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吕村集村时间词语的使用情况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依据社会语言学理论,以吕村集村时间词语为语料,通过调查问卷法,了解到吕村集村时间语词的使用情况,发现吕村集村方言时间词语正在发生着变化以及方言时间词语的变化是受到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语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关键词:吕村集村 时间词语 社会语言学
  引 言
  吕村集村,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县,距离安阳市区约有26公里。既不屬于方言岛也不是多民族聚居的多语言地区。这里所用的安阳方言属于晋语的“邯新片获济小片”。
  由于普通话在全国各地的普及与推广,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工作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等因素都催促着人们学习、掌握、运用普通话。这使得城市居民在语言运用上不论是语音还是词汇都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安阳市区的居民语言使用情况也不例外。赵青对安阳市区的方言入声舒化现象进行了调查,对新老派入声舒化的不同情况进行了描写、统计及规律总结,他认为“安阳市区方言古入声的舒化既具有晋语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在不同的年龄人群有不同的表现”。苏欣提到没有舌尖后音的安阳方言中有了舌尖后音的趋势,主要体现在青年人的口中;安阳方言中的入声舒化现象的不同也主要体现在新老派的使用不同;方言中的儿尾音也趋向于儿化音,主要是因为青年人受普通话的影响。方言拥有着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组成的完整语言体系。它的变化情况,不仅仅表现在语音上,还体现在词汇的使用情况上。从安阳方言的研究现状上看,有涉及词汇的研究,像《安阳方言词例释》(郭青萍,1986)、《安阳方言特色语气词研究》(张丽,2012)等。但这些词语方面的研究大多属于传统方言学范畴,并没有体现出安阳方言词语的使用变化情况。本文依据社会语言学理论,以吕村集村方言的时间名词为考察对象,展开对其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概况及样本构成
  (一)调查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是在2017年1月到2月的寒假期间开展的。在调查语料方面,笔者从《老安阳话》中选出来了所有表示时间的语词,共45个。但这一调查中的语料是从这45个词语中选出9个典型的时间词语。由于这些词语在方言中并没有其本字,因此《老安阳话》这本书里记录下来的也都是同音字,分别为擦黑儿、倦忙、见天、立地、相才、阳儿、坐底儿、走马得、于今。针对这9个时间词语的使用情况,专门设计了封闭式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知晓度(知道、不知道)、使用率(不用、偶尔会用、经常会用)以及使用者平常在表达某个意思时经常选用的词语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调查。在调查对象的确立方面,考虑到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使人们的语言和语言交际行为产生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这次语言调查中,区分了20岁以下、21岁至35岁、36岁至50岁、51岁至65岁、66岁及以上五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中的被调查者具有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尽量全面考虑到不同的受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二)样本构成
  在这次调查中,共获取了有效样本20份,这20份调查样本的被调查者①基本情况为表1。
  三、9个时间词语的使用现状
  (一)时间词语的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这9个方言时间词语已普遍发生变化(见表2)。在知晓率上,知道这些时间词语的人比不知道的人多,这说明这些词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还是能够听到的。在使用率上,经常用这些词语的人大体上比偶尔用的人少,而偶尔用这些时间词语的人大体上比不用的人少(除“走马得”),再结合换用其他词语率(不用率和偶尔用率之和)来看(见表3),这些词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些统计数据中还可以看到,知道率的大小依次为:擦黑儿、走马得(95%)>立地、相才(90%)>倦忙(75%)>阳儿(70%)>坐底儿(65%)>见天(60%)>于今(50%),换用率的大小依次为:见天、于今、阳儿(95%)>倦忙、立地、坐底儿(90%)>擦黑儿(85%)>相才(80%)>走马得(60%)。按照常理,知道率应与换用率成反比关系,7个时间词语大致上是符合这条规律的,但“立地”和“擦黑儿”这两个词语是打破常规的,这两个词语知道率高而换用率也高,尤其是“立地”更加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时间词语变化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语言能力有关
  从表3和表4综合来看,年龄因素是影响这些方言词语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对比变化比例数据时,发现这9个时间词语的变化比例大体上是65岁以下的人比66岁以上的人高。从表3的经常被使用人数及表4的各个年龄组的变化人数、变化比例可以看出:这些词语大体上都是被66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经常使用,除了“相才”和“走马得”一词呈现了被多人经常使用及相对于其他词语在各个年龄组的变化比例低的情况。这种被多人使用而没有遵循老年人应该经常使用的规律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从表3可以看出,这两个词语的知道率是比较高的,分别为90%、95%,多人经常使用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根据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方言时间词语的使用变化与年龄有关。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生变化的这些词语在选择换用词语时,大都是采用的是普通话里的词语。表3中知道率与换用率不成反比关系的两个例外词“擦黑儿”和“立地”,它们的换用词语也分别为“傍黑儿”“马上”。虽然“傍黑儿”没有采用普通话时间词语,但它大概也是借鉴“傍晚”一词得来的。吕村集村方言中的时间词语普遍被普通话中的时间词语代替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从介绍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表1中就可以看出,无业的只有两个,而这两名无业者还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余人的职业分别是外出打工者、工人、公司职员、学生、教师③、本地经商者。学生从小在学校学习普通话、教师在校要求用普通话教学,使得他们换用普通话时间词语是很自然的。外出打工者、工人、公司职员、本地经商者,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与外界人员打交道,为了更好地拉近与交谈者的距离以及更加顺利地与人沟通交流,他们不得不舍弃吕村集村方言,选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在表达某一时间概念时,选用普通话词语是很正常的。因此,被调查者时间词语的换用与他们的职业有关。
其他文献
摘 要:“帘”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是一个重要意象,不仅使用颇多,而且意蕴独到。对“帘”的不同描写,也正对应着李清照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为“卷帘”时,李清照的生活是闲适而美满的;在呈“垂帘”时,也正是李清照凄苦悲凉的生活阶段,这与李清照词风的“愁”也是紧密相关的。本文通过“帘”的意象来分析李清照之愁思,主要包括待字闺中的闲思之愁、思念丈夫的离思之愁,以及国覆夫亡的哀思之愁。  关键词:李清照 帘 闲愁 离
推 介 语  为了让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绍兴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成立了阳明剧社,并以此为平台带动全校的大学生开展王阳明研究与阳明文化传播实践。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同学关于王阳明题材小说和“阳明戏”的研究论文四篇。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 要: 新世纪以来兴起的“阳明热”催生了多部“阳明戏”的诞生,2018年由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创
摘 要: 自2016年起,一部挪威电视剧突然闯入人们的视野,这部电视剧以其独特的剧作更新方式和新颖又深刻的主题内涵,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追捧。从剧作更新方式上来看,它既不像传统电视剧的制作方式,又不像是眼下流行的网络剧的单一模式,具有一种“新型”电视剧的特点。本文将基于这部挪威新型电视剧《羞耻》,从剧作传播方式和主题内涵两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剧作创新 传播模式 《羞耻》  从2012年起,
摘 要:当今社会电视节目策划在节目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节目策划在节目的主题、结构等方面起到很重要的规划作用。湖南电视台的娱乐脱口秀节目《越策越开心》在节目策划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通过对《越策越开心》节目策划的主题、结构以及主持人风格的分析和研究来说明现代节目策划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节目策划 收视率 感染力 脱口秀 收视习惯  电视节目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节目在传
摘要:宋传恩是徐州文学高地沛县作家群中的先行者和典型代表,其小说可分为喻世的民间故事和警世的官场现形记两大类。以《伤心之旅》《鬼打墙)等为代表的来自民间的故事,通过书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带给读者民间的智慧与启迪。以《招商》《我心永恒》《选村长》等为代表的官场现形记是宋传恩主动承担知识分子警世、醒世作用的载体。宋传恩自觉传承沛县文学观念,注重小说的思想深度和故事’性,其故事原型大多來自故乡,表现的却
摘 要:在近百年的电影实践和探索中,大多数的电影在叙事的结构选择上通常都会选择我们所熟悉的线性叙事方式。但是近年来也涌现了许多与之相反的非线性叙事电影,《心迷宫》就是此类叙事电影中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本文将从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以该片为例阐释非线性叙事以及其独特性在该片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非线性叙事 叙事视角 叙事时空 叙事结构  一、电影的非线性叙事  关于非线性叙事的定义,顾名思义是相对于线
摘 要:“羊羔体”事件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大众传媒的作用,在网络文化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正是大众传媒担任了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桥梁的角色,正是大众传媒为网络文化事件在人们中的传播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其次是虚假需要因素的影响,在“羊羔体”事件中,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要早已达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之下,努力寻找自身的“存在感”,力求在“羊羔体”诗歌引发的舆论战中获得一席之地。“羊羔体”
摘 要: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曾被弗吉尼亚·沃尔夫称为通向现代主义的桥梁,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孕育于走向现代的历史环境之中,也因此展露出了一些新的特质。通过对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抉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对于向现代主义语境过渡过程中发生了一定嬗变的“浮士德难题”进行了探讨——在追寻个体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如何与个人幸福与世俗的社会规制相协调?小说末尾,伊莎贝尔回归婚姻的选择构成了作
摘要:敦煌自古以其神秘壮阔的自然风光和满含深情的人文气息吸引迁客骚人。敦煌古城、玉门关、月牙泉等俱是诗词中可见的用以描写和借意的敦煌景观。瞻赏敦煌掺杂着滚滚黄沙的文学作品,可从表层分析类合成沙场征战、风光无限、古道送别的三层画面,其间渗透的精神之曲绕梁至今,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一支。  关键词:诗词 敦煌 写意  遮盖在河西黄沙里的敦煌,从古至今,其身上的神秘色彩从未淡去。敦煌作为这样一个轻纱半
摘 要:历来学界对意境的解释层出不穷,但很少进入意境自身的符号系统和语境下进行研究。意境是在中国生命性文化下产生的,因此,意境就是在生命性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生命隐喻的建构。接下来笔者将从意境与生命体验、意境与生命周期、意境与词汇流变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意境 生命隐喻 生命体验 生命周期 词汇流变  意境是中国美学独有的概念,也是学界热衷于研究的对象,有的从外部进行研究,有的用西方文艺理论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