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夏天,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三十人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专业培训,八月下旬,我们经过一天的颠簸,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浙江义乌下厂实习。
第二天清晨去工艺品厂的路上,就被黄宅第二小学所吸引了。从东超宾馆出门向南,就是这所小学了。我认为是比较有特色的小学,很有人文色彩的小学。
在校门口,设了一个简易的家长休息室,两排长石椅,偌大的宣传栏分为两部分:全部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作品,国画和书法。休息室尽管简单,但接孩子的家长可以免于日晒雨淋风吹;而欣赏孩子们的作品,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更自信。
更让我感动的是黄宅第二小学独一无二的校训。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并且这些校训都大字书写或赫然竖立在最显眼的位置。
然而,多走几处学校,便会发现,学校之间,校训没有很大的差别。“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为了祖国的未来”“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团结协作,努力成才”……这些空洞、缺乏个性的校训,让人看过之后,留不下多少印象。
可以这样说,当学生走出校门几年、几十年后,许多事情从记忆中消失了,但仍能想起学校的校训,那么,这样的校训无疑是好校训。
然而,凡是做过学生的人,今天能有多少能脱口而出说出学校的校训?一所学校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这种特色首先应当在校训上反映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校训就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是一种人文标志,是校园精神之所系。
一条精彩的校训,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精神氛围,让一届届的学生浸染其中, 受到熏陶,于不经意中受到激励,历练人格和品位,并受益终生。
原苏联巴甫什中学校门屏风上有一条校训:“要爱你的妈妈。”制定这条校训的是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该校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有人曾就这条校训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爱祖国、爱领袖、爱人民”而用“要爱你的妈妈”呢?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学生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的问题入手。试想,一个连妈妈都不爱的人,还会爱别人吗?”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温而近思”。李政道教授很赞赏这条校训,他认为其好就好在每一句话的第二个字,即“学”和“问”。他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没有问题哪来创造性思维?”
黄宅第二小学的校训,没有象清华大学那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了看这校训,每日上下班路过这里我都会驻足凝视一会儿。是啊,刚刚告别幼儿园的孩子们还不懂得深奥的语言,但记住这一句,就足以引领孩子们的心灵健康成长。在另一面墙壁上 ,分别贴着一幅中国地图,一幅世界地图,两边是赫然的八个大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校训要有新意,关键是要找到打开创新这扇门的钥匙。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一天,他在大臣的陪伴下逛御花园。走到一个大水池面前,他突发兴致,给身边的大臣出了一道题:“这水池的水共有几桶?”大臣们被问得面面相觑,全答不上来。于是国王说:“给你们三天时间,到时候答上来的重赏,答不上来的重罚。”三天的时间到了,可大臣们仍然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一个孩子知道后,便声称自己知道水池里的水共有几桶,要求见国王领赏。国王见到小孩,便让他跟着大臣去看水池。小孩说:“不用看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国王让他说说看,他说:“这要看是什么样的水桶。如果水桶跟水池一样大,那池里的水就是一桶。如果水桶是水池的 一半大,那池里的水就是两桶;如果水桶是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池里的水就是三桶……”国王打断他的话说:“好了,你说的完全正确,去领赏吧。”
大臣们找不到答案,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思维的陷阱;小孩轻松地找到了答案,是因为他跳出了思维的陷阱。
的确如此,一所学校的校训,不仅浓缩了其办学的宗旨,同时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办学者的理念与水平。同时,校训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与哲理,使得校训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第二天清晨去工艺品厂的路上,就被黄宅第二小学所吸引了。从东超宾馆出门向南,就是这所小学了。我认为是比较有特色的小学,很有人文色彩的小学。
在校门口,设了一个简易的家长休息室,两排长石椅,偌大的宣传栏分为两部分:全部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作品,国画和书法。休息室尽管简单,但接孩子的家长可以免于日晒雨淋风吹;而欣赏孩子们的作品,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更自信。
更让我感动的是黄宅第二小学独一无二的校训。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并且这些校训都大字书写或赫然竖立在最显眼的位置。
然而,多走几处学校,便会发现,学校之间,校训没有很大的差别。“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为了祖国的未来”“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团结协作,努力成才”……这些空洞、缺乏个性的校训,让人看过之后,留不下多少印象。
可以这样说,当学生走出校门几年、几十年后,许多事情从记忆中消失了,但仍能想起学校的校训,那么,这样的校训无疑是好校训。
然而,凡是做过学生的人,今天能有多少能脱口而出说出学校的校训?一所学校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这种特色首先应当在校训上反映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校训就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是一种人文标志,是校园精神之所系。
一条精彩的校训,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精神氛围,让一届届的学生浸染其中, 受到熏陶,于不经意中受到激励,历练人格和品位,并受益终生。
原苏联巴甫什中学校门屏风上有一条校训:“要爱你的妈妈。”制定这条校训的是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该校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有人曾就这条校训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爱祖国、爱领袖、爱人民”而用“要爱你的妈妈”呢?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学生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的问题入手。试想,一个连妈妈都不爱的人,还会爱别人吗?”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温而近思”。李政道教授很赞赏这条校训,他认为其好就好在每一句话的第二个字,即“学”和“问”。他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没有问题哪来创造性思维?”
黄宅第二小学的校训,没有象清华大学那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了看这校训,每日上下班路过这里我都会驻足凝视一会儿。是啊,刚刚告别幼儿园的孩子们还不懂得深奥的语言,但记住这一句,就足以引领孩子们的心灵健康成长。在另一面墙壁上 ,分别贴着一幅中国地图,一幅世界地图,两边是赫然的八个大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校训要有新意,关键是要找到打开创新这扇门的钥匙。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一天,他在大臣的陪伴下逛御花园。走到一个大水池面前,他突发兴致,给身边的大臣出了一道题:“这水池的水共有几桶?”大臣们被问得面面相觑,全答不上来。于是国王说:“给你们三天时间,到时候答上来的重赏,答不上来的重罚。”三天的时间到了,可大臣们仍然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一个孩子知道后,便声称自己知道水池里的水共有几桶,要求见国王领赏。国王见到小孩,便让他跟着大臣去看水池。小孩说:“不用看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国王让他说说看,他说:“这要看是什么样的水桶。如果水桶跟水池一样大,那池里的水就是一桶。如果水桶是水池的 一半大,那池里的水就是两桶;如果水桶是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池里的水就是三桶……”国王打断他的话说:“好了,你说的完全正确,去领赏吧。”
大臣们找不到答案,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思维的陷阱;小孩轻松地找到了答案,是因为他跳出了思维的陷阱。
的确如此,一所学校的校训,不仅浓缩了其办学的宗旨,同时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办学者的理念与水平。同时,校训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与哲理,使得校训产生了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