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草船借箭》一课中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学生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意在引导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看;谈;品;得
叶圣陶曾说过:“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想通过几本薄薄的教材就让学生掌握其规律或内涵,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善于利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语文学习引入到精彩的生活中来、引入到无限的广阔天地中去。
下面我就以《草船借箭》一课谈一谈我的做法: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课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随着教学的深入,在教学《草船借箭》最后一个环节,总结人物性格特点时。对于周瑜,同学们给出了:心胸狭窄、凶狠奸诈等等的评语。我正准备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时,有一学生突然发问:“老师,周瑜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一石激起千尺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同学们的问题显然已超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此止住,将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讲吧,仅靠本课的内容和教师有限的补充,是很难使学生心悦诚服,于是我决定调整教学思路,从本课的意图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孩子们对周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既然已提出来“周瑜是不是坏人?”这一问题,说明学生已对此文产生兴趣,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使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灵活掌握教材,还要善于使用教材,精确运用多媒体教学,真正使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于是我对学生说:“仅靠《草船借箭》这一篇课文,很难对周瑜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大家不妨把他放在《三国演义》中去看,相信你将会在思想上有一个新的认识。给大家两周的时间去读,然后我们再来交流这个问题。”这样一来,班里立刻一股掀起了读《三国演义》、谈《三国演义》的热潮。这正应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在处理教学关系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以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真是一举多得。
二、谈:大家眼中的“周瑜”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帮助学生发现其自身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是新课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要求。
一周后,当学生汇报时,同学们不仅对周瑜有了一个新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且说的是有根有据。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个精彩片段:
片段一:甲生说:周瑜是心胸宽广的人.如,周瑜初为大都督时;东吴老将程普由于早年跟随孙坚(孙权的父亲)自以为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是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折服.这不正说他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吗?
另一生接着说:“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这样讲到:“孔明早已料到吳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此人助刘备,久必为江东一患,不杀之。”鲁肃道:“诸葛瑾乃其兄,可令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瑜并非妒忌孔明高于自己,否则决不会答应鲁肃请孔明一同至东吴共辅孙权。因此善忌者决不会头脑简单到愿意令一个才华远胜于自己的人与自己共辅一主,这样做于己今后有何好处?而《三国演义》却说周瑜听从鲁肃的建议,不是从侧面说明周瑜气度的恢弘吧!如果硬说周瑜妒忌孔明之才高,倒不如说,周瑜在妒忌如此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
丙生反驳道:既然周瑜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那三气周瑜,把周瑜气死之说又该怎样理解?
… …
片段二:生说: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诸葛亮就说:将会减寿十年。这说明诸葛亮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过于残忍。那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火烧连营致使曹操八十万大军命丧火海,难道他不够残忍吗?
… …
精彩的发言,跌宕起伏。
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平时不吭不哈的他们思想竟如此丰富,潜力是如此巨大。我不禁反思我平日的教学:为什么教师们觉得高年级的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为什么上课学生启而不发?是我们没抓住孩子的心理,不知道孩子们心里想要什么,只知道按教材来教。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孩子们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教师只需稍加引导,注意培养学生“我能学”的能力,学生的能力不可估量。 三、品:师生再探“周瑜”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学生的视野不断在开阔,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许多网络上的东西使我们耳目一新,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掌握信息,找到所求,把找到的信息有效的处理,真正使网络发挥它的作用, 让其为我们服务。我记得有位专家曾说过: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要用的少而精,使它真正用在点上。通过读《三国演义》,同学们在不同程度上有很大的收获,但心中的疑惑也不少,如;周瑜既心胸狭窄又心胸开阔是不是矛盾?等等问题。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光靠读《三国演义》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于是我又向学生推荐看中央四套《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或通过上网查资料进行补充,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而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得:“周瑜”的启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无穷尽的,尤其在今天新知识不断地推陈出新,据说,在大学一年级所学到的知识,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已经被淘汰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令人咂舌,教師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呼吸、自由的遨游。于是,在学生进行完汇报,教师及时提出新的建议,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
生1;对于课文的质疑,不仅要依赖课本,还要寻找其他途径。
如;阅读原著、上网查资料等方式。
生2;有了自己的想法要多和同学老师交流,那将会促使你更完整深入地学习。
生3;要多读书,使自己思想成熟起来。
生4;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
通过“周瑜”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潜在能力得到开发,通过自学、讨论、上网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学会了正确的使用网络资源。作为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拓了眼界,真是一举夺得。接着我们趁热打铁又读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历史名著,还开展了我们自己的百家小讲坛,学生在名著中遨游的不亦乐乎,乐此不疲,一股浓厚的学风正在形成。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来自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叶圣陶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要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为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本文仅以一篇短短的课文为例子,让学生去领略更丰厚的“大语文”,切实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作者简介:
王新燕: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看;谈;品;得
叶圣陶曾说过:“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想通过几本薄薄的教材就让学生掌握其规律或内涵,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善于利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语文学习引入到精彩的生活中来、引入到无限的广阔天地中去。
下面我就以《草船借箭》一课谈一谈我的做法: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课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随着教学的深入,在教学《草船借箭》最后一个环节,总结人物性格特点时。对于周瑜,同学们给出了:心胸狭窄、凶狠奸诈等等的评语。我正准备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时,有一学生突然发问:“老师,周瑜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一石激起千尺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同学们的问题显然已超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此止住,将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讲吧,仅靠本课的内容和教师有限的补充,是很难使学生心悦诚服,于是我决定调整教学思路,从本课的意图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孩子们对周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既然已提出来“周瑜是不是坏人?”这一问题,说明学生已对此文产生兴趣,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使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灵活掌握教材,还要善于使用教材,精确运用多媒体教学,真正使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于是我对学生说:“仅靠《草船借箭》这一篇课文,很难对周瑜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大家不妨把他放在《三国演义》中去看,相信你将会在思想上有一个新的认识。给大家两周的时间去读,然后我们再来交流这个问题。”这样一来,班里立刻一股掀起了读《三国演义》、谈《三国演义》的热潮。这正应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在处理教学关系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以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真是一举多得。
二、谈:大家眼中的“周瑜”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帮助学生发现其自身具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是新课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要求。
一周后,当学生汇报时,同学们不仅对周瑜有了一个新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且说的是有根有据。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个精彩片段:
片段一:甲生说:周瑜是心胸宽广的人.如,周瑜初为大都督时;东吴老将程普由于早年跟随孙坚(孙权的父亲)自以为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是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折服.这不正说他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吗?
另一生接着说:“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这样讲到:“孔明早已料到吳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此人助刘备,久必为江东一患,不杀之。”鲁肃道:“诸葛瑾乃其兄,可令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瑜并非妒忌孔明高于自己,否则决不会答应鲁肃请孔明一同至东吴共辅孙权。因此善忌者决不会头脑简单到愿意令一个才华远胜于自己的人与自己共辅一主,这样做于己今后有何好处?而《三国演义》却说周瑜听从鲁肃的建议,不是从侧面说明周瑜气度的恢弘吧!如果硬说周瑜妒忌孔明之才高,倒不如说,周瑜在妒忌如此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
丙生反驳道:既然周瑜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那三气周瑜,把周瑜气死之说又该怎样理解?
… …
片段二:生说: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诸葛亮就说:将会减寿十年。这说明诸葛亮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过于残忍。那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火烧连营致使曹操八十万大军命丧火海,难道他不够残忍吗?
… …
精彩的发言,跌宕起伏。
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平时不吭不哈的他们思想竟如此丰富,潜力是如此巨大。我不禁反思我平日的教学:为什么教师们觉得高年级的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为什么上课学生启而不发?是我们没抓住孩子的心理,不知道孩子们心里想要什么,只知道按教材来教。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孩子们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教师只需稍加引导,注意培养学生“我能学”的能力,学生的能力不可估量。 三、品:师生再探“周瑜”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学生的视野不断在开阔,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许多网络上的东西使我们耳目一新,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掌握信息,找到所求,把找到的信息有效的处理,真正使网络发挥它的作用, 让其为我们服务。我记得有位专家曾说过: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要用的少而精,使它真正用在点上。通过读《三国演义》,同学们在不同程度上有很大的收获,但心中的疑惑也不少,如;周瑜既心胸狭窄又心胸开阔是不是矛盾?等等问题。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光靠读《三国演义》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于是我又向学生推荐看中央四套《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或通过上网查资料进行补充,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而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得:“周瑜”的启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无穷尽的,尤其在今天新知识不断地推陈出新,据说,在大学一年级所学到的知识,到了大学三年级就已经被淘汰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令人咂舌,教師只有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呼吸、自由的遨游。于是,在学生进行完汇报,教师及时提出新的建议,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
生1;对于课文的质疑,不仅要依赖课本,还要寻找其他途径。
如;阅读原著、上网查资料等方式。
生2;有了自己的想法要多和同学老师交流,那将会促使你更完整深入地学习。
生3;要多读书,使自己思想成熟起来。
生4;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
通过“周瑜”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潜在能力得到开发,通过自学、讨论、上网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学会了正确的使用网络资源。作为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拓了眼界,真是一举夺得。接着我们趁热打铁又读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历史名著,还开展了我们自己的百家小讲坛,学生在名著中遨游的不亦乐乎,乐此不疲,一股浓厚的学风正在形成。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来自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叶圣陶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要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为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本文仅以一篇短短的课文为例子,让学生去领略更丰厚的“大语文”,切实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作者简介:
王新燕: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