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文细节的处理是一种艺术,如何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健全人格,不正是要从细节做起吗?不正是要通过一个个细节的艺术处理来达到这样的目标么?正是因为对过去教学的反思让我意识到这一个个细节的重要性,并根据课堂信息的反馈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抓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飞跃。
【关键词】细节;认识;形式;内容;实质;教学技能
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学中细节的把握虽达不到决定成败这样的重要程度,但抓住细节的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情基调、现实意义等的领悟。下面我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中的两篇课文的来谈谈这一问题,以期和同行们共同学习。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二单元有两篇课文:《我的母亲》、《绝品》中有几个细节的教学我觉得值得一提。这几个细节,教学中不讲也不会很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但如果教师能将这几个细节提出来适当展开,就会让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提高,让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朝着一个更健康、更积极、更温暖的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看:
一、《我的母亲》(老舍)中的几段细节描写: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古诗中也有很多描写母亲勤劳辛苦的诗句: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唐】孟郊 )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别老母》【清】黄仲则 )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谁氏子》【唐】韩愈)
这些古诗词中的母亲的形像,是學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对母亲形像的认识。上课前我还查了关于母亲形像的图片,图片中的母亲也大多是年老、满脸皱纹、佝偻着腰,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的样子。所有关于母亲的文章所表达的都是对母亲的敬爱、感恩或者是未尽孝的愧疚,所有孩子笔下的母亲仿佛都是慈爱、勤劳、善良的代名词。在上老舍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分析过程中我特意提出了几个问题:“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形像?”“你的母亲是怎样表达她对你们的爱的?也是‘临行密密缝’吗?”“今天的母亲形像与古代母亲的形像相比,你发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在你们的笔下,要表达母亲的慈爱大多数人都只想到自己生病时母亲在病床前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篇课文上过两三届好几个班了,过去没问过这些问题,学生也没有人反问过表达过自己对母亲形像的疑问,但是,这个学期我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设计了这些问题,当我将这些问题一提出来,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没见过或少有母亲临行密密缝了——现在都不用缝补衣服了,真要出远门,一般的家庭买件新衣服还是可以的;没见过母亲洗衣洗到手发红发肿了——现在都用洗衣机了,洗衣机还有全自动的。有的学生甚至说到晚上和农闲时母亲还和好友们摆摆龙门阵打打麻将。讨论很热烈,有的说自己的母亲,有的说同学伙伴的母亲,有的说村寨中街道上的那些作了母亲的女人们。当学生们的讨论告一段落时,我再提出问题:“不再密密缝、不再洗衣洗到手红手肿、不再只顾埋头干活的母亲是不是就不是勤劳辛苦的母亲了?”沉默了两三分钟,学生们像醒悟一般的说:不是。我补充说:对,时代变了,勤劳辛苦的内容也不一样了,爱的形式变了,但母爱的实质永远不会变。同样的,作为子女,我们感恩的方式可以变,但感恩的心感恩的情能不能变呢?当母亲要求我们多做些事多在学习上用功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要顶嘴说,你们大人都没做什么凭什么要求我们那么辛苦呢?“不能”学生的回答是那么肯定。
写父爱母爱的文章何其多,如果只就某篇文章中的母亲、父亲形像进行分析,那只是学一篇得一篇,而不能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迁移,不能让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我这样处理了这个细节,我相信,经过思考,大多数学生会认识到形式并不重要,形式是变化的,但母爱的内容、实质不会变,从而增加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尊重和敬爱。
二、《绝品》(谈歌)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第二天,三爷刚刚起床,下人来告,说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抄了,已查封,常先生也不在店里。三爷惊了脸,半晌说不出话来。常先生从此失踪,保定街上便传常先生原是江洋大盗,犯了重案,改名换姓,来保定藏身。三爷听过,无动于衷。”
赏析到这儿的时候,学生们都说:原来,常先生是个大盗,卖给刘三爷的字画都是偷来的。如果为了树立革命党的形像,老师只是告诉学生,这里写的只是人们的猜测,是人们对常先生神秘踪迹不了解而产生的怀疑而不是事实,学生们也许不会再说什么,但同样会象当时的民众一样难以拂去这怀疑的阴影。为了解除学生们的疑问,我引入《水浒传》英雄的劫富济贫来作解释,最后又开玩笑的问:有济贫的想法是好的,现在,如果哪个同学也像常先生像水浒英雄们一样用劫富的方式来济贫,还会不会成为英雄?“不会了,那就成小偷成罪犯了。”全班一片笑声。如此处理这个细节,我认为可以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对学生的疑虑作正面解释;2、引导学生了解相同的事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教师的教学技能》上对教学技能是这样定义的:“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课的教师,我认为,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技能与教给他们知识同样重要或者可以说更重要。中职语文教学强调参与性,教师要在激趣、激励、引导、训练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文细节的处理是一种艺术,如何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健全人格,不正是要从细节做起吗?不正是要通过一个个细节的艺术处理来达到这样的目标么?正是因为对过去教学的反思让我意识到这一个个细节的重要性,并根据课堂信息的反馈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抓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飞跃。
细节决定成败,在中职语文教学上,我们还真的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 中职《语文》上册(基础模块)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师的教学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严先元编著
【关键词】细节;认识;形式;内容;实质;教学技能
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学中细节的把握虽达不到决定成败这样的重要程度,但抓住细节的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情基调、现实意义等的领悟。下面我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中的两篇课文的来谈谈这一问题,以期和同行们共同学习。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二单元有两篇课文:《我的母亲》、《绝品》中有几个细节的教学我觉得值得一提。这几个细节,教学中不讲也不会很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但如果教师能将这几个细节提出来适当展开,就会让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提高,让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朝着一个更健康、更积极、更温暖的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看:
一、《我的母亲》(老舍)中的几段细节描写: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古诗中也有很多描写母亲勤劳辛苦的诗句: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唐】孟郊 )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别老母》【清】黄仲则 )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谁氏子》【唐】韩愈)
这些古诗词中的母亲的形像,是學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对母亲形像的认识。上课前我还查了关于母亲形像的图片,图片中的母亲也大多是年老、满脸皱纹、佝偻着腰,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的样子。所有关于母亲的文章所表达的都是对母亲的敬爱、感恩或者是未尽孝的愧疚,所有孩子笔下的母亲仿佛都是慈爱、勤劳、善良的代名词。在上老舍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分析过程中我特意提出了几个问题:“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形像?”“你的母亲是怎样表达她对你们的爱的?也是‘临行密密缝’吗?”“今天的母亲形像与古代母亲的形像相比,你发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在你们的笔下,要表达母亲的慈爱大多数人都只想到自己生病时母亲在病床前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篇课文上过两三届好几个班了,过去没问过这些问题,学生也没有人反问过表达过自己对母亲形像的疑问,但是,这个学期我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设计了这些问题,当我将这些问题一提出来,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没见过或少有母亲临行密密缝了——现在都不用缝补衣服了,真要出远门,一般的家庭买件新衣服还是可以的;没见过母亲洗衣洗到手发红发肿了——现在都用洗衣机了,洗衣机还有全自动的。有的学生甚至说到晚上和农闲时母亲还和好友们摆摆龙门阵打打麻将。讨论很热烈,有的说自己的母亲,有的说同学伙伴的母亲,有的说村寨中街道上的那些作了母亲的女人们。当学生们的讨论告一段落时,我再提出问题:“不再密密缝、不再洗衣洗到手红手肿、不再只顾埋头干活的母亲是不是就不是勤劳辛苦的母亲了?”沉默了两三分钟,学生们像醒悟一般的说:不是。我补充说:对,时代变了,勤劳辛苦的内容也不一样了,爱的形式变了,但母爱的实质永远不会变。同样的,作为子女,我们感恩的方式可以变,但感恩的心感恩的情能不能变呢?当母亲要求我们多做些事多在学习上用功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要顶嘴说,你们大人都没做什么凭什么要求我们那么辛苦呢?“不能”学生的回答是那么肯定。
写父爱母爱的文章何其多,如果只就某篇文章中的母亲、父亲形像进行分析,那只是学一篇得一篇,而不能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迁移,不能让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我这样处理了这个细节,我相信,经过思考,大多数学生会认识到形式并不重要,形式是变化的,但母爱的内容、实质不会变,从而增加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尊重和敬爱。
二、《绝品》(谈歌)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第二天,三爷刚刚起床,下人来告,说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抄了,已查封,常先生也不在店里。三爷惊了脸,半晌说不出话来。常先生从此失踪,保定街上便传常先生原是江洋大盗,犯了重案,改名换姓,来保定藏身。三爷听过,无动于衷。”
赏析到这儿的时候,学生们都说:原来,常先生是个大盗,卖给刘三爷的字画都是偷来的。如果为了树立革命党的形像,老师只是告诉学生,这里写的只是人们的猜测,是人们对常先生神秘踪迹不了解而产生的怀疑而不是事实,学生们也许不会再说什么,但同样会象当时的民众一样难以拂去这怀疑的阴影。为了解除学生们的疑问,我引入《水浒传》英雄的劫富济贫来作解释,最后又开玩笑的问:有济贫的想法是好的,现在,如果哪个同学也像常先生像水浒英雄们一样用劫富的方式来济贫,还会不会成为英雄?“不会了,那就成小偷成罪犯了。”全班一片笑声。如此处理这个细节,我认为可以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对学生的疑虑作正面解释;2、引导学生了解相同的事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教师的教学技能》上对教学技能是这样定义的:“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课的教师,我认为,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技能与教给他们知识同样重要或者可以说更重要。中职语文教学强调参与性,教师要在激趣、激励、引导、训练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文细节的处理是一种艺术,如何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健全人格,不正是要从细节做起吗?不正是要通过一个个细节的艺术处理来达到这样的目标么?正是因为对过去教学的反思让我意识到这一个个细节的重要性,并根据课堂信息的反馈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抓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飞跃。
细节决定成败,在中职语文教学上,我们还真的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 中职《语文》上册(基础模块)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师的教学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严先元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