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原著《白鹿原》,那么电影《白鹿原》将会再次生冷硬狠地搅动观众的五脏六腑,如果由220分钟删减至188分钟再删减至156分钟,《白鹿原》或更能将原著展现得更完整一些。但没有那么多“如果”可以假设,影院里放映的这版《白鹿原》,就是在原著地基上起的一座高楼,它坚固与否,要靠观众暴风骤雨般的讨论来检验,但眼下一个事实是,现在我们谈的是电影《白鹿原》,而非那个在记忆中模糊的原著。
作为上世纪90年代读过《白鹿原》且之后一直没有重读的读者,我对原著的印象只剩下概念性的东西,比如强烈原始的欲望,以及被这欲望冲击之下的灵魂道德、宗族秩序、乡土政治等,阅读的快感同时会伴随着不适感,这源于它真正潜入了民族历史的深处,用“真实”这把刀子剖析着人们的灵与肉,试图割断至今仍在桎梏、统治着我们言行的一些“绳索”。现在,随着电影影像一幕幕地呈现,当年阅读原著时的五味杂陈又在内心复习了一遍。
如果没有了白鹿原所弥漫的紧张与压力,没有了情欲带来的撕裂感,没有了围绕“男女关系”那些“见不得人”的描写,《白鹿原》的冲击力会大大削弱,这也是为什么《白鹿原》难拍的主要原因。电影《白鹿原》的前半部分,重点在描述麦客黑娃和地主家姨太太的偷情故事,以及他俩跑回白鹿原后所遭遇的阻力,这部分故事稍显平淡,但有粗犷刚烈的气质作为背景,还是可以抱着欣赏的心态观看,到了后半部分,矛盾冲突集中爆发,沉重感骤然加强,前半部分所流露的风情尽失,取而代之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丑陋的人性。
《白鹿原》由谁来拍、谁来演不太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拍、能不能演、能不能上映。现在这个版本的《白鹿原》,是在一个尴尬的时间段内完成并勉强公映的,它当仁不让成为王全安从影以来完成得最好的作品,当然也可以说他沾了原著的光。与这部电影相关的演职人员,应忽略公映后舆论对这部电影或好或坏的评价,因为它的完成本身就是一项成绩,让我们可以谈论电影《白鹿原》,回忆原著以及它诞生的伟大时代,或许还可借机谈谈电影审查以及其他。
具有民族史诗品质的电影我们有过,比如《红高粱》、《霸王别姬》、《活着》、《黄土地》等,但这都是过去的作品了,在等待《白鹿原》公映的这些年间,再没有什么能扎根土地、流着滚烫血液的作品面世。带着缺陷公映的《白鹿原》,仍是一件值得激动的事情。它衔接起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真正民族电影的热爱和追逐,显现出少数电影人前赴后继拓宽电影表达空间的勇气与信心,《白鹿原》是不是佳作有待时间考验,但它却是九月份所有电影中,最值得关注和支持的一部。
作为上世纪90年代读过《白鹿原》且之后一直没有重读的读者,我对原著的印象只剩下概念性的东西,比如强烈原始的欲望,以及被这欲望冲击之下的灵魂道德、宗族秩序、乡土政治等,阅读的快感同时会伴随着不适感,这源于它真正潜入了民族历史的深处,用“真实”这把刀子剖析着人们的灵与肉,试图割断至今仍在桎梏、统治着我们言行的一些“绳索”。现在,随着电影影像一幕幕地呈现,当年阅读原著时的五味杂陈又在内心复习了一遍。
如果没有了白鹿原所弥漫的紧张与压力,没有了情欲带来的撕裂感,没有了围绕“男女关系”那些“见不得人”的描写,《白鹿原》的冲击力会大大削弱,这也是为什么《白鹿原》难拍的主要原因。电影《白鹿原》的前半部分,重点在描述麦客黑娃和地主家姨太太的偷情故事,以及他俩跑回白鹿原后所遭遇的阻力,这部分故事稍显平淡,但有粗犷刚烈的气质作为背景,还是可以抱着欣赏的心态观看,到了后半部分,矛盾冲突集中爆发,沉重感骤然加强,前半部分所流露的风情尽失,取而代之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丑陋的人性。
《白鹿原》由谁来拍、谁来演不太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拍、能不能演、能不能上映。现在这个版本的《白鹿原》,是在一个尴尬的时间段内完成并勉强公映的,它当仁不让成为王全安从影以来完成得最好的作品,当然也可以说他沾了原著的光。与这部电影相关的演职人员,应忽略公映后舆论对这部电影或好或坏的评价,因为它的完成本身就是一项成绩,让我们可以谈论电影《白鹿原》,回忆原著以及它诞生的伟大时代,或许还可借机谈谈电影审查以及其他。
具有民族史诗品质的电影我们有过,比如《红高粱》、《霸王别姬》、《活着》、《黄土地》等,但这都是过去的作品了,在等待《白鹿原》公映的这些年间,再没有什么能扎根土地、流着滚烫血液的作品面世。带着缺陷公映的《白鹿原》,仍是一件值得激动的事情。它衔接起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真正民族电影的热爱和追逐,显现出少数电影人前赴后继拓宽电影表达空间的勇气与信心,《白鹿原》是不是佳作有待时间考验,但它却是九月份所有电影中,最值得关注和支持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