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多媒体,才能发挥其更有效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地理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地理教学 优势与问题 解决办法
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把声音、正文、图像、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再和通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多媒体计算机集电视、录像、光盘储存、电子印刷和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一体。它大大拓展了计算机应用领域,将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加以演绎,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多媒体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有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公开课上,几乎自始至终都是在进行课件的演示,教师已不再是一位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成了机器的奴隶,只顾观看,而无暇思考和练习。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绝非替代教学。教师在备课和课件制作过程中,应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应牢记,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确定最佳作用时间,即何时使用多媒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让现代化的机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课件设计时要考虑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媒体的使用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地理学科尤其要注意,“无图不成地理”,这是由地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但绝不能借口加大教学容量,课件中图形堆积如山,而把多媒体软件当作新的满堂灌的高效工具。课件设计应充分体现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要求,尤其要注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是灌注知识的传授器,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才巧妙地点拨。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二、课件的制作既注重数量又要质量
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时,出现片面追求视听动画效果的情况,只注重花俏的表现形式,导致课件的内容太杂、太乱而主次不分,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落实不到教学内容上而在多媒体的形式上,这样既淡化了主题,又分散了学生的精力。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火山与地震”内容时,气势磅礴的场面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形象逼真的画面和声音,使学生对火山与地震的危害感触颇深,但是课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课件对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内容的理性分析不到位所致,这样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或制作过于简单,只是书本文字、图表的再现,或是剪辑一段电影点缀一下,虽属多媒体课件,但更确切地说是一部“电视专题片”,学生作为观众只能被动地观看,我们的“导演”教师,上课时只能按顺序播放。缺乏交互性,这是当前课件制作的一大通病。
地理课件的制作绝非一日之功,一个优秀的课件应通过一系列的人机对话不断地给学生反馈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掌握相关知识。开发多媒体课件的主体应是既懂得学科教学,又熟悉各种制作软件的全职人员,更重要的是手头要有大量制作课件所需要的素材: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电影等,而素材的收集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辛苦的工作,通过以上辛辛苦苦做出来了课件常常是只在几个班使用,之后就束之高阁了制作地理课件的教师不应盲目求数量,更应重视质量。每学期确定一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两个问题,精心制作出精美实用的课件,经过不断地长期积累,慢慢形成一个精美的课件库。同时应无私地把自己精心制作出的原程序毫无保留的送上互联网,为其它教师选用您的课件大开方便之门。
三、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模式相结合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如它可动态地模拟地球运动、水循环、大气运动、岩浆喷发、洋流等地理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有不少人的认识走向了一个极端,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全用多媒体则是全优课。于是,每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用多媒体来进行地理教学,如在学习有关地球仪、地轴、赤道、两极点等知识点时,只用一个地球仪就足可解决,而无需追求豪华而滥用多媒体来模拟显示。一般而言,地理学科的任何内容都可以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对那些用常规教学手段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内容,就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没有必要再去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是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让不易看到和想象到的地理现象或原理直观化、动态化。教学中不能把每章节均大板大板搬上银幕,否则,学生认为教师是在“翻印”教材,会对多媒体教学失去兴趣。
最后,多媒体是人的驾驭物,让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多媒体,才能发挥其更有效的作用,使之更佳地服务于我们的地理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地理教学 优势与问题 解决办法
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把声音、正文、图像、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再和通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多媒体计算机集电视、录像、光盘储存、电子印刷和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一体。它大大拓展了计算机应用领域,将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加以演绎,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多媒体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有的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公开课上,几乎自始至终都是在进行课件的演示,教师已不再是一位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成了机器的奴隶,只顾观看,而无暇思考和练习。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绝非替代教学。教师在备课和课件制作过程中,应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应牢记,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确定最佳作用时间,即何时使用多媒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让现代化的机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课件设计时要考虑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媒体的使用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地理学科尤其要注意,“无图不成地理”,这是由地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但绝不能借口加大教学容量,课件中图形堆积如山,而把多媒体软件当作新的满堂灌的高效工具。课件设计应充分体现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要求,尤其要注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是灌注知识的传授器,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才巧妙地点拨。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二、课件的制作既注重数量又要质量
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时,出现片面追求视听动画效果的情况,只注重花俏的表现形式,导致课件的内容太杂、太乱而主次不分,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落实不到教学内容上而在多媒体的形式上,这样既淡化了主题,又分散了学生的精力。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火山与地震”内容时,气势磅礴的场面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形象逼真的画面和声音,使学生对火山与地震的危害感触颇深,但是课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课件对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内容的理性分析不到位所致,这样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或制作过于简单,只是书本文字、图表的再现,或是剪辑一段电影点缀一下,虽属多媒体课件,但更确切地说是一部“电视专题片”,学生作为观众只能被动地观看,我们的“导演”教师,上课时只能按顺序播放。缺乏交互性,这是当前课件制作的一大通病。
地理课件的制作绝非一日之功,一个优秀的课件应通过一系列的人机对话不断地给学生反馈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掌握相关知识。开发多媒体课件的主体应是既懂得学科教学,又熟悉各种制作软件的全职人员,更重要的是手头要有大量制作课件所需要的素材: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电影等,而素材的收集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辛苦的工作,通过以上辛辛苦苦做出来了课件常常是只在几个班使用,之后就束之高阁了制作地理课件的教师不应盲目求数量,更应重视质量。每学期确定一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两个问题,精心制作出精美实用的课件,经过不断地长期积累,慢慢形成一个精美的课件库。同时应无私地把自己精心制作出的原程序毫无保留的送上互联网,为其它教师选用您的课件大开方便之门。
三、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模式相结合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如它可动态地模拟地球运动、水循环、大气运动、岩浆喷发、洋流等地理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有不少人的认识走向了一个极端,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全用多媒体则是全优课。于是,每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用多媒体来进行地理教学,如在学习有关地球仪、地轴、赤道、两极点等知识点时,只用一个地球仪就足可解决,而无需追求豪华而滥用多媒体来模拟显示。一般而言,地理学科的任何内容都可以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对那些用常规教学手段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内容,就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没有必要再去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是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让不易看到和想象到的地理现象或原理直观化、动态化。教学中不能把每章节均大板大板搬上银幕,否则,学生认为教师是在“翻印”教材,会对多媒体教学失去兴趣。
最后,多媒体是人的驾驭物,让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多媒体,才能发挥其更有效的作用,使之更佳地服务于我们的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