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完整的区域环境通常是由区域空间的布局结构、区域种类、区域材料和区域标识所组成,其合理性、适宜性、科学性、发展性是区域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
一、对空间布局的评价
空间布局的设计理念、空间分割的具体实施、现实条件的充分利用、规划要点的准确把握,构成了空间布局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空间设计是否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对空间设计的评价,具体从三方面进行:(1)空间布局是不是站在幼儿的立场进行规划和设计的。(2)各个区域空间是不是幼儿喜爱和留恋的。(3)空间的功能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空间的分割是否科学合理
对空间分割的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1)“动区”与“静区”之间是否有效地避免了相互影响。(2)区域面积的大小是否与幼儿进区人数、活动内容相适宜。(3)区域的开放与封闭程度与区域的功能、幼儿的活动需要是否相适宜。(4)是否有益于不同区域之间互动的发生。
(三)是否依据办园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
对现实条件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1)室内面积有限时,是否能通过室内外分组活动满足所有幼儿进区活动的需要。(2)是否能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开展区域活动,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
(四)区域空间规划要点的把握是否到位
对区域空间规划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区域空间整体上是否和谐有序。具体指标有:色彩的选择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色彩的搭配和运用是否符合色彩的美学原则、色彩的施色部位及其比例分配是否恰当;材料的质地、造型和空间结构方式是否在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地面、墙面、立体空间之间是否产生呼应;分区、隔断是否吻合了房屋建筑的风格及特点。(2)区域空间是否根据幼儿的意愿和需要进行动态性变换或调整。(3)区域空间的安全性是否有可靠的保障。
二、对区域种类的评价
在对区域种类进行评价时,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1)区域的种类是否涵盖了幼儿全面发展的多项内容。(2)区域的选择是否有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并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目标。(3)区域的数量是否满足全班幼儿同时活动。(4)区域的功能是否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立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三、对区域材料的评价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区域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主要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更是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对材料的评价最根本的是要根据材料在幼儿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来进行。
(一)对材料选择的评价
(1)主体材料是否承载着区域当前的教育目标,能否为幼儿的当前发展需要提供支持。(2)辅助材料对主体材料的价值发挥是否具有支持、补充或延展的作用。(3)材料的类别是否齐全,物化着丰富全面的发展目标。(4)材料的数量、种类、配置比例是否吻合当前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活动需要。(5)工具的配置是否必要和得当。(6)材料的来源渠道是否体现出多样化特点。具体包括:对购买的材料是否经过二次选择和再加工,以便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和功能;材料的收集是否体现出幼儿的参与;幼儿作品的价值是否在材料系统得到了发挥;家长帮助收集的材料是否具有一般和特殊价值的体现。
(二)对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评价
(1)投放材料的性质、特点是否与当前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相匹配,具有明显的年龄段特点。(2)能否有序地投放材料,对材料数量、种类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既能满足幼儿进区活动的需要,又避免了单调乏味和无目的的泛滥。(3)材料的外形及配置方式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引发幼儿专注、持久地进行活动。(4)材料操作的难易程度是否基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层次的挑战性,引发幼儿深入地进行活动。(5)相同的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目标要求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别。(6)是否能对操作熟练后的材料及时地进行删减、增加、改进结构或组合拓展,使材料吻合并进一步促进幼儿新的发展。
(三)材料管理的评价
(1)材料的分类标准是否清楚,是否有固定的橱柜和容器分门别类地摆放材料。(2)材料的摆放是否有序,位置关系是否具有内在的教育性和暗示性。(3)材料取放和使用的方法、要求是否明确,具有操作性。(4)是否注重幼儿操作材料的良好常规和习惯的培养及稳定。
(四)对区域标识的评价
区域标识对于指引和稳定幼儿在区域内的活动质量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形象性、趣味性、操作性、暗示性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1)标识的整体造型是否鲜明、生动有趣,吸引幼儿的关注。(2)图文比例是否恰当,是否突出了区域的主要功能。(3)标识符号的暗示和引导意义是否直观、简洁,易于幼儿理解和操作,帮助幼儿有序活动并形成良好习惯。
一、对空间布局的评价
空间布局的设计理念、空间分割的具体实施、现实条件的充分利用、规划要点的准确把握,构成了空间布局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空间设计是否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对空间设计的评价,具体从三方面进行:(1)空间布局是不是站在幼儿的立场进行规划和设计的。(2)各个区域空间是不是幼儿喜爱和留恋的。(3)空间的功能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空间的分割是否科学合理
对空间分割的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1)“动区”与“静区”之间是否有效地避免了相互影响。(2)区域面积的大小是否与幼儿进区人数、活动内容相适宜。(3)区域的开放与封闭程度与区域的功能、幼儿的活动需要是否相适宜。(4)是否有益于不同区域之间互动的发生。
(三)是否依据办园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
对现实条件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1)室内面积有限时,是否能通过室内外分组活动满足所有幼儿进区活动的需要。(2)是否能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开展区域活动,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
(四)区域空间规划要点的把握是否到位
对区域空间规划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区域空间整体上是否和谐有序。具体指标有:色彩的选择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色彩的搭配和运用是否符合色彩的美学原则、色彩的施色部位及其比例分配是否恰当;材料的质地、造型和空间结构方式是否在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地面、墙面、立体空间之间是否产生呼应;分区、隔断是否吻合了房屋建筑的风格及特点。(2)区域空间是否根据幼儿的意愿和需要进行动态性变换或调整。(3)区域空间的安全性是否有可靠的保障。
二、对区域种类的评价
在对区域种类进行评价时,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1)区域的种类是否涵盖了幼儿全面发展的多项内容。(2)区域的选择是否有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并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目标。(3)区域的数量是否满足全班幼儿同时活动。(4)区域的功能是否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立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三、对区域材料的评价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区域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主要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更是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对材料的评价最根本的是要根据材料在幼儿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来进行。
(一)对材料选择的评价
(1)主体材料是否承载着区域当前的教育目标,能否为幼儿的当前发展需要提供支持。(2)辅助材料对主体材料的价值发挥是否具有支持、补充或延展的作用。(3)材料的类别是否齐全,物化着丰富全面的发展目标。(4)材料的数量、种类、配置比例是否吻合当前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活动需要。(5)工具的配置是否必要和得当。(6)材料的来源渠道是否体现出多样化特点。具体包括:对购买的材料是否经过二次选择和再加工,以便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和功能;材料的收集是否体现出幼儿的参与;幼儿作品的价值是否在材料系统得到了发挥;家长帮助收集的材料是否具有一般和特殊价值的体现。
(二)对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评价
(1)投放材料的性质、特点是否与当前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相匹配,具有明显的年龄段特点。(2)能否有序地投放材料,对材料数量、种类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既能满足幼儿进区活动的需要,又避免了单调乏味和无目的的泛滥。(3)材料的外形及配置方式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引发幼儿专注、持久地进行活动。(4)材料操作的难易程度是否基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层次的挑战性,引发幼儿深入地进行活动。(5)相同的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目标要求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别。(6)是否能对操作熟练后的材料及时地进行删减、增加、改进结构或组合拓展,使材料吻合并进一步促进幼儿新的发展。
(三)材料管理的评价
(1)材料的分类标准是否清楚,是否有固定的橱柜和容器分门别类地摆放材料。(2)材料的摆放是否有序,位置关系是否具有内在的教育性和暗示性。(3)材料取放和使用的方法、要求是否明确,具有操作性。(4)是否注重幼儿操作材料的良好常规和习惯的培养及稳定。
(四)对区域标识的评价
区域标识对于指引和稳定幼儿在区域内的活动质量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形象性、趣味性、操作性、暗示性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1)标识的整体造型是否鲜明、生动有趣,吸引幼儿的关注。(2)图文比例是否恰当,是否突出了区域的主要功能。(3)标识符号的暗示和引导意义是否直观、简洁,易于幼儿理解和操作,帮助幼儿有序活动并形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