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挑选110例眩晕症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一定疗程之后对于两个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并在后期进行定期回访,记录相关数据。结果: 使用了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的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后期回访中发现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症在临床疗效观察方面有显著效率,并且后期复发率明显减少,在治疗眩晕症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加味天麻钩藤饮 眩晕症西医治疗 临床疗效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增长,眩晕症的发病率以及患病群体一直在不断升高,其发病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患者一般通过临床西医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缓解症状的效果,但其复发率极高。本文主要通过使用对比组来对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症的方法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1]制定的眩晕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确定的中医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
1.3 排除诊断 ①凡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②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患者,③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妇女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4 一般资料
符合诊断的110例病人,均为本院2011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住院病人,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女性患者32例,男性患者23例,年龄为45~71岁,平均年龄为53岁,患病时间为1~14年;观察组55例,女性患者35例,男性患者20例,年龄为47~68岁,平均年龄为51岁,患病时间为1~1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护理方面对两组患者都进行饮食以及行为方面的指导护理。①对照组: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0.2g,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以及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ml进行静脉滴注,两组输液均为每天1次。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天麻钩藤饮口服,药物组成:天麻15克,钩藤、杜仲、牛膝、黄芩、菊花、川芎及当归各12克,泽泻、白术各15g,夜交藤、朱茯神各20g。临床根据表现不同随症加减,若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脾气暴躁,失眠多梦,面色发红,舌苔泛黄,则加羚羊角12克,石决明15克;若为视物旋转,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舌苔较白等症状,则去黄芩、菊花,加制半夏10克,陈皮15克,泽泻10克;若临床表现为眩晕症状多发、头痛如针刺、失眠多忘,面色发黑,舌苔上有瘀点或者瘀斑,则加桃仁、红花、白芷各10克,穿山甲6克,若头晕目眩反复,活动后、疲劳时容易发病,心悸,难以入眠,脸色发白,舌淡苔白,则加入桑寄生、山萸肉各15克、黄芪45克,熟地15克。水煎400ml早晚两次温服,服用14天后停用3天。
1.6 观察方法及指标 主要观察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①主症: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并且在后期一年间进行随访。
1.7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一个疗程之后对两组的患者进行评估,并在后期一年间进行随访,没有眩晕症的复发。。
1.8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 0 进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一个疗程之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显示。
表1临床疗效对比率(%)
注:观察组有效率为90.2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眩晕症为人群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其患病率年轻人约为1.8%,老年人则高于30.0%,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患病群体还在不断增加,其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复杂,西医治疗多以扩血管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可临床缓解症状但复发率较高。眩晕症多发于中老年人,中医病机主要以肝阴亏虚,阳亢于上,肾精亏乏,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外通过临床观察多数患者兼夹有痰瘀血阻窍的症状,故治疗方以天麻、钩藤潜阳息风,川牛膝引血下行,杜仲补益肝肾以治本,黄芩与菊花清泄肝火,泽泻与白术健脾泄浊,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川芎与当归活血养血,标本兼顾,协同起到滋肝养肾,潜阳息风,兼以健脾泄浊的功效,再根据辨证随证加减,因人制宜,可提高治疗效果。
现代学理论普遍认为眩晕的病因主要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中医学对眩晕从多角度做出了解释,眩晕有“风、火、痰、虚、瘀”等病机,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症候,在治疗上无论虚实,主要调治肝、脾、肾,因此采用健脾化痰、平肝息风、补虚为主的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眩晕的最佳办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眩晕可以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和肾精不足等证型,对于风阳上扰型,天麻和钩藤相互配伍,可以发挥平肝、清热、熄风的功效;对于痰浊中阻型,半夏、白术、天麻相互配伍,可以发挥化痰熄风的功效;对于瘀血阻窍型,桃仁、红花、川芎、白芷、穿山甲相互配伍,可以发挥活血通窍的功效;对于气血亏虚型,黄芪、当归、党参和龙眼肉相互配伍,可以发挥补益气血的功效;对于肝肾阴虚型,山萸肉、枸杞子、地黄相互配伍,可以发挥滋补肝肾的功效。除此之外,与眩晕宁片相比,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的效果更明显,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因此,应用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疗效明确,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0.2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4.36%,而通过后期一年的回访,其中观察组的复发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所以说明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症可在改善症状的同时,综合调理其机体功能而减少病情的复发。总之,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减少症状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栗秀初,黄如训,眩晕[M].第四军医大出版社,第二版,2008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0-508
关键词:加味天麻钩藤饮 眩晕症西医治疗 临床疗效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增长,眩晕症的发病率以及患病群体一直在不断升高,其发病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患者一般通过临床西医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缓解症状的效果,但其复发率极高。本文主要通过使用对比组来对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症的方法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1]制定的眩晕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确定的中医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
1.3 排除诊断 ①凡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②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患者,③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妇女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4 一般资料
符合诊断的110例病人,均为本院2011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住院病人,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女性患者32例,男性患者23例,年龄为45~71岁,平均年龄为53岁,患病时间为1~14年;观察组55例,女性患者35例,男性患者20例,年龄为47~68岁,平均年龄为51岁,患病时间为1~1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护理方面对两组患者都进行饮食以及行为方面的指导护理。①对照组: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0.2g,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以及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ml进行静脉滴注,两组输液均为每天1次。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天麻钩藤饮口服,药物组成:天麻15克,钩藤、杜仲、牛膝、黄芩、菊花、川芎及当归各12克,泽泻、白术各15g,夜交藤、朱茯神各20g。临床根据表现不同随症加减,若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脾气暴躁,失眠多梦,面色发红,舌苔泛黄,则加羚羊角12克,石决明15克;若为视物旋转,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舌苔较白等症状,则去黄芩、菊花,加制半夏10克,陈皮15克,泽泻10克;若临床表现为眩晕症状多发、头痛如针刺、失眠多忘,面色发黑,舌苔上有瘀点或者瘀斑,则加桃仁、红花、白芷各10克,穿山甲6克,若头晕目眩反复,活动后、疲劳时容易发病,心悸,难以入眠,脸色发白,舌淡苔白,则加入桑寄生、山萸肉各15克、黄芪45克,熟地15克。水煎400ml早晚两次温服,服用14天后停用3天。
1.6 观察方法及指标 主要观察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①主症: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并且在后期一年间进行随访。
1.7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一个疗程之后对两组的患者进行评估,并在后期一年间进行随访,没有眩晕症的复发。。
1.8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 0 进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一个疗程之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显示。
表1临床疗效对比率(%)
注:观察组有效率为90.2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眩晕症为人群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其患病率年轻人约为1.8%,老年人则高于30.0%,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患病群体还在不断增加,其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复杂,西医治疗多以扩血管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可临床缓解症状但复发率较高。眩晕症多发于中老年人,中医病机主要以肝阴亏虚,阳亢于上,肾精亏乏,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外通过临床观察多数患者兼夹有痰瘀血阻窍的症状,故治疗方以天麻、钩藤潜阳息风,川牛膝引血下行,杜仲补益肝肾以治本,黄芩与菊花清泄肝火,泽泻与白术健脾泄浊,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川芎与当归活血养血,标本兼顾,协同起到滋肝养肾,潜阳息风,兼以健脾泄浊的功效,再根据辨证随证加减,因人制宜,可提高治疗效果。
现代学理论普遍认为眩晕的病因主要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中医学对眩晕从多角度做出了解释,眩晕有“风、火、痰、虚、瘀”等病机,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症候,在治疗上无论虚实,主要调治肝、脾、肾,因此采用健脾化痰、平肝息风、补虚为主的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眩晕的最佳办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眩晕可以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和肾精不足等证型,对于风阳上扰型,天麻和钩藤相互配伍,可以发挥平肝、清热、熄风的功效;对于痰浊中阻型,半夏、白术、天麻相互配伍,可以发挥化痰熄风的功效;对于瘀血阻窍型,桃仁、红花、川芎、白芷、穿山甲相互配伍,可以发挥活血通窍的功效;对于气血亏虚型,黄芪、当归、党参和龙眼肉相互配伍,可以发挥补益气血的功效;对于肝肾阴虚型,山萸肉、枸杞子、地黄相互配伍,可以发挥滋补肝肾的功效。除此之外,与眩晕宁片相比,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的效果更明显,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因此,应用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疗效明确,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0.2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4.36%,而通过后期一年的回访,其中观察组的复发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所以说明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症可在改善症状的同时,综合调理其机体功能而减少病情的复发。总之,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减少症状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栗秀初,黄如训,眩晕[M].第四军医大出版社,第二版,2008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