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技术与审查的三维审视:算法决策的伦理风险与规避策略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7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技术驱动与效率职能转变的需求下,算法决策广泛且深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算法决策不断释放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因对其缺乏伦理规制而陷入技术偏轨的困境,形成算法自动关联导致个体非自愿泄露隐私、算法决策弱化人的主体能力、算法权威压缩人的自主选择空间、大数据杀熟损害个体消费权益等伦理风险样态.“科技之真”必须强化“道德之善”的价值理念,只有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强化匿名算法技术保护隐私、加强人工干预以纠正算法决策偏差,才能有效规避算法决策的伦理风险.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的过程复杂而系统,如何提升教学水平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认知语言学将语言、交际和认知相结合,对语言结构具有更全面透彻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从认知角度提升水准.基于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构建概念加深理解,显性教学帮助习得,鼓励自主创造成果,这对改善教学质量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仍面临很多挑战,其中评价体系单一是个突出问题.作为语言综合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亟需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鉴于档案袋评价法和外语阅读学习特点的高契合度,将其应用于阅读能力评价在理论上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本文通过对一所大学德、韩语专业学生展开的实证研究表明,档案袋评价法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促进效应,但某些不确定因素使其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为将来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空间.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中,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科学创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继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挖掘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艺术教育在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将促进学科之间的审美融合,推动艺术与思想的碰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大
中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典型特征是司法权居于主导地位.这种情形可能面临着制度困境:一是与环境宪法的要求不相符合.一般认为,中国宪法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目标予以设定.作为国家目标的环境宪法条款注重发挥立法权和行政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功能优势.二是削弱了环境行政诉讼的作用.在一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污染者的侵权行为也具有行政违法性,行政机关是否合法地履行了监管职责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诉讼问题被忽略了.从域外经验来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一般由法律明确规定,司法权的扩张受到严格控制.为了化解上述困境,借鉴域外经验
“工程伦理”课程承担着对未来工程科技人才进行价值塑造的教育使命,可是本土教学案例开发价值取向的模糊,以及内容选择上的保守让“工程伦理”难以彰显课程思政功能.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工程伦理”本土教学案例开发在价值取向上,应扎根中华传统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积极面向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人类工程实践的现实生活世界,并在脚本设计上实现全球的共享和对话.在内容选择上,开发彰显当代中国工程精神诸要素的民族工业发展案例、当前中国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或特色案例,以及彰显新时代中国担当的工程跨文化实践案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者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着重探讨了列宁意识形态概念和“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列宁意识形态灌输论、意识形态党性原则及列宁对错误思潮的批判,阐明了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色和历史贡献.现有研究成果对于全面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现有研究成果依然存在研究内容同质化、研究方法单一及研究视域狭窄等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理路.学界可进一步拓宽研究视域,加强列宁早期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进一步探究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内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担负着培养解决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问题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强高校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挖掘融入课程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多元体系以及制定多元化评价机制四个实践路径,探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新时代优秀的地下水科学人才提供借鉴和启示.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构成维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命题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而推进其建设实践则主要体现在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和举措上.2011年以来,国内学界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理论、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建设困境和实践路向等进行了系统性、全方位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既有研究仍存在一些阈限和孱弱之处,如理论基础薄弱、概念界定模糊、问题研析粗浅和实践路径固化等.由此,今后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须从该
本文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环境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之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原则,从课程思政与信息化教学资源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与移动端教学平台彼此促进、课程思政与课程实操平台相互融通三个方面,指出了“互联网+”背景之下“商品实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最后,以“商品实务”课程中“图书音像制品”章节为例,从信息化教学资源下的课程思政、移动端教学平台下的课程思政、虚拟仿真实操平台下的课程思政三个方面,展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某公益性公墓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中罪与非罪的实践之争,揭示了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属性法定犯化带来的诸多弊端,进而影响到刑法谦抑、依法行政等重要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生态环境资源刑法对生态环境资源法益的保护决定了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的社会危害性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秩序的破坏,而不应局限在生态环境管理秩序本身.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伴随生态环境资源伦理的演变,对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提出了自然犯化的立法需求和保持谦抑性的司法考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属性自然犯化,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环境资源刑事政策“保护的绝对从严与惩罚的相对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