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教学现场的透视和教学细节的分析是研究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个独特视角。通过呈现教学现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阐述和分析,我们认识到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从而得以构建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呈现教学现场和分析教学细节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期待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教学现场 教学细节 圆周长计算
教学现场的透视与教学细节的分析是一种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专题性研究,不仅是一种描述教学、分析教学,而且还能获得一种教学研究的深度透视,为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研究来说,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对教学现场的呈现与教學细节的分析,不仅有利于从外部切入观察、分析课堂教学实践,而且有利于把握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在规定性,从而成为生成和建构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式。
本文就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即学生在探究什么,学生是怎样探究的,分析其中的部分细节。
一、“习旧引新,启迪探究”的呈现与分析
1.教学现场的呈现:动态直观下的因势利导
师:动态演示圆后,“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有关知识,你还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因势利导引出学习内容“圆的周长”。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或指一指学具圆的周长。
生:发表意见后,引导自学,共同归纳圆周长的概念。
师:结合学生所说,利用多媒体展示圆的周长。
2.教学现场的分析:有效问题下的探究行为
问题1:“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呢?还能像以前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直接测量出来吗?那么,你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测圆形纸片的周长呢?”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被迅速调动起来,在他们的经验库里快速地翻找起来。这时出示几种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把学生彻底引入探究活动中来,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问题2:“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想请同学们帮忙量一量,你们愿意吗?”(出示一台小电扇,通电后扇叶旋转成为一个圆)
这显然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但又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探究的火焰再次被点燃:线绕法和滚动法是有局限性的,必须寻找一种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那样简捷可行的计算方法。这个细节制造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疑点”,产生了一波三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人入胜。
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的呈现与分析
1.教学现场的呈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师:请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摸一摸圆形纸片的周长。
师:圆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呢?还能像以前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直接测量出来吗?那么,你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圆片的周长呢?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普遍用线绕法、滚动法)
师:先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来测量。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工具(尺子、圆规、线绳、皮尺、剪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取有关工具。
生:测量后,分小组进行汇报。如有更好的操作方法,小组可以上台展示汇报。
师:真了不起,通过开动脑筋自己就解决了圆周长的求法,那么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想请同学们帮忙量一量,你们愿意吗?教师出示手摇风扇,打开后手摇风扇的扇叶旋转成一个圆。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现:无论是滚动,还是线绕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找到一种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简捷可行的圆周长计算方法。
2.教学现场的分析:拓展时空,经历过程
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什么是圆的周长”“能不能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怎样找到一种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简捷可行的计算方法”“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呢”等一些探究片段。学生经历了每一个探究活动,在每一个活动中,又完整地经历了进入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实验取证、形成方法和概念的过程。纵观三个活动,密切相连,新的发现直接激发了新的探究,探究的过程中又生发出新的探究问题,层层递进,步步逼近。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的经验在逐渐积累,认识在不断深化。实实在在的变化,来源于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心灵自由。
三、“点拨引导,发现规律”的呈现与分析
1.教学现场的呈现: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师:那么,你说说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呢?(学生说半径或直径)你怎么知道跟半径或直径有关呢?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猜想。(猜想出圆的周长大概是直径的2倍、3倍、4倍等情况)
师:圆的直径到底跟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请画出圆的一条直径并量出长度。
生:画一画、量一量,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寻找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奥秘。
生:观察、讨论,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师:是不是这种关系呢?(电脑演示进行验证)那么,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生:看书后汇报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师:播放关于圆周率的有关资料。
教师激励学生:“其实早在1500年前,祖冲之就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整整早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史的巨大贡献。今天,你们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了这个奥秘。老师坚信,将来你们之中也会出现像祖冲之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在当今科学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现在通过电脑能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可是,在我们的计算中,一般只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即π≈3.14)。” 师:现在我们可以怎样求出圆的周长呢?
生(交流汇报):圆周长=直径×圆周率(C = πd)或圆周长=半径×2×圆周率(C=2πr)。
师:那么电扇的周长又怎样计算呢?
……
2.教学现场的分析:引导思索,鼓励操作
在教学环节中,有这样一组问题:
“說说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
“圆的直径到底跟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是不是这种关系呢?那么,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
“现在,我们可以怎样求出圆的周长呢?”
“那么,电扇的周长又怎样计算呢?”
很显然,学生是被这些问题引领着,不断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是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的,还要把更多生活场景的问题带入他们的数学探究活动中,这就会引起学生更多的思索,因为问题来源于生活。
有这样一个细节:测量圆周长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准备用什么办法来测量,然后出示了一些工具,有尺子、圆规、线绳、皮尺、剪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取有关工具,并且要求在操作中有更好方法的也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不难看出,没有规定方法,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说明问题就行。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体现了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现场的呈现和教学细节的分析,不仅为我们研究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而且有利于从外部形态的角度来整体把握和细节聚焦的观察视域。通过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的研究,我们得以把握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特点,获得对自主探究式学习比较完整的认知,从而建构了小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对继续进行“教学现场的呈现与教学细节的分析”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教育现场的选择: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现场来研究?是大范围的选择,还是抽样的选择;是随堂课中选择,还是公开课中选择教学现场来研究。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2)教育细节的选择: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细节来分析?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情况不一样;要注意教学细节选择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教学现象中的细节虽然能体现一些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细节都能说明学习中的问题,主要抓关键细节、主要细节来分析。
【参考文献】
[1]彭钢.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实践研究的新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1).
[2]程钢.走进自主探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01).
[3]李太平.论教师研究范式的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6).
[4]胡一宁.培养反思型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J].课程·教材·教法,2006(06).
[5]姚丽清,董洪福.圆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J]. 吉林教育,2004(09).
【关键词】教学现场 教学细节 圆周长计算
教学现场的透视与教学细节的分析是一种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专题性研究,不仅是一种描述教学、分析教学,而且还能获得一种教学研究的深度透视,为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研究来说,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对教学现场的呈现与教學细节的分析,不仅有利于从外部切入观察、分析课堂教学实践,而且有利于把握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在规定性,从而成为生成和建构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式。
本文就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即学生在探究什么,学生是怎样探究的,分析其中的部分细节。
一、“习旧引新,启迪探究”的呈现与分析
1.教学现场的呈现:动态直观下的因势利导
师:动态演示圆后,“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有关知识,你还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因势利导引出学习内容“圆的周长”。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或指一指学具圆的周长。
生:发表意见后,引导自学,共同归纳圆周长的概念。
师:结合学生所说,利用多媒体展示圆的周长。
2.教学现场的分析:有效问题下的探究行为
问题1:“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呢?还能像以前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直接测量出来吗?那么,你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测圆形纸片的周长呢?”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被迅速调动起来,在他们的经验库里快速地翻找起来。这时出示几种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把学生彻底引入探究活动中来,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问题2:“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想请同学们帮忙量一量,你们愿意吗?”(出示一台小电扇,通电后扇叶旋转成为一个圆)
这显然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但又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探究的火焰再次被点燃:线绕法和滚动法是有局限性的,必须寻找一种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那样简捷可行的计算方法。这个细节制造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疑点”,产生了一波三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人入胜。
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的呈现与分析
1.教学现场的呈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师:请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摸一摸圆形纸片的周长。
师:圆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呢?还能像以前测量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直接测量出来吗?那么,你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圆片的周长呢?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普遍用线绕法、滚动法)
师:先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来测量。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工具(尺子、圆规、线绳、皮尺、剪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取有关工具。
生:测量后,分小组进行汇报。如有更好的操作方法,小组可以上台展示汇报。
师:真了不起,通过开动脑筋自己就解决了圆周长的求法,那么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想请同学们帮忙量一量,你们愿意吗?教师出示手摇风扇,打开后手摇风扇的扇叶旋转成一个圆。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现:无论是滚动,还是线绕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找到一种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简捷可行的圆周长计算方法。
2.教学现场的分析:拓展时空,经历过程
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什么是圆的周长”“能不能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怎样找到一种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那样简捷可行的计算方法”“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呢”等一些探究片段。学生经历了每一个探究活动,在每一个活动中,又完整地经历了进入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实验取证、形成方法和概念的过程。纵观三个活动,密切相连,新的发现直接激发了新的探究,探究的过程中又生发出新的探究问题,层层递进,步步逼近。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的经验在逐渐积累,认识在不断深化。实实在在的变化,来源于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心灵自由。
三、“点拨引导,发现规律”的呈现与分析
1.教学现场的呈现: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师:那么,你说说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呢?(学生说半径或直径)你怎么知道跟半径或直径有关呢?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猜想。(猜想出圆的周长大概是直径的2倍、3倍、4倍等情况)
师:圆的直径到底跟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请画出圆的一条直径并量出长度。
生:画一画、量一量,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寻找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奥秘。
生:观察、讨论,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师:是不是这种关系呢?(电脑演示进行验证)那么,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生:看书后汇报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师:播放关于圆周率的有关资料。
教师激励学生:“其实早在1500年前,祖冲之就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整整早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史的巨大贡献。今天,你们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了这个奥秘。老师坚信,将来你们之中也会出现像祖冲之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在当今科学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现在通过电脑能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可是,在我们的计算中,一般只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即π≈3.14)。” 师:现在我们可以怎样求出圆的周长呢?
生(交流汇报):圆周长=直径×圆周率(C = πd)或圆周长=半径×2×圆周率(C=2πr)。
师:那么电扇的周长又怎样计算呢?
……
2.教学现场的分析:引导思索,鼓励操作
在教学环节中,有这样一组问题:
“說说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
“圆的直径到底跟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是不是这种关系呢?那么,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
“现在,我们可以怎样求出圆的周长呢?”
“那么,电扇的周长又怎样计算呢?”
很显然,学生是被这些问题引领着,不断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是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的,还要把更多生活场景的问题带入他们的数学探究活动中,这就会引起学生更多的思索,因为问题来源于生活。
有这样一个细节:测量圆周长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准备用什么办法来测量,然后出示了一些工具,有尺子、圆规、线绳、皮尺、剪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取有关工具,并且要求在操作中有更好方法的也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不难看出,没有规定方法,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说明问题就行。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体现了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现场的呈现和教学细节的分析,不仅为我们研究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而且有利于从外部形态的角度来整体把握和细节聚焦的观察视域。通过对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的研究,我们得以把握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特点,获得对自主探究式学习比较完整的认知,从而建构了小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对继续进行“教学现场的呈现与教学细节的分析”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教育现场的选择: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现场来研究?是大范围的选择,还是抽样的选择;是随堂课中选择,还是公开课中选择教学现场来研究。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2)教育细节的选择: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细节来分析?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情况不一样;要注意教学细节选择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教学现象中的细节虽然能体现一些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细节都能说明学习中的问题,主要抓关键细节、主要细节来分析。
【参考文献】
[1]彭钢.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实践研究的新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1).
[2]程钢.走进自主探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01).
[3]李太平.论教师研究范式的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6).
[4]胡一宁.培养反思型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J].课程·教材·教法,2006(06).
[5]姚丽清,董洪福.圆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J]. 吉林教育,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