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华歆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鱼,山东高唐县人。对这个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我最初的印象并不见佳。刘义庆《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管宁割席》,讲的就是华歆与管宁二人的故事,两相比较,总觉得华歆艳羡权势富贵,比管宁少了一些清高淡泊,品格志趣,雅俗不同。
  这篇故事说,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他们一同读书,一同劳动。有一次两人在菜园子刨地种菜,刨着刨着,不料刨出了一块金子。面对这诱人的璀璨“片金”,管宁“挥锄与瓦石不异”,照样继续锄地,当金子与瓦石一样,看也不看;华歆却“捉而掷去之”,把金块检起来,看了看,之后才把它扔掉。
  还有一个情节是,两人有一次同坐一张草席读书,这时门外有大官乘轩(相当于现在的高级轿车)经过,马鸣鸣,车辚辚,随从鸣锣开道,威风八面,好不喧闹。管宁听到了毫不在意,依旧读书不辍。华歆却放下书卷,跑出去观看(“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待他回来后,管宁拿把刀子将坐席分割成两半,对他说:“你不配做我的朋友!”“割席”意味着决裂,二人从此分道扬镳。可见道不同不相為谋,在品德的高洁脱俗上,管宁似乎远在华歆之上。
  及至后来读了陈寿《三国志》中的《华歆传》,方知自己孤陋寡闻,看人不免偏颇,失之简单和武断。原来,华歆这个人并不坏。他虽然爱做官,却并不贪财。早年,他奉汉帝征召进京,将要离吴(孙权)归汉时,宾客故旧千余人给他送了数百金“程仪”,他都照收不误,只是暗中在赠金上一一做了标记。到启程那天,他搬出标志分明的礼金对众人说:“诸位送我程仪,我本没有拒绝的意思,无奈单车远行,带着这么多金银财宝,怀璧为罪,也许会给我招来祸灾,所以还是请诸位给我想想办法,帮帮忙吧。”众人只好收回各自馈赠的礼金财物,心里暗自佩服他有高尚的君子之德。
  后来,华歆的官越做越大,曹魏时官至司徒、太尉,拜相封侯,但他一直清廉自奉,生活俭约。《三国志·华歆传》说:“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那时,朝廷常把抄没入官的罪人妻女,赏赐给公卿做奴婢,唯有华歆特立独行,每得到这种赏赐,便将她们送出去嫁人。
  作为曹魏重臣,华歆的治国主张主要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曹叡派曹真率兵,从子午谷伐蜀。此时已经“老病日笃”的华歆,急上书谏阻道:“……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如果)中国(中原)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背井离乡)之心,则天下幸甚!”明帝接受了华歆的规劝,表示“不忘所戒”,随即诏令曹真引军回朝,休兵罢战。
  再说管宁,他一直隐居山林,成了“含德高蹈”的名士。尽管他早年割席,不认华歆为友,但华歆却没有忘记他。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曾命公卿推举在草野的“独行君子”,华歆就推举了管宁。后来,魏明帝曹叡改拜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告退,请求将自己的职位让给管宁,可惜魏明帝没有同意。
  这样看来,华歆不仅为官清廉,颇有作为,而且对朋友也讲道义情谊。可以说,华歆出将入仕,在治国平天下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管宁虽然归隐山林,躬耕田园,但他正心修身,克己爱人,也是他乐在其中的一种人生志趣。人各有志,管、华二人有各自的选择,未可厚非。至于说到华与管的德行操守谁个更优,文史家们尽可见仁见智,不必强求一律。
  但是,有一点却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切不可单凭一时一事、一言一行来给一个人的是非高下作定论。对古人是这样,对今人也是这样。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尤其是识别和考察干部,务必慎之又慎,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要多看几眼,察其言而观其行,辨其表而考其实,不要一眼定优劣,轻率下结论,犯了片面化的毛病。
其他文献
艾青复出时我采访他。我说读初中时候就喜欢他的诗。听惯了恭维词的大诗人不耐烦地拖长了声调:“都——这么说。都——这么说。”可当我背诵出几句聂鲁达和希克梅特那首四行诗时,他坐正了身子,满脸欣喜地招呼我坐到他身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告诉我这两位大诗人是他的好朋友。  希克梅特那四行诗是这样的:“亲爱的,不,这决不是空谈:我像一粒子弹似地穿过十年被俘的岁月,就任凭在这途程中,我得了病吧,我还是那颗心,还是
期刊
“口头禅”是常见口语现象,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本意指把未经证悟的经言或公案挂在嘴边。宋诗中有:“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菜根谭》说:“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可见该词原是贬义。现指一个人在有意或无意间,时常挂在嘴上的习惯性语句,大体是中性词。  曾有180多万名网民,票选当今“十大口头禅”,榜首是“随便”,入选的还有“不是吧” “真的假的”“我晕”“没意思”等。最近,遇到一女高
期刊
最近,在某个以大中学教师为主的群里,有人屡屡以“小玉”“叔叔”称呼他人,惹得移居瑞士的洪老师大为不满,责问他:“我想请问一下:你是搞教育工作的吗?怎么这么不喜欢称呼他人‘老师’?什么‘叔叔’‘小玉’的,这个是你家亲戚群吗?”闻此言我大感快意,因为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没想到的是,话音未落,某师院一郭姓老师就站出来说:“现在学生胆大,尤其是女生。我的研究生还称我‘郭爸’呢。”  此言引起我一段不甚愉快
期刊
在阅览室读书,偶见“一琴一鹤”之词,不解其意。“可能是个成语吧?”我从书架上拿来《中华成语典故辞典》查找,怎奈“一”字系列里的五十多个成语中居然没有,可见其生僻。回到家,我又翻开“大部头”《中华成语熟语辞海》,终于找到了这个成语,原来出自《宋史·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是说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仅有一張琴和一只鹤,受到皇帝的称赞,用来形容行装
期刊
杭州灵隐寺寺大殿多,楹联无数,其中有这样一副:“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初读此联,似有一种颓废之感,还透着几分忧伤。然而,静下心来细想,则觉得联中所表之意深刻,富含辩证意味。  人生是个大题目,其中充满着无尽的凶险与未知。人的一生不但要用功历练修为、努力做好自己,使自己足够强大,还要随时应对自然环境与人际关系等无数客观条件的考验。所以,要获得成功,很是不易。若要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称
期刊
若非元人饮马西湖,新科进士蒋捷,一生注定“锦衣玉食”。然而,南宋的消亡,又注定了蒋捷一生,只能“庸常琐碎”地活着。这一年,是1276年,蒋捷三十三岁。  若干年后,秋雨中的江南寺院。蒋捷,正凭窗听雨。室内,一灯如豆,钟声远去,往事并不如烟。一生听雨,物换星移,变化的是环境,是心境,不变的是意境。听雨,可以在“少年,壮年,老年”不同年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听雨环境。少年,在“歌楼”,在“红烛”,在
期刊
每年毕业季,各具特色的毕业致辞精彩纷呈。今年亦然。但在不经意间,我注意到今年有的毕业致辞的祝词,“翻转”成为一个新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约翰·罗伯茨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也是美国两个世纪以来最年轻的首席大法官,他的儿子今年中学毕业。他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致辞说:  “通常毕业致辞者会祝你们好运,还会祝你们心想事成,但我不会这么做。我希望你们被不公平对待,如此你们才知道公平正义的重要
期刊
我有一朋友,周末没事时喜欢开着私家车带我玩儿。每次提前到了,他总会下车,给我打开车门,然后将手遮在门顶,迎我上车。我们一起吃饭,新上了菜,朋友总会将菜转到邻座,转完一圈,最后一个夹菜的必是自己。他敬别人的酒,第一轮先敬张三,第二轮必先敬李四,以此循环,绝不会使任何人有被冷落的感觉。他的每一个举止,都在告诉你:这是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人,心中时刻装着别人。  在网上看过一视频。某个穿着时髦的女子在咖啡
期刊
购得止庵校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周作人自编集》毛边本。计五册:《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秉烛后谈》《药味集》。盖是因了机器装订,书之“天头”齐整,仍未裁;书之“地脚”“书口”,全然毛边。如今,毛边书难得,更难复现前人收藏、阅读毛边书的一派风雅,故,得此书,深喜之。  毛边书,究竟产生于何年代?似乎難下定论。据说,最早始于欧洲,本色的欧洲毛边书,应是“三边不裁”,即天头、地脚、书口,均
期刊
碧云天,黄叶地,正是一年好景时。朋友大刘利用休息日,邀我去山里看望他那几个炼松油的老乡。  车过一个小镇,大刘特地停下来,在一家商店买了一扎啤酒,一扎便宜的本地白酒。见我不解,大刘说,别小看这点东西,我在山里呆过,等下你就知道它的分量了。  汽车继续前行,路越来越窄,山越来越高,坡越来越陡。在爬一个超过45度的Z字形陡坡时,跑惯了城市水泥路的汽车终于坦白地亮出了自己无能的一面,趴在半山腰打了几次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