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随机抽样调查原则,对X高职院校270名学生进行了有效问卷调查,从学生评教现状、学生评教指标、学生评教过程、学生评教结果四个方面得出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从评教指标来看,指标体系设计主体单一,指标语言阅读晦涩难懂;从评教过程来看,存在从众心理和缺乏宣传与培训;从评教结果来看,评教结果对学生与对教师的反馈信息不对称。针对上述问题,建议科学制定指标体系、重视管理评教过程、合理运用评教结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教学考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62-05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简述
(一)概念界定
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学生主动和被动反馈的信息,通过知觉的方式,对教师施加一定影响的一种管理活动。学生评教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式,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学生评教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有较深刻的了解。这是高校组织本校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做出评判的活动,即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表现、讲授效果以及自己的學习体会和收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从本质上来说,学生评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价值判断的活动。
2.教学考评
教学考评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文献述评
针对学生评教现状而言,国内外学生评教的方式一般为网上评教,在每学期末进行一学期一次的评教。研究发现,学生评教过程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评教指标体系。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适量渗透学科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重点、难点突出,授课内容选择得当。以此指标要求本科低年级的学生是不现实的,甚至高年级的学生做出这种判断也很困难,因为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知之甚少,而且学生对该课程都是初次接触,无法判断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是学科前沿知识,重难点是否突出,授课的内容选择是否得当[1]。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评教中认为问题设置“片面”的学生有40%左右,认为选项设置“机械呆板的30%左右。这一调查进一步佐证了评教指标语言的模糊、抽象的事实[2]。二是学生评教过程。实证研究结果普遍显示,学生评教结果受到“课程对学生重要程度”“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等非教学水平因素的影响,其中受“课程对学生重要程度”及“学生对课程兴趣程度”因素影响相当大。三是学生评教结果。实证调查显示,简单的数据呈现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改进帮助并不明显。
究其学生评教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从心理学视角给出了解释:“外归因心理”认为评教结果由班集体的大样本给出,自己一个人的认真和负责左右不了评价结果,随即干脆敷衍了事。还有的是“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学生群体中不积极参与的风气影响,参与评教只是为树立自身合群的形象等”[3]。根据国外学者研究经验,在国外知名高校,绝大多数高校利用学生评教的结果给予低年级学生以选课参考。将评教结果向学生公布,不只是影响其选课意愿,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教授课程的情况调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利用评教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知道学生想要学什么和如何学后进行调整,主动将教与学塑造成咬合完整、相互促进的动态系统[4]。鉴于此,有学者建议构建科学、合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决定评价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因素。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提高教学质量。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第一,在现有研究中,普遍缺乏关于高职类院校学生评教考评方面的专门研究。第二,在现有研究中,国内研究尚存不足,相关研究亦需补充样本高校调研和实证基础。第三,在现有研究中,国外研究可直接借鉴的成果不多,国内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待加强。
二、抽样调查与基本情况
(一)抽样调查
本研究根据随机抽样调查的原则,通过对X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针对学生评教现状、学生评教指标、学生评教过程、学生评教结果四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2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6.66%。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总体样本的63%,女性占37%;大学一年级学生数占总体样本的19%,大二年级占25%,大三年级占57%。
(二)基本情况分析
1.评教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评教的方式、学生评教的时间、学生评教的次数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评教现状进行调查。
表1 评教的现状
题干 选项 数量 百分比
学生评教方式 网上评教 200 74.1%
纸质问卷调查 11 3.7%
师生座谈会 33 11.1%
其他 26 11.1%
学生评教时间 学期伊始 28 11.1%
学期中 52 18.5%
学期末 130 48.1%
其他 60 22.2%
学生评教次数 一次 147 55.6%
两次 60 22.2%
三次 23 7.4%
三次以上 40 14.8%
由表1可知,在评教方式上,有74.1%的学生选择了网上评教,只有3.7%的学生选择纸质评教;在评教时间的选择中,有48.1%的学生选择了在学期末进行评教;在评教次数的选择上,只有7.4%的学生回答进行了三次,有55.6%的学生选择了一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上评教是学生评教方式的主流,其他方式如师生座谈会、纸质问卷调查是网上评教方式的补充。 2.评教指标分析
本次调查的指标分析主要是从评阅评教表时模糊抽象程度、评教指标制定咨询程度、不同课程评教表一致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如下三个题项:“您在阅读学生评教表时,让您感到模糊、抽象的地方有多少?”“您了解贵校在制定学生评教指标时,咨询学生的意见吗?”“您在进行不同课程的评教时,评教表的内容一致程度?”,从而分析评教指标存在的问题。
由表2可知,评教指标让48.1%的学生明确感到模糊和抽象;在制定评教指标时,学生被咨询意见的只有14.8%,39.6%的学生明确回答没有被咨询;评教表“一表多用”中评教内容的一致程度达到了54.8%。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评教指标时会感到模糊,在制定评教指标时学生几乎没有参与,评教表制定也缺乏针对性。
3.评教过程分析
本调查对评教过程的分析主要是从代评次数、评教用时、评教是否理性、学生评教前的宣传情况与培训情况进行提问,从而研究学生在评教时的代评、乱评、非理性评教的现象,结果见表3。从“您让人代评学生评教的次数”题项的调查数据可以知道,代评现象较为普遍。“您评教一门课程一般用时为”的评教用时调查,从表3数据可知,评教用时一般在5分钟以内。如此少的时间,阅读量表都不够,况且还要做出判断,因此不难看出学生评教存在乱评现象。在回答“您会因教师为人很好而对他打高分的情况”时,回答绝对会的学生有25.9%,回答会的学生有40%。由此可见,因人而打高分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评教不以教师教学水平为标准的非理性评教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回答“贵校在您评教之前进行宣传的情况”和“贵校在您评教之前进行培训的情况”时,直接回答评教之前没有宣传与完全没有宣传的占总体样本的67.5%,这反映出了学校缺乏评教宣传的事实。在学生回答评教前受培训情况这一问题时,73.7%的学生回答没有培训,这进一步证实了校方缺乏对评教宣传和培训的力度。
4.评教结果分析
本调查对评教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评教结果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评教结果对于教师教学改变程度两方面,进而探讨学校对于评教结果的反馈。由表4可知,学生对评教结果的了解及非常了解的只有24.1%,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对于评教结果的了解程度显然是不够的,缺少对学生的反馈会引发各种问题;在学生回答评教对教师教学的改变程度时,30.8%的学生认为发生改变。由此可见,评教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评教结果并没有最大程度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
三、学生评教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评教指标
1.指标体系设计的主体单一
实证研究显示,学生评教一般都是校方单方面设计指标体系,制定评教量表,缺乏作为评教主体学生的参与,对于评教客体教师而言,评教量表又存在不同课程一表多用的现象,评教量表的制定普遍缺乏针对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评教本身并没有激发学生、教师的评教积极性,使学生、教师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进行评教与被评教。因此,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评教指标就成了评教的重中之重。
2.指标语言阅读的晦涩难懂
参与评教的学生碍于知识、认知的缺乏,面对评教中出现的专业性语言是难于读懂的,因此,在制定评教指标时应多方征求学生意见,根据学生实际认知,采用易于接受语言进行制定。
(二)评教过程
学生作为教师评教的主体,往往在评教过程中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感知和评判,受到自身及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评教结果偏离实际,可信度降低。
1.心理方面
实证研究显示,学生评教代评现象较为普遍,不以教师教学水平为标准的非理性评教的现象较为严重。由此可见,学生在评教过程中普遍存在不重视评教的心理。由于学生在知识和经历上的局限性以及情感上的不稳定性,使他们在评教过程中容易受到个人好恶及表面现象的影响,产生晕轮效应。如有的学生对与自己关系好的教师给予比实际情况较高的评价;有的学生因不能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而对教师有偏见,加之与班级同学“从众心理”的契合,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容易受到班级同学或者授课教师人为的影响,而导致主观判断欠妥,表现在评教中出现误导和偏颇。
2.宣传与培训
实证研究显示,67.5%的学生反映校方在评教之前存在没有宣传或者完全没有宣传的现象,73.7%的学生反映评教前校方也没有开展评教的相关培训工作。高校管理者是学生评教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整个评教过程中起着组织学生评教、控制评教进度、协调师生评教关系、反馈评教结果的作用。虽然大多数管理者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在实际的评教工作开展前往往没有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更没有组织学生对评教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教工作。
(三)评教结果
学校管理者在评教后,对评教结果没有很好地做好整理、统计、分析工作,得出评教分数和评教排名就束之高阁,只是把评教结果归入教学档案,不及时反馈,也不在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基于评教结果进行的宏观调控就更少,出现了“监而不控,评而不变”的現象[5]。
1.评教结果对学生的反馈
合理运用评教结果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解决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学生评教情况。实证研究显示,学生对于评教结果的了解程度,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的占总体样本的50.7%,只有不到10%的学生回答“非常了解”。
2.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反馈
教师作为评教的客体,对教师反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实证研究显示,只有 30.7%的学生认为评教后教师对教学有改变或者存在非常大改变。究其原因,是校方在学生评教后对教师的反馈不及时。
四、高校“学生评教”教学考评合理化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主体的多样性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指标一般都是由各学校的教务处负责制定,但这些教学管理者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直接授课者和参与者,如果在制定评教表的过程中缺乏对评教主体和客体的咨询,这样势必导致教学管理者很难掌握实际教学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制定评教指标问题。因此,在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广泛征询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设计更加科学的评教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选择的针对性
高校各院系之间、不同的课程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表多用”的现象无法精准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和准确反馈学生评教结果。因此在制定评教指标时必须针对不同课程、不同院系之间的差异性,分类制定评教指标。如理科类课程对于实验操作有要求,所以评价指标就应注重对教师的指导能力的考查。再如,高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明显不同,评教指标体系也应做适当的调整。
3.指标体系语言的通俗性
学生作为评教的主体, 在制定量表时应考虑其知识水平 、理解能力。指标语言不宜学术化,必须认识到学生对教学大纲了解欠缺,因此在制定指标时最好不要超越学生理解范围,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的使用要进行预调查。如“教师是否渗透学科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学生难于理解,降低了评教的有效性。因此,评教指标应通俗易懂,尽量规避阅读方面给学生造成的困扰,使评教结果更具真实性。
(二)重视管理评教过程
1.加强对学生与教师的宣传
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学校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教观念和必要的评教能力。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教,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教观念和必要的评教能力。可由各学院组织年级大会,通过会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生评教宣传,还可以采用校报传统媒体,或者利用校园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对学生进行宣传,着重对评教的意义、目的等学生评教知识进行介绍,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使学生端正评教态度。
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师的主动配合是确保学生评教有效性和最大程度地发挥评教作用的关键。要使教师能客观地对待学生评教的结果,学校要让教师参与评价方案编制过程,使他们了解评价的意义、目的及评价的依据所在,要尽可能地使用外显的评价指标,并对其做充分的解释。教师了解评价方案的科学依据能促使他们在心理上就能接受评教,并能积极地配合组织者开展评价工作,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学校还可以开辟专门通道,主动听取和接受教师对学生评教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评教工作,使教师从单纯的被评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参评者,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从内心承认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权力和能力,能够冷静地分析、接受学生的意见。
2.注重对学生与教师的培训
学校针对学生培训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和填写评教表,具体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让学生正确的对待学生评教;对学生评教量表中的指标如何填写的必要解释;消除学生顾虑,如担心评教是否匿名等问题;特别说明学生评教中频繁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学新生,要进行具体详尽的培训,确保评教过程的科学性,增强学生评教的可信度。学校针对教师的培训,可以把对学生评教的培训纳入到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中,这样既加强了学生评教的在教师心中的影响地位,也可以让新教师系统全面地了解评教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合理运用评教结果
1.加强评教结果对学生的反馈
校方应将评教结果向评教主体学生和客体教师公布。特别是首次开课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可以在和教师沟通后及时在学校官网上发布评教结果,以便确保学生可以查询到相关信息。这样不仅保证学生对评教结果知情权的实现,而且也保护了教师的尊严。
2.加强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反馈
在大部分院校,教师对评教结果的认识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平均分和课程的全校排名情况,而针对自己具体在哪些方面评分情况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因此,在对教师反馈评教结果时,教务处应呈现一个全面、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为教师提供网上评教结果指标查询通道,方便教师随时查询评教结果中在哪些指标方面存在不足,切实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3.借鉴国外学生评教先进经验
在国外,学生评教是学生选课的参考依据。如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大厅,可以找到许多学生对课程以及任课教师评教的小册子,并且这些册子都是按学期顺序整齐摆放的,还对这些册子按学术领域进行了分类。再如,借鉴国外学生评教奖励机制和举行公开观摩课。每学期对学生评教分数较高的优秀教师校方会给与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此来激励教师,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同时,优秀教师定期举行公开观摩课,在现场演示授课,教师通过观摩教学取长补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參 考 文 献
[1]孙碧平.信息不对称对高校学生评教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9(4):35-37.
[2]曾琪.高校网上评教的实证分析——基于江南某理工大学的调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72-176.
[3]曹辉,徐慧蓉.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困境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4(2):71-72.
[4]邢永富,常瑾.国外知名高校学生评教工作述评与启示——以四所名校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2011(1):61-62.
[5]蔡敏,张丽.大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3):67-7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教学考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62-05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简述
(一)概念界定
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学生主动和被动反馈的信息,通过知觉的方式,对教师施加一定影响的一种管理活动。学生评教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式,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学生评教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有较深刻的了解。这是高校组织本校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做出评判的活动,即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表现、讲授效果以及自己的學习体会和收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从本质上来说,学生评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价值判断的活动。
2.教学考评
教学考评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文献述评
针对学生评教现状而言,国内外学生评教的方式一般为网上评教,在每学期末进行一学期一次的评教。研究发现,学生评教过程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评教指标体系。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适量渗透学科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重点、难点突出,授课内容选择得当。以此指标要求本科低年级的学生是不现实的,甚至高年级的学生做出这种判断也很困难,因为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知之甚少,而且学生对该课程都是初次接触,无法判断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是学科前沿知识,重难点是否突出,授课的内容选择是否得当[1]。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评教中认为问题设置“片面”的学生有40%左右,认为选项设置“机械呆板的30%左右。这一调查进一步佐证了评教指标语言的模糊、抽象的事实[2]。二是学生评教过程。实证研究结果普遍显示,学生评教结果受到“课程对学生重要程度”“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等非教学水平因素的影响,其中受“课程对学生重要程度”及“学生对课程兴趣程度”因素影响相当大。三是学生评教结果。实证调查显示,简单的数据呈现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改进帮助并不明显。
究其学生评教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从心理学视角给出了解释:“外归因心理”认为评教结果由班集体的大样本给出,自己一个人的认真和负责左右不了评价结果,随即干脆敷衍了事。还有的是“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学生群体中不积极参与的风气影响,参与评教只是为树立自身合群的形象等”[3]。根据国外学者研究经验,在国外知名高校,绝大多数高校利用学生评教的结果给予低年级学生以选课参考。将评教结果向学生公布,不只是影响其选课意愿,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教授课程的情况调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利用评教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知道学生想要学什么和如何学后进行调整,主动将教与学塑造成咬合完整、相互促进的动态系统[4]。鉴于此,有学者建议构建科学、合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决定评价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因素。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提高教学质量。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第一,在现有研究中,普遍缺乏关于高职类院校学生评教考评方面的专门研究。第二,在现有研究中,国内研究尚存不足,相关研究亦需补充样本高校调研和实证基础。第三,在现有研究中,国外研究可直接借鉴的成果不多,国内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待加强。
二、抽样调查与基本情况
(一)抽样调查
本研究根据随机抽样调查的原则,通过对X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针对学生评教现状、学生评教指标、学生评教过程、学生评教结果四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2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6.66%。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总体样本的63%,女性占37%;大学一年级学生数占总体样本的19%,大二年级占25%,大三年级占57%。
(二)基本情况分析
1.评教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评教的方式、学生评教的时间、学生评教的次数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评教现状进行调查。
表1 评教的现状
题干 选项 数量 百分比
学生评教方式 网上评教 200 74.1%
纸质问卷调查 11 3.7%
师生座谈会 33 11.1%
其他 26 11.1%
学生评教时间 学期伊始 28 11.1%
学期中 52 18.5%
学期末 130 48.1%
其他 60 22.2%
学生评教次数 一次 147 55.6%
两次 60 22.2%
三次 23 7.4%
三次以上 40 14.8%
由表1可知,在评教方式上,有74.1%的学生选择了网上评教,只有3.7%的学生选择纸质评教;在评教时间的选择中,有48.1%的学生选择了在学期末进行评教;在评教次数的选择上,只有7.4%的学生回答进行了三次,有55.6%的学生选择了一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上评教是学生评教方式的主流,其他方式如师生座谈会、纸质问卷调查是网上评教方式的补充。 2.评教指标分析
本次调查的指标分析主要是从评阅评教表时模糊抽象程度、评教指标制定咨询程度、不同课程评教表一致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如下三个题项:“您在阅读学生评教表时,让您感到模糊、抽象的地方有多少?”“您了解贵校在制定学生评教指标时,咨询学生的意见吗?”“您在进行不同课程的评教时,评教表的内容一致程度?”,从而分析评教指标存在的问题。
由表2可知,评教指标让48.1%的学生明确感到模糊和抽象;在制定评教指标时,学生被咨询意见的只有14.8%,39.6%的学生明确回答没有被咨询;评教表“一表多用”中评教内容的一致程度达到了54.8%。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评教指标时会感到模糊,在制定评教指标时学生几乎没有参与,评教表制定也缺乏针对性。
3.评教过程分析
本调查对评教过程的分析主要是从代评次数、评教用时、评教是否理性、学生评教前的宣传情况与培训情况进行提问,从而研究学生在评教时的代评、乱评、非理性评教的现象,结果见表3。从“您让人代评学生评教的次数”题项的调查数据可以知道,代评现象较为普遍。“您评教一门课程一般用时为”的评教用时调查,从表3数据可知,评教用时一般在5分钟以内。如此少的时间,阅读量表都不够,况且还要做出判断,因此不难看出学生评教存在乱评现象。在回答“您会因教师为人很好而对他打高分的情况”时,回答绝对会的学生有25.9%,回答会的学生有40%。由此可见,因人而打高分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评教不以教师教学水平为标准的非理性评教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回答“贵校在您评教之前进行宣传的情况”和“贵校在您评教之前进行培训的情况”时,直接回答评教之前没有宣传与完全没有宣传的占总体样本的67.5%,这反映出了学校缺乏评教宣传的事实。在学生回答评教前受培训情况这一问题时,73.7%的学生回答没有培训,这进一步证实了校方缺乏对评教宣传和培训的力度。
4.评教结果分析
本调查对评教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评教结果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评教结果对于教师教学改变程度两方面,进而探讨学校对于评教结果的反馈。由表4可知,学生对评教结果的了解及非常了解的只有24.1%,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对于评教结果的了解程度显然是不够的,缺少对学生的反馈会引发各种问题;在学生回答评教对教师教学的改变程度时,30.8%的学生认为发生改变。由此可见,评教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评教结果并没有最大程度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
三、学生评教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评教指标
1.指标体系设计的主体单一
实证研究显示,学生评教一般都是校方单方面设计指标体系,制定评教量表,缺乏作为评教主体学生的参与,对于评教客体教师而言,评教量表又存在不同课程一表多用的现象,评教量表的制定普遍缺乏针对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评教本身并没有激发学生、教师的评教积极性,使学生、教师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进行评教与被评教。因此,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评教指标就成了评教的重中之重。
2.指标语言阅读的晦涩难懂
参与评教的学生碍于知识、认知的缺乏,面对评教中出现的专业性语言是难于读懂的,因此,在制定评教指标时应多方征求学生意见,根据学生实际认知,采用易于接受语言进行制定。
(二)评教过程
学生作为教师评教的主体,往往在评教过程中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感知和评判,受到自身及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评教结果偏离实际,可信度降低。
1.心理方面
实证研究显示,学生评教代评现象较为普遍,不以教师教学水平为标准的非理性评教的现象较为严重。由此可见,学生在评教过程中普遍存在不重视评教的心理。由于学生在知识和经历上的局限性以及情感上的不稳定性,使他们在评教过程中容易受到个人好恶及表面现象的影响,产生晕轮效应。如有的学生对与自己关系好的教师给予比实际情况较高的评价;有的学生因不能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而对教师有偏见,加之与班级同学“从众心理”的契合,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容易受到班级同学或者授课教师人为的影响,而导致主观判断欠妥,表现在评教中出现误导和偏颇。
2.宣传与培训
实证研究显示,67.5%的学生反映校方在评教之前存在没有宣传或者完全没有宣传的现象,73.7%的学生反映评教前校方也没有开展评教的相关培训工作。高校管理者是学生评教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整个评教过程中起着组织学生评教、控制评教进度、协调师生评教关系、反馈评教结果的作用。虽然大多数管理者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在实际的评教工作开展前往往没有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更没有组织学生对评教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教工作。
(三)评教结果
学校管理者在评教后,对评教结果没有很好地做好整理、统计、分析工作,得出评教分数和评教排名就束之高阁,只是把评教结果归入教学档案,不及时反馈,也不在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基于评教结果进行的宏观调控就更少,出现了“监而不控,评而不变”的現象[5]。
1.评教结果对学生的反馈
合理运用评教结果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解决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学生评教情况。实证研究显示,学生对于评教结果的了解程度,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的占总体样本的50.7%,只有不到10%的学生回答“非常了解”。
2.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反馈
教师作为评教的客体,对教师反馈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实证研究显示,只有 30.7%的学生认为评教后教师对教学有改变或者存在非常大改变。究其原因,是校方在学生评教后对教师的反馈不及时。
四、高校“学生评教”教学考评合理化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主体的多样性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指标一般都是由各学校的教务处负责制定,但这些教学管理者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直接授课者和参与者,如果在制定评教表的过程中缺乏对评教主体和客体的咨询,这样势必导致教学管理者很难掌握实际教学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制定评教指标问题。因此,在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广泛征询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设计更加科学的评教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选择的针对性
高校各院系之间、不同的课程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表多用”的现象无法精准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和准确反馈学生评教结果。因此在制定评教指标时必须针对不同课程、不同院系之间的差异性,分类制定评教指标。如理科类课程对于实验操作有要求,所以评价指标就应注重对教师的指导能力的考查。再如,高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明显不同,评教指标体系也应做适当的调整。
3.指标体系语言的通俗性
学生作为评教的主体, 在制定量表时应考虑其知识水平 、理解能力。指标语言不宜学术化,必须认识到学生对教学大纲了解欠缺,因此在制定指标时最好不要超越学生理解范围,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的使用要进行预调查。如“教师是否渗透学科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学生难于理解,降低了评教的有效性。因此,评教指标应通俗易懂,尽量规避阅读方面给学生造成的困扰,使评教结果更具真实性。
(二)重视管理评教过程
1.加强对学生与教师的宣传
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学校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教观念和必要的评教能力。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教,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教观念和必要的评教能力。可由各学院组织年级大会,通过会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生评教宣传,还可以采用校报传统媒体,或者利用校园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对学生进行宣传,着重对评教的意义、目的等学生评教知识进行介绍,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使学生端正评教态度。
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师的主动配合是确保学生评教有效性和最大程度地发挥评教作用的关键。要使教师能客观地对待学生评教的结果,学校要让教师参与评价方案编制过程,使他们了解评价的意义、目的及评价的依据所在,要尽可能地使用外显的评价指标,并对其做充分的解释。教师了解评价方案的科学依据能促使他们在心理上就能接受评教,并能积极地配合组织者开展评价工作,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学校还可以开辟专门通道,主动听取和接受教师对学生评教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评教工作,使教师从单纯的被评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参评者,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从内心承认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权力和能力,能够冷静地分析、接受学生的意见。
2.注重对学生与教师的培训
学校针对学生培训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和填写评教表,具体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让学生正确的对待学生评教;对学生评教量表中的指标如何填写的必要解释;消除学生顾虑,如担心评教是否匿名等问题;特别说明学生评教中频繁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学新生,要进行具体详尽的培训,确保评教过程的科学性,增强学生评教的可信度。学校针对教师的培训,可以把对学生评教的培训纳入到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中,这样既加强了学生评教的在教师心中的影响地位,也可以让新教师系统全面地了解评教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合理运用评教结果
1.加强评教结果对学生的反馈
校方应将评教结果向评教主体学生和客体教师公布。特别是首次开课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可以在和教师沟通后及时在学校官网上发布评教结果,以便确保学生可以查询到相关信息。这样不仅保证学生对评教结果知情权的实现,而且也保护了教师的尊严。
2.加强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反馈
在大部分院校,教师对评教结果的认识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平均分和课程的全校排名情况,而针对自己具体在哪些方面评分情况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因此,在对教师反馈评教结果时,教务处应呈现一个全面、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为教师提供网上评教结果指标查询通道,方便教师随时查询评教结果中在哪些指标方面存在不足,切实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3.借鉴国外学生评教先进经验
在国外,学生评教是学生选课的参考依据。如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大厅,可以找到许多学生对课程以及任课教师评教的小册子,并且这些册子都是按学期顺序整齐摆放的,还对这些册子按学术领域进行了分类。再如,借鉴国外学生评教奖励机制和举行公开观摩课。每学期对学生评教分数较高的优秀教师校方会给与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此来激励教师,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同时,优秀教师定期举行公开观摩课,在现场演示授课,教师通过观摩教学取长补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參 考 文 献
[1]孙碧平.信息不对称对高校学生评教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9(4):35-37.
[2]曾琪.高校网上评教的实证分析——基于江南某理工大学的调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72-176.
[3]曹辉,徐慧蓉.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困境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4(2):71-72.
[4]邢永富,常瑾.国外知名高校学生评教工作述评与启示——以四所名校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2011(1):61-62.
[5]蔡敏,张丽.大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3):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