭那里,绝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同一个人的同一个微笑之中,善和恶奇特地交织缠绕在一起。无论怎样,真相要远为复杂,卢梭对抗他那个时代的荒谬和不公,他坚强无畏地挑战了很多不可动摇的陈规,擦亮人们的眼睛去探寻真理,他的失败并不仅仅来源于他的个性缺陷。    卢梭是谁?  对于世界,抑或中国,这绝非一个陌生的名字,也绝非一个易于回答的问题。康德,一个沉溺于抽象哲学概念,轻视普通人的傲
期刊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确立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颇为兴盛。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术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它面对悠久的中国历史和文学传统,有着两千多年漫长的思索历程;说它年轻,固然有其系统学科确立相对较晚的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面对日益开放的学术视野,这一领域始终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20世纪初从传统“诗文评”古典形态到“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范型的转换,
期刊
我一直很感慨在汉语语境的德语文学研究中,没能出现有分量的分体文类史著作。谷裕博士这部著作(《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可谓本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中国学者终于有了一部研究德语小说史的专著。仅就此而言,就值得充分褒扬。而就学术思路来看,从相对宏观的文学史叙述进入具体精深的个案研究,再试图经由个案把握相对宏阔的宏观建构,这种思路也很有发展潜力。  前言之外,全书共
期刊
今天,美国汉学的主流主要遵循两条思想路线和一个方法论——政治的正确性、后殖民话语和教科书的渊博精深。长此以往,它们迟早会导致有关中国的所有研究陷入边缘化的学术境地。简言之,于连在美国几乎是不受欢迎的。在那里,他注定是政治正确性的眼中刺,特别是他对世界美国化表示明确的反对。同时(像陶泽德一样),他在中国身上看到了成功抵制美国影响的唯一希望。    面对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Franois Ju
期刊
2007年以美国次贷事件为爆发点的金融危机,在21世纪以来正在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令人惊诧的速度迅速波及世界各国,可谓无一幸免。处于经济活动最前沿、最基础的各类企业,更是猝不及防。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制造业,如一雨成秋,落花遍地,许久也回不过神来。    一、金融危机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的挑战    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学界在究其起因时,众说纷纭,各取各的实证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