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也就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效果均不佳。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废止烦琐分析,但不能忽略思维训练。这是现代课程的一大特点——“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实验发现,阅读过程中,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全部用于思维。“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正鉴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投入思维和情感活动,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产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让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问题的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对已知的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时,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只要用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效果均不佳。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废止烦琐分析,但不能忽略思维训练。这是现代课程的一大特点——“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实验发现,阅读过程中,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全部用于思维。“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正鉴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投入思维和情感活动,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产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让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问题的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对已知的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时,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只要用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