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必须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换言之,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只起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性和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教学案例对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落实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精卫填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225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及模式亦應适当优化调整,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此作一简要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一、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基本特征简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要模式,简单说来,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为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所谓“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名称,即由此而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应试体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识记和理解在语文学习中占重要地位,而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相对有所欠缺,因此很多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向之一即为矫正这种弊端,所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换言之,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只起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性和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这种效果也就避免了传统讲授模式那种“一切都由教师讲出来,一切都由教师告诉学生”的呆板单调方式。具体落实上,可结合课文具体特点采取一种任务或问题导学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下面结合具体教学片断来对这种新模式的特点加以体会。
二、例谈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落实
这里拟以部编版四年级《精卫填海》一课为例。这是是一个经典的神话故事,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写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葬身东海,化为精卫鸟,每天口衔树枝和石块填海的事。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基于此,笔者设计了通过研读重点句以感受人物情感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基本思路上则采取问题或任务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体会的方式,以求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妨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研读句及其大致的教学过程简示如下:
(一)研读“化身精卫”句,感受人物的悲哀和愤怒
1.回顾课初的疑问:精卫为什么填海?
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这句话: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想象:发生了什么事情?
随文理解“游”的意思,“游”就是游玩。(板书:游)
联系生活理解“溺”的意思,“溺”就是溺水,淹没。(板书:溺)
联系“不返”,明白溺的结果是身亡。
2.插入东海资料。
出示东海图片。出示资料:东海,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先秦时代多指今之黄海。秦汉以后兼指今之黄海、东海,明以后所指始与今之东海相当。今之东海海域,北起长江口北岸,南以广东省南澳岛至台湾省南端一线为界,东至琉球群岛。
3.女娃只是去东海游玩,怎么会被淹死呢?
生猜测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感受人物心情。
反复齐读,读出女娃溺水身亡的悲伤和痛苦。
怪不得,女娃就变成了精卫。这是事情的起因。(板书:为)
(二)研读“精卫填海”句,感受人物的坚定勇敢
1.探究故事经过。精卫是怎么填海的?
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这句话: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自读。
2.任务一:快速地圈出那些表示精卫填海动作的词语。
交流汇报:
衔。联系阅读经验理解“衔”,用嘴含的意思。
堙。借助注释理解“堙”,填塞(注意读音sè)的意思。
3.任务二:关注动词,表演精卫填海。
预设1:表演有误差——只衔了一次,堙了一次。学生互评,更正,多次表演。
预设2:表演正确,相机采访表演学生:为什么跑这么多次?现在什么感受?
交流讨论:抓住“常”感受填海次数之多。抓住“西山”“东海”明白填海距离之遥远。
精卫为了填海飞了无数趟,飞了不知道多远。它又该多么累啊!可是它放弃了吗?
初步感受精卫形象。(板书:坚韧执着)
4.任务三:想象在填海过程中,精卫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石头衔不动,海浪太大,闪电雷雨……
出示想象说话和东海图片,多种方式反复朗读。
东海拍打着浪花,仿佛在说()。指名读。
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天空,仿佛在说()。指名读。
冰冷的暴雨铺天盖地落下来,仿佛在说()。指名读。
再次感受精卫形象。(板书:勇敢无畏)齐读。
从上述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其主要特征即为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并获致结论,这与传统模式下那种“教师直接讲出来,告诉学生人物的情感心理及其形象特征”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自己分析出来,可以加深其感悟,使其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其课堂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参考文献
[1]李梦鹤.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探讨[J]. 文存阅刊, 2018, 000(001):106.
[2]柯镇林.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23):180-180.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精卫填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225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及模式亦應适当优化调整,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此作一简要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一、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基本特征简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要模式,简单说来,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为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所谓“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名称,即由此而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应试体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识记和理解在语文学习中占重要地位,而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相对有所欠缺,因此很多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向之一即为矫正这种弊端,所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换言之,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只起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性和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这种效果也就避免了传统讲授模式那种“一切都由教师讲出来,一切都由教师告诉学生”的呆板单调方式。具体落实上,可结合课文具体特点采取一种任务或问题导学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下面结合具体教学片断来对这种新模式的特点加以体会。
二、例谈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落实
这里拟以部编版四年级《精卫填海》一课为例。这是是一个经典的神话故事,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写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葬身东海,化为精卫鸟,每天口衔树枝和石块填海的事。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基于此,笔者设计了通过研读重点句以感受人物情感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基本思路上则采取问题或任务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体会的方式,以求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妨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研读句及其大致的教学过程简示如下:
(一)研读“化身精卫”句,感受人物的悲哀和愤怒
1.回顾课初的疑问:精卫为什么填海?
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这句话: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想象:发生了什么事情?
随文理解“游”的意思,“游”就是游玩。(板书:游)
联系生活理解“溺”的意思,“溺”就是溺水,淹没。(板书:溺)
联系“不返”,明白溺的结果是身亡。
2.插入东海资料。
出示东海图片。出示资料:东海,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先秦时代多指今之黄海。秦汉以后兼指今之黄海、东海,明以后所指始与今之东海相当。今之东海海域,北起长江口北岸,南以广东省南澳岛至台湾省南端一线为界,东至琉球群岛。
3.女娃只是去东海游玩,怎么会被淹死呢?
生猜测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感受人物心情。
反复齐读,读出女娃溺水身亡的悲伤和痛苦。
怪不得,女娃就变成了精卫。这是事情的起因。(板书:为)
(二)研读“精卫填海”句,感受人物的坚定勇敢
1.探究故事经过。精卫是怎么填海的?
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这句话: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自读。
2.任务一:快速地圈出那些表示精卫填海动作的词语。
交流汇报:
衔。联系阅读经验理解“衔”,用嘴含的意思。
堙。借助注释理解“堙”,填塞(注意读音sè)的意思。
3.任务二:关注动词,表演精卫填海。
预设1:表演有误差——只衔了一次,堙了一次。学生互评,更正,多次表演。
预设2:表演正确,相机采访表演学生:为什么跑这么多次?现在什么感受?
交流讨论:抓住“常”感受填海次数之多。抓住“西山”“东海”明白填海距离之遥远。
精卫为了填海飞了无数趟,飞了不知道多远。它又该多么累啊!可是它放弃了吗?
初步感受精卫形象。(板书:坚韧执着)
4.任务三:想象在填海过程中,精卫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石头衔不动,海浪太大,闪电雷雨……
出示想象说话和东海图片,多种方式反复朗读。
东海拍打着浪花,仿佛在说()。指名读。
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天空,仿佛在说()。指名读。
冰冷的暴雨铺天盖地落下来,仿佛在说()。指名读。
再次感受精卫形象。(板书:勇敢无畏)齐读。
从上述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其主要特征即为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并获致结论,这与传统模式下那种“教师直接讲出来,告诉学生人物的情感心理及其形象特征”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自己分析出来,可以加深其感悟,使其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其课堂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参考文献
[1]李梦鹤.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探讨[J]. 文存阅刊, 2018, 000(001):106.
[2]柯镇林.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23):18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