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该语言应基于读取。在阅读教学中正确而充分地运用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挥想象力,培养情感,陶冶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理解内容;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朗读的能力的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将逐步深化。”而朗读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语言(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陶冶情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朗读指导。
一、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阅读时,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从而调动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读出情感。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发挥阅读文本在文本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和情感培养中的作用。如,笔者教学《望大陆》时,在入课的时候,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在刚正、雄壮、自豪的氛围中感悟华夏子孙对祖国的思念和一片赤诚之心。然后再向学生简单介绍于右任先生生平事迹。紧接着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朗读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轻重音。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从中深入体会于右任老先生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带进文本情景之中了。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的阅读,还可以加强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在朗读过程中,汉语的逻辑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能够学会以结构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语言中词汇表达的语气和丰富程度将影响着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富有表现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在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阅读作为轴心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造场景,让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从阅读中让学生熟悉文本,并理解所阅读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朗读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中的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望大陆》的时候,当学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时,筆者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的意思,要求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地进行反复诵读,并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谈读后的感受。体会作者死后要安葬在高山之上,好让自己可以时时望见和祖国大陆和故乡,倘若见不到祖国大陆和故乡,那是最痛苦、最伤心的。从而体验到作者心系大陆、思念故乡的强烈思想感情。此外,笔者结合班上不少学生的双亲外出工作,留下自己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的这一现象,让学生谈自身感受,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阅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正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产生兴趣,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在阅读中积累到的优美的词、短语或句子应用到习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例如,笔者在教课文《桂林山水》一文时,找到相关课文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在柔和、缓慢的音乐声中一边欣赏桂林山水的美丽自然风光;一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从中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可见,朗读时同步播放音乐可以给阅读带来帮助,通过播放音乐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声音世界,给学生带来了艺术的享受,从而培养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新大纲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声朗读时,声音响亮,摇曳,节奏清晰,把自己的感受融入阅读的文本中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形象、意义和品味。由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大声朗读能培养语感,大声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大声朗读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大声朗读能提升个人审美观,大声朗读还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这充分体现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见,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理解内容;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朗读的能力的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将逐步深化。”而朗读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语言(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陶冶情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朗读指导。
一、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阅读时,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从而调动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读出情感。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发挥阅读文本在文本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和情感培养中的作用。如,笔者教学《望大陆》时,在入课的时候,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在刚正、雄壮、自豪的氛围中感悟华夏子孙对祖国的思念和一片赤诚之心。然后再向学生简单介绍于右任先生生平事迹。紧接着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朗读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轻重音。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从中深入体会于右任老先生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带进文本情景之中了。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的阅读,还可以加强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在朗读过程中,汉语的逻辑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能够学会以结构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语言中词汇表达的语气和丰富程度将影响着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富有表现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在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阅读作为轴心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造场景,让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从阅读中让学生熟悉文本,并理解所阅读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朗读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中的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望大陆》的时候,当学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时,筆者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的意思,要求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地进行反复诵读,并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谈读后的感受。体会作者死后要安葬在高山之上,好让自己可以时时望见和祖国大陆和故乡,倘若见不到祖国大陆和故乡,那是最痛苦、最伤心的。从而体验到作者心系大陆、思念故乡的强烈思想感情。此外,笔者结合班上不少学生的双亲外出工作,留下自己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的这一现象,让学生谈自身感受,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阅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正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产生兴趣,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在阅读中积累到的优美的词、短语或句子应用到习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例如,笔者在教课文《桂林山水》一文时,找到相关课文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在柔和、缓慢的音乐声中一边欣赏桂林山水的美丽自然风光;一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从中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可见,朗读时同步播放音乐可以给阅读带来帮助,通过播放音乐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声音世界,给学生带来了艺术的享受,从而培养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新大纲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声朗读时,声音响亮,摇曳,节奏清晰,把自己的感受融入阅读的文本中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形象、意义和品味。由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大声朗读能培养语感,大声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大声朗读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大声朗读能提升个人审美观,大声朗读还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这充分体现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见,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