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民工潮的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四个方而论述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对留守儿童充分的信任,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审美观,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吃苦教育。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激荡了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打破了中国人长期固守的传统思维定式。改革开放不只是给社会注入了活力,也使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价值观念迅速成长起来。这代表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它标志着中国这个古老大国终于走上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中国民工潮。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对加快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活跃了农村地方经济。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忧虑地看到这样的现象:农民工的子女被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管教,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便成了农村中的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部分中、小学生):由于两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从而产生代沟:并且,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也就成了一大社会问题,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自然地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育方法的尝试
2.1关爱——教育的全部技巧出自对留守儿童的爱。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么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首先要求全而关怀学生的成长,即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的全而关心,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的贴心人。而对留守儿童更应多一份关爱和呵护。因为他们对于父母之爱是残缺的,父母长年在外打上,很少与子女面对而地富有表情地交流和沟通,尽管父母的内心深处对子女疼爱有加,但子女却不能从感性上体味到这种遥远的爱,那么,时间一长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对父母之爱的缺失,虽然春节期间父母回家与子女团聚,但回也匆匆,去也匆匆,对留守儿童来说,爱太短暂,太奢侈了。只是情感需要的杯水车薪。而这种爱的缺失只有用高尚的师爱去弥补,去抚慰,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女、朋友,让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犹如父母之爱的温暖和甜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1]因为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具有极大可塑性的,只要教师把自己的一片爱心倾注到留守儿童身上,东风化雨,春华秋实,辛勤的耕耘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正如赞科夫说的:“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教好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2]
2.2信任——培养留守儿童的成功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不应该培养失败者”[3]为此,我们在对留守儿童教育时要使他们朝气蓬勃,欢乐愉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能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从心理学角度看,旁人对一个孩子的信心能使孩子信任自己。当这个孩子感觉到他完全沉浸在温暖而可靠的信任时,心情是舒畅的,他将全力地探索成功的可能性。信任已经大大地影响了他——使得他把自己内在的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出来了。所以,作为教师要用信任的方法激励他们:我知道你学习会有提高的,你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会成功的,我和别人承担了保证你成功的义务,我们都在等待着你的成功,等等。
2.3审美——引导留守儿童走出畸形美的误区: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和正确引导,也由于父母觉得对子女的关爱的欠缺,便想用金钱和物欲来补偿对子女的亏欠,这样,留守儿童的口袋里的钞票多了,因而吃喝玩乐,互相攀比之风在校园这块净土中蔓延。君不见,他们当中很多人觉得穿名牌时装唱流行歌曲就是美,他们认为作为一名男子汉的美的魅力就体现在拳头上,他们打架斗殴,寻衅闹事,借以显示自己的强悍。在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庞上硬要装出一些阴冷,他们强逼着自己天真无邪的眼睛里透出一些凶狠,因为这样才够“酷”,才算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威风八面,大义凛然。其实,这是他们不懂得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畸形的美。
学校极有必要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审美意识教育,引导他们走出畸形美的误区,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艺术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2.4吃苦——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学会生存,是当代的热点话题。学会生存的内容之一就是学会吃苦。而我们的农民工父母,为了补偿对子女的爱的亏欠,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的一切物欲,从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再苦不能苦孩子!”
其实这是对孩子的娇惯和放纵,使他们食不厌精,衣不厌美,钱不厌多,动辄喊苦,胡乱使性子。殊不知,孩子越养越娇,只知生活上攀比,不愿在学习上用功。过度的物欲只能造成孩子心灵上的缺“钙”——站不起,长不大!毕竟父母不可能供养子女一辈子,父母孱弱的臂膀总不是可终生依靠的温馨港湾。人生的路总要自己走,流光溢彩的生活乐章总要自己去谱写,没有学会生存,行吗?
其实,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孩子不仅是自己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生的路不会都是艳阳天,风霜雨雪在所难免;孩子们将来毕竟要靠自己走路,去生活,去适应社会。家长过分的溺爱娇惯,其结果只能助长其惰性和依赖心理.而只知享受,不爱劳动,不爱学习。不会创造的孩子,将何以适应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何以适应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他们的生存能力将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更谈何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为了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也为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我们要常常思考日本人的吃苦教育。无论在校在家,都要刻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学会生存,将来才能搏击人生的风雨,做生活中勇敢的海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页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4]《中国教育报》.1993年7月26日第三版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激荡了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打破了中国人长期固守的传统思维定式。改革开放不只是给社会注入了活力,也使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价值观念迅速成长起来。这代表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它标志着中国这个古老大国终于走上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中国民工潮。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对加快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活跃了农村地方经济。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忧虑地看到这样的现象:农民工的子女被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管教,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便成了农村中的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部分中、小学生):由于两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从而产生代沟:并且,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也就成了一大社会问题,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自然地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育方法的尝试
2.1关爱——教育的全部技巧出自对留守儿童的爱。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么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首先要求全而关怀学生的成长,即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的全而关心,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的贴心人。而对留守儿童更应多一份关爱和呵护。因为他们对于父母之爱是残缺的,父母长年在外打上,很少与子女面对而地富有表情地交流和沟通,尽管父母的内心深处对子女疼爱有加,但子女却不能从感性上体味到这种遥远的爱,那么,时间一长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对父母之爱的缺失,虽然春节期间父母回家与子女团聚,但回也匆匆,去也匆匆,对留守儿童来说,爱太短暂,太奢侈了。只是情感需要的杯水车薪。而这种爱的缺失只有用高尚的师爱去弥补,去抚慰,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女、朋友,让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犹如父母之爱的温暖和甜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1]因为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具有极大可塑性的,只要教师把自己的一片爱心倾注到留守儿童身上,东风化雨,春华秋实,辛勤的耕耘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正如赞科夫说的:“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教好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2]
2.2信任——培养留守儿童的成功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不应该培养失败者”[3]为此,我们在对留守儿童教育时要使他们朝气蓬勃,欢乐愉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能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从心理学角度看,旁人对一个孩子的信心能使孩子信任自己。当这个孩子感觉到他完全沉浸在温暖而可靠的信任时,心情是舒畅的,他将全力地探索成功的可能性。信任已经大大地影响了他——使得他把自己内在的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出来了。所以,作为教师要用信任的方法激励他们:我知道你学习会有提高的,你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会成功的,我和别人承担了保证你成功的义务,我们都在等待着你的成功,等等。
2.3审美——引导留守儿童走出畸形美的误区: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和正确引导,也由于父母觉得对子女的关爱的欠缺,便想用金钱和物欲来补偿对子女的亏欠,这样,留守儿童的口袋里的钞票多了,因而吃喝玩乐,互相攀比之风在校园这块净土中蔓延。君不见,他们当中很多人觉得穿名牌时装唱流行歌曲就是美,他们认为作为一名男子汉的美的魅力就体现在拳头上,他们打架斗殴,寻衅闹事,借以显示自己的强悍。在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庞上硬要装出一些阴冷,他们强逼着自己天真无邪的眼睛里透出一些凶狠,因为这样才够“酷”,才算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威风八面,大义凛然。其实,这是他们不懂得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畸形的美。
学校极有必要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审美意识教育,引导他们走出畸形美的误区,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艺术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2.4吃苦——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学会生存,是当代的热点话题。学会生存的内容之一就是学会吃苦。而我们的农民工父母,为了补偿对子女的爱的亏欠,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的一切物欲,从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再苦不能苦孩子!”
其实这是对孩子的娇惯和放纵,使他们食不厌精,衣不厌美,钱不厌多,动辄喊苦,胡乱使性子。殊不知,孩子越养越娇,只知生活上攀比,不愿在学习上用功。过度的物欲只能造成孩子心灵上的缺“钙”——站不起,长不大!毕竟父母不可能供养子女一辈子,父母孱弱的臂膀总不是可终生依靠的温馨港湾。人生的路总要自己走,流光溢彩的生活乐章总要自己去谱写,没有学会生存,行吗?
其实,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孩子不仅是自己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生的路不会都是艳阳天,风霜雨雪在所难免;孩子们将来毕竟要靠自己走路,去生活,去适应社会。家长过分的溺爱娇惯,其结果只能助长其惰性和依赖心理.而只知享受,不爱劳动,不爱学习。不会创造的孩子,将何以适应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何以适应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他们的生存能力将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更谈何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为了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也为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我们要常常思考日本人的吃苦教育。无论在校在家,都要刻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学会生存,将来才能搏击人生的风雨,做生活中勇敢的海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页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4]《中国教育报》.1993年7月26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