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多元化社会。作为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信息技术正日益变得重要。而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合理现状,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更滞后了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通过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种种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现在的信息技术现状,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 对策 发展 教育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带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已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潮流,加快推进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正日益介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教育人士也号召“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课程,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将来的认知能力,对学生以后在大学学习也起到铺垫作用。如何上好这门课程,真正起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最初目的,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
首先,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尽管全国范围内已经实施学业水平测试,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但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只要学科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滞后,教学资源不足。第二,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信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高中的周课时:2节)在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第四,学生喜欢上实践课,对于理论课不感兴趣,但在上实践课时又喜欢玩游戏,对老师安排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最后,由于评价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普通高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存在着“教师教的无奈,学生学得无趣”等诸多问题和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师正面临着提高“分数”质量与“素质”质量的矛盾,现有的教学思想、观念正受到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如何在教改中迎浪而进,在教学中加强信息教育将是关键之一。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一、从生活中来,到课堂中去,抓住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靠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只会学的一知半解,人云亦云。但如果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就会自然而然融入到课堂中来。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它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模式会读、会写、会算,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的发展,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电脑还是情有独钟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形成主动探索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转变学生“高考分数化”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新时代的人才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将课堂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相互贯穿融合,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到课堂中去”;反言之,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造成课堂教学的严重浪费。
二、关注学生,确定目标,提高信息课堂教学有效性
崔允漷教授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高中信息技术具有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教学过程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秉承“一切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了解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社会经验组织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其次,落实三维目标,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在三维目标为教学核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最后,从新课程教学理念出发,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角度备课。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动态备课,课后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资料,丰富信息课堂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创设情境,更新模式,打造绘声绘色信息课堂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操作实践是实现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径。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这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遵循“任务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点评和研讨—任务重构或修正”的思路。认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一派忙碌而紧张,“乱”中有各自明确的目标。
四、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优化信息课堂与其它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就是要他们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创造性学习,我们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应用到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
新课改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教师教学中的必然选择;教师更换角色,才能快乐教学,才能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实践证明,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扩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充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让信息化这个跨世纪的世界性的潮流在新时代得以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Ⅰ必修,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7.
2.唐泽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2.9.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
【关键词】问题 对策 发展 教育质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带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已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潮流,加快推进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正日益介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教育人士也号召“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课程,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将来的认知能力,对学生以后在大学学习也起到铺垫作用。如何上好这门课程,真正起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最初目的,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
首先,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尽管全国范围内已经实施学业水平测试,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但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只要学科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滞后,教学资源不足。第二,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信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高中的周课时:2节)在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第四,学生喜欢上实践课,对于理论课不感兴趣,但在上实践课时又喜欢玩游戏,对老师安排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最后,由于评价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普通高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存在着“教师教的无奈,学生学得无趣”等诸多问题和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师正面临着提高“分数”质量与“素质”质量的矛盾,现有的教学思想、观念正受到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如何在教改中迎浪而进,在教学中加强信息教育将是关键之一。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一、从生活中来,到课堂中去,抓住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靠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只会学的一知半解,人云亦云。但如果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就会自然而然融入到课堂中来。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它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模式会读、会写、会算,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的发展,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电脑还是情有独钟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形成主动探索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转变学生“高考分数化”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新时代的人才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将课堂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相互贯穿融合,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到课堂中去”;反言之,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造成课堂教学的严重浪费。
二、关注学生,确定目标,提高信息课堂教学有效性
崔允漷教授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高中信息技术具有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教学过程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秉承“一切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了解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社会经验组织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其次,落实三维目标,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在三维目标为教学核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最后,从新课程教学理念出发,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角度备课。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动态备课,课后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资料,丰富信息课堂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创设情境,更新模式,打造绘声绘色信息课堂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操作实践是实现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径。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这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遵循“任务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点评和研讨—任务重构或修正”的思路。认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一派忙碌而紧张,“乱”中有各自明确的目标。
四、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优化信息课堂与其它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就是要他们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创造性学习,我们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应用到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
新课改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教师教学中的必然选择;教师更换角色,才能快乐教学,才能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实践证明,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扩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充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让信息化这个跨世纪的世界性的潮流在新时代得以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Ⅰ必修,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7.
2.唐泽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2.9.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