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公开课;“以学
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42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25—01
笔者参加了一次全县初中语文观摩会,讲课者都是各学区(校)推荐的各类“比武课”的一等奖获得者。这些青年教师用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多变的教学艺术演绎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听过之后,笔者却有更多思考。
公开课,毋庸置疑是给人看的,自然追求其“好看”,“好看”多在形式,多在热闹。而公开课更应追求其“好用”,所谓“好用”,应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显然,“好看”是针对听课者的,“好用”是就学生而言的。两者孰轻孰重呢?如果进行组合,就会有四种关系:既好看又好用,只好用不好看,只好看不好用,不好看也不好用。最好的效果应该是既好看又好用,只是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就牺牲了“好用”,重视“好看”。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收”与“放”
给听课者印象深刻的公开课,一般都是教师把学生的兴趣“挑拨”得旺盛的时候,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使课堂开放而民主、生机勃勃。一方面,我们惊喜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可爱和可贵,钦佩教师把课上得如此有趣味;但有时执教者不得不留下一些遗憾,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超出教案”的问题,囿于45分钟,教师一般急于“收”,采取“敷衍塞责”和“简单扼杀”。其实对教师而言,知识无涯,见识有限,有“未知”应很正常,而教师却缺少一种勇气去坦然面对,知之者答之,不知者说明之,这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识胸怀。尤其是当学生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问题时,正是学生智慧火花绽放之时,千万不能端起“冷水”去扑灭——即使拖延了课堂时间,影响了一堂课的完整也是值得的。我们应该打破“一节课”的概念,在教学中,一个“知识点”可在预设的时间内授完,而学生的理解、推理、想象却是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才能下课的做法,建立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也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图”与“文”
上公开课,现在有一种说法,“课堂公开,媒体皆在”。似乎上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是公开课。这样就导致“视图”主导课堂的现象。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位教师出示了一张“山回路转,雪满天山”的幻灯片,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配乐朗诵,给人一种艺术的感染力。但转念一想,如果通过画面去理解原诗,诗中“北风卷地百草折”的猛烈,“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寒,就全然不见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山回路转人不见,雪山空留马行处”的深情就索然无味了。这种“图解式”教学正在愈演愈烈,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力,削弱了文字作品的魅力和内涵。这自然使笔者想起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人们干事情总是先考虑“功利”,电视、电影、动漫及多媒体以其音画、娱乐之优势,被接受的效果远比文字来得快,来得刺激。
语文课不是图解课,视图可以辅助文字,但绝不能代替文字。文字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视图却遏制学生想象的空间。著名红学研究家李白坚先生说:“电视剧《红楼梦》怎能和原著相比?看原著,一百个读者的大脑里就有一百个贾宝玉,而电视剧十亿人的大脑里只有一个贾宝玉。”这话说得太深刻了。
“满”与“空”
许多公开课,其实上的就是一节演练好了的表演课,执教者总是把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才觉得内容丰富;一节课讲得多多的,才显示出自己的教学才华。尤其是教师刚一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看书或看完书,马上就能作答,且答得准确无误,这样的提问无异于“掩耳盗铃”,实在“高明”得让人不解。笔者想起齐白石老人画虾时的“留白”艺术。而语文课留出的空白太少了: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太少。教师应该腾出时间留出“空”,给学生读书、思考、想象的机会。
总之,观摩公开课的虽然是教师、评委、领导,但执教者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学生,一切脱离“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设计都是“作秀”,都是华而不实的。因此,上公开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课堂上的“放开”与“留白”,还要注意阅读教学中对“文本”材料的感悟。
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42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25—01
笔者参加了一次全县初中语文观摩会,讲课者都是各学区(校)推荐的各类“比武课”的一等奖获得者。这些青年教师用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多变的教学艺术演绎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听过之后,笔者却有更多思考。
公开课,毋庸置疑是给人看的,自然追求其“好看”,“好看”多在形式,多在热闹。而公开课更应追求其“好用”,所谓“好用”,应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显然,“好看”是针对听课者的,“好用”是就学生而言的。两者孰轻孰重呢?如果进行组合,就会有四种关系:既好看又好用,只好用不好看,只好看不好用,不好看也不好用。最好的效果应该是既好看又好用,只是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就牺牲了“好用”,重视“好看”。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收”与“放”
给听课者印象深刻的公开课,一般都是教师把学生的兴趣“挑拨”得旺盛的时候,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使课堂开放而民主、生机勃勃。一方面,我们惊喜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可爱和可贵,钦佩教师把课上得如此有趣味;但有时执教者不得不留下一些遗憾,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超出教案”的问题,囿于45分钟,教师一般急于“收”,采取“敷衍塞责”和“简单扼杀”。其实对教师而言,知识无涯,见识有限,有“未知”应很正常,而教师却缺少一种勇气去坦然面对,知之者答之,不知者说明之,这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识胸怀。尤其是当学生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问题时,正是学生智慧火花绽放之时,千万不能端起“冷水”去扑灭——即使拖延了课堂时间,影响了一堂课的完整也是值得的。我们应该打破“一节课”的概念,在教学中,一个“知识点”可在预设的时间内授完,而学生的理解、推理、想象却是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才能下课的做法,建立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也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图”与“文”
上公开课,现在有一种说法,“课堂公开,媒体皆在”。似乎上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教学,否则就不是公开课。这样就导致“视图”主导课堂的现象。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位教师出示了一张“山回路转,雪满天山”的幻灯片,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配乐朗诵,给人一种艺术的感染力。但转念一想,如果通过画面去理解原诗,诗中“北风卷地百草折”的猛烈,“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寒,就全然不见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山回路转人不见,雪山空留马行处”的深情就索然无味了。这种“图解式”教学正在愈演愈烈,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力,削弱了文字作品的魅力和内涵。这自然使笔者想起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人们干事情总是先考虑“功利”,电视、电影、动漫及多媒体以其音画、娱乐之优势,被接受的效果远比文字来得快,来得刺激。
语文课不是图解课,视图可以辅助文字,但绝不能代替文字。文字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视图却遏制学生想象的空间。著名红学研究家李白坚先生说:“电视剧《红楼梦》怎能和原著相比?看原著,一百个读者的大脑里就有一百个贾宝玉,而电视剧十亿人的大脑里只有一个贾宝玉。”这话说得太深刻了。
“满”与“空”
许多公开课,其实上的就是一节演练好了的表演课,执教者总是把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才觉得内容丰富;一节课讲得多多的,才显示出自己的教学才华。尤其是教师刚一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看书或看完书,马上就能作答,且答得准确无误,这样的提问无异于“掩耳盗铃”,实在“高明”得让人不解。笔者想起齐白石老人画虾时的“留白”艺术。而语文课留出的空白太少了: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太少。教师应该腾出时间留出“空”,给学生读书、思考、想象的机会。
总之,观摩公开课的虽然是教师、评委、领导,但执教者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学生,一切脱离“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设计都是“作秀”,都是华而不实的。因此,上公开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课堂上的“放开”与“留白”,还要注意阅读教学中对“文本”材料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