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这是一首古老的英格兰民谣。很偶然的机会读到这则外国民谣,我陷入沉思很久,感到身为教育者沉甸甸的责任和肩上背负的重担。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坚持做人与做学问同步;对学业而言,文化与专业又是同步的。生活即学习的外延。
1 做人放在第一位
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包括两部分“教书育人”,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的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极端错误的。这种后果也许暂时不会表现出来,但不久就会暴露出其劣根性,且贻害终生。学艺术的人尤为如此。傅雷在《家书》中对儿子傅聪说道:“先为人,然后才是艺术家。”纵观一部中国绘画史,历代品评书画作品,莫不强调“人品第一”。“人品既高,则画品不得不高矣。”弘一法师常对弟子丰子恺讲做人与艺术的准则:“身体力行”,要求他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技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他认为一个艺术家若没有器识,无论技术何等的精通熟练,亦不足道。所以他告诫丰子恺:“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2 成长不可无书,重视学生群体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
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对学生而言,由于时代、年龄、阅历等的影响,对书的品味有限,喜欢的多是流行的东西,但流行的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去选择好书,推荐好书。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施下了大量的急功近利的化肥,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土壤板结!让优秀的课外书籍登堂入室,这该是改良土壤的第一需要。教育学博士黄全愈先生在《“玩”的教育在美国》中提到:儿子去美国上了小学,每日的家庭作业便是阅读,尤其成为长假的重要作业,由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阅读书目,每学期全校展开评比。针对我们现有的条件,可以在班级内设图书角,每周除了语文课的阅读外,设立读书日,倡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互相推荐美文;开展“墙壁文化”,征集优秀格言,让无言的墙壁去警示学生,代替老师的说教。“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无声的教育语言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
3 建立一个务实、勤奋好学、真正关注学生心灵的教师群体
确实如此,对教育界来说,比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位好老师,一位有着现代教育理念的老师,一位懂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老师,一位能够率先垂范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家庭教育亦如此。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4 寻求教育的另一种眼光
有这样一个故事: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和他的一个朋友在院子里散步。那是一个大雪之后的时日,周围一片银白。这位朋友瞥见路边雪地上有一小片黄色的污渍,显然是 狗留下的尿迹。他就顺便用靴尖翻起雪把污渍掩盖了。没想到列宾发觉时却当真地生气了,他说,几天以来他总是到这里来欣赏这一片美丽的琥珀色。这则故事折射出列宾不同常人的领悟思路,我们的教育呢?今天的学生难教,已是无以改变的事实。让我们擦亮眼睛,去全面观察,那爱调皮捣蛋的几个,也许就有着这样那样的亮点:喜欢洋洋洒洒的写文字?天生敏感的色彩感觉?运动会的驰骋操场?集体活动的跃跃欲试?……泰戈尔有句极富哲理的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就让我们做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水,还学生一个真正的内心世界。
教育教学改革,一本耐人寻味的线装书,在那特定的时空里,我们感受的到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莫忽视那一枚小小的铁钉,否则丢失的就不仅仅是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这是一首古老的英格兰民谣。很偶然的机会读到这则外国民谣,我陷入沉思很久,感到身为教育者沉甸甸的责任和肩上背负的重担。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坚持做人与做学问同步;对学业而言,文化与专业又是同步的。生活即学习的外延。
1 做人放在第一位
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包括两部分“教书育人”,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的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极端错误的。这种后果也许暂时不会表现出来,但不久就会暴露出其劣根性,且贻害终生。学艺术的人尤为如此。傅雷在《家书》中对儿子傅聪说道:“先为人,然后才是艺术家。”纵观一部中国绘画史,历代品评书画作品,莫不强调“人品第一”。“人品既高,则画品不得不高矣。”弘一法师常对弟子丰子恺讲做人与艺术的准则:“身体力行”,要求他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技术,“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他认为一个艺术家若没有器识,无论技术何等的精通熟练,亦不足道。所以他告诫丰子恺:“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2 成长不可无书,重视学生群体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
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对学生而言,由于时代、年龄、阅历等的影响,对书的品味有限,喜欢的多是流行的东西,但流行的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去选择好书,推荐好书。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施下了大量的急功近利的化肥,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土壤板结!让优秀的课外书籍登堂入室,这该是改良土壤的第一需要。教育学博士黄全愈先生在《“玩”的教育在美国》中提到:儿子去美国上了小学,每日的家庭作业便是阅读,尤其成为长假的重要作业,由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阅读书目,每学期全校展开评比。针对我们现有的条件,可以在班级内设图书角,每周除了语文课的阅读外,设立读书日,倡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互相推荐美文;开展“墙壁文化”,征集优秀格言,让无言的墙壁去警示学生,代替老师的说教。“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无声的教育语言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
3 建立一个务实、勤奋好学、真正关注学生心灵的教师群体
确实如此,对教育界来说,比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位好老师,一位有着现代教育理念的老师,一位懂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老师,一位能够率先垂范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家庭教育亦如此。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4 寻求教育的另一种眼光
有这样一个故事: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和他的一个朋友在院子里散步。那是一个大雪之后的时日,周围一片银白。这位朋友瞥见路边雪地上有一小片黄色的污渍,显然是 狗留下的尿迹。他就顺便用靴尖翻起雪把污渍掩盖了。没想到列宾发觉时却当真地生气了,他说,几天以来他总是到这里来欣赏这一片美丽的琥珀色。这则故事折射出列宾不同常人的领悟思路,我们的教育呢?今天的学生难教,已是无以改变的事实。让我们擦亮眼睛,去全面观察,那爱调皮捣蛋的几个,也许就有着这样那样的亮点:喜欢洋洋洒洒的写文字?天生敏感的色彩感觉?运动会的驰骋操场?集体活动的跃跃欲试?……泰戈尔有句极富哲理的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就让我们做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水,还学生一个真正的内心世界。
教育教学改革,一本耐人寻味的线装书,在那特定的时空里,我们感受的到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莫忽视那一枚小小的铁钉,否则丢失的就不仅仅是一只马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