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常之禅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321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非元人饮马西湖,新科进士蒋捷,一生注定“锦衣玉食”。然而,南宋的消亡,又注定了蒋捷一生,只能“庸常琐碎”地活着。这一年,是1276年,蒋捷三十三岁。
  若干年后,秋雨中的江南寺院。蒋捷,正凭窗听雨。室内,一灯如豆,钟声远去,往事并不如烟。一生听雨,物换星移,变化的是环境,是心境,不变的是意境。听雨,可以在“少年,壮年,老年”不同年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听雨环境。少年,在“歌楼”,在“红烛”,在“罗帐”;壮年,在“客舟”,在“江阔”“云低”,在“断雁”“西风”;老年,在“僧庐”,在“鬓已星星”“悲欢离合”。
  如此听雨,就有了不同意蕴。少年听雨,欢乐;壮年听雨,悲凉;老年听雨,空明,此时听雨,就品出了别样心境。“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绿女红男,青春作伴,“從流飘荡,任意东西”,虽雨声过耳,又关卿何事?“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中年是最累最尴尬的。进,亦忧;退,亦忧。青春不再,理想渐远,随波逐流,一眼茫然。“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物役遁去之后,于庸常雨声里悟到了禅。
  用禅意升华庸常,蒋捷不是第一人。震川先生的《项脊轩志》,以禅盈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陋室与黄卷,小鸟与桂树,心与先贤对话,意与明月交融。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追求的意蕴,是庸常为禅。庾信的禅直接,在意“游仙半壁画,隐士一床书”。卢照邻的禅,简单到“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禅”意之“床”,绝非俗世所理解的用来睡觉的床,乃书房几案。置书于案,触手可及,尽享“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惬意。此间,不必遵吴从先之“读书宜楼,其快有五”陈规,“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甚至,须山中小径,山上须泉,径中须竹,“读史不可无酒,谈禅不可无美人”,此等禅意断不可求。“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国藩一语中的!禅无处不在,夫舍本逐末,反噬其本真耳。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读书读到当皇帝的感觉,已出禅境,与功利渐近。张潮读书,讲究“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此处“窥”“望”“玩”均涉阅历,无关功利!“有限文章无限泪,一床明月半床书。”此处的“床”已非几案,是供人休息的床。懒散倚床,拥被夜读,偷得浮生半日闲。困了,顺势而眠,学台湾美女琦君,“三更有梦书作枕”;醒了,步宋人魏了翁,“远钟入枕雪新晴,衾铁棱棱睡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窗外雪水嘀嗒,室有傍梅读《易》,此等清雅禅意,唯蒋捷《听雨》意境,堪与媲美。
  《菜根潭》云:“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人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此间趣蒋捷识得,却情非所愿。“以迹求不可神求,何以得琴书之趣。”一书一茗,淡薄了心智;一棋一琴,优雅了情操。在意一粥一饭,追求一点一滴,生活的美原在平平淡淡,庸常之禅缘于琐琐碎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灵道场与生命之禅原在内心深处。
其他文献
由于人种的关系,就整体而言,中国人在世界上不能算大个子;当然,也不是小个子。但到了欧洲,你立马就会感到,中国人个头的高度,实在是不足道也。我们乘坐芬兰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往赫尔辛基,机舱里为乘客服务的空姐、空嫂,她们的平均“海拔”,可能就要超出大部分中国男人的身高。当然,空姐这个行当,是一个特殊群体;那普通群体呢?手邊恰好有一份资料,其中提到荷兰人的平均身高:男性1米85、女性1米72。天啊,这么高!
期刊
说到做人的学问,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可谓资源丰富,比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君子成人之美”“入则孝,出则悌”等等。新儒家代表徐复观称儒家千言万语,归结起来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因此,很多时候,儒家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或者内圣之学。  当然,提出诸多做人的主张,关键在于践行,这样方能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在儒家典籍中,注重实践的论述不少。比如“听其言而观其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博学之,审问之,慎
期刊
开妓院的王义安在大观楼吃饭,因头戴方巾,被两个戴方巾的秀才看见,“不由分说,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打得乌龟跪在地下磕头如捣蒜……”“店里人做好做歹,叫他认不是。两个秀才总不肯住,要送他到官。落后打的乌龟急了,在腰摸出三两七钱碎银子,送与两位相公做好看钱,才罢了,放他下去。”(《儒林外史》第22回)  书生痛殴妓院乌龟事件,导火索是方巾。方巾为何物?奈何书生戴得,妓院乌龟戴
期刊
明朝万历年间,有这样一首民谣:“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而这民谣乍看上去说的是这些朝廷的相关部门工作性质的,但是,其真实的用意却是讽刺这些部门的。何以见得?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卷二十四“京师名实相违”一章中,在开头引述这这首民谣之后,有这样一段话:“盖讥名实不相称也。”他在接下来“补”上了这样一段话:“儒生之曳白,无如国子监;官马之驽下,无如太仆寺;历学之固陋,无如钦
期刊
近日,在香港《文汇报》上读到朵拉先生的佳作《程门立雪地》,唤起我对程门立雪的再思考。近千年来,程门立雪,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只是,人们对“立雪”之举,津津乐道、赞誉有加的同时,对“程门”之重,却点到为止、淡淡而谈。在我看来,这实在有点“厚此薄彼”的味道。  游酢、杨时为了拜师求学,冒着严寒前往程家,置风侵雪打于不顾,在“程门”前站立了很长时间,以致积雪达到一尺之厚。从这个角度讲,游、杨尊师重道、诚
期刊
艾青复出时我采访他。我说读初中时候就喜欢他的诗。听惯了恭维词的大诗人不耐烦地拖长了声调:“都——这么说。都——这么说。”可当我背诵出几句聂鲁达和希克梅特那首四行诗时,他坐正了身子,满脸欣喜地招呼我坐到他身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告诉我这两位大诗人是他的好朋友。  希克梅特那四行诗是这样的:“亲爱的,不,这决不是空谈:我像一粒子弹似地穿过十年被俘的岁月,就任凭在这途程中,我得了病吧,我还是那颗心,还是
期刊
“口头禅”是常见口语现象,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本意指把未经证悟的经言或公案挂在嘴边。宋诗中有:“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菜根谭》说:“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可见该词原是贬义。现指一个人在有意或无意间,时常挂在嘴上的习惯性语句,大体是中性词。  曾有180多万名网民,票选当今“十大口头禅”,榜首是“随便”,入选的还有“不是吧” “真的假的”“我晕”“没意思”等。最近,遇到一女高
期刊
最近,在某个以大中学教师为主的群里,有人屡屡以“小玉”“叔叔”称呼他人,惹得移居瑞士的洪老师大为不满,责问他:“我想请问一下:你是搞教育工作的吗?怎么这么不喜欢称呼他人‘老师’?什么‘叔叔’‘小玉’的,这个是你家亲戚群吗?”闻此言我大感快意,因为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没想到的是,话音未落,某师院一郭姓老师就站出来说:“现在学生胆大,尤其是女生。我的研究生还称我‘郭爸’呢。”  此言引起我一段不甚愉快
期刊
在阅览室读书,偶见“一琴一鹤”之词,不解其意。“可能是个成语吧?”我从书架上拿来《中华成语典故辞典》查找,怎奈“一”字系列里的五十多个成语中居然没有,可见其生僻。回到家,我又翻开“大部头”《中华成语熟语辞海》,终于找到了这个成语,原来出自《宋史·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是说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仅有一張琴和一只鹤,受到皇帝的称赞,用来形容行装
期刊
杭州灵隐寺寺大殿多,楹联无数,其中有这样一副:“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初读此联,似有一种颓废之感,还透着几分忧伤。然而,静下心来细想,则觉得联中所表之意深刻,富含辩证意味。  人生是个大题目,其中充满着无尽的凶险与未知。人的一生不但要用功历练修为、努力做好自己,使自己足够强大,还要随时应对自然环境与人际关系等无数客观条件的考验。所以,要获得成功,很是不易。若要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