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永驻伊犁河

来源 :伊犁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属于文学的时代。
  1980年初秋,伊宁市新华西路伊犁州党校院内,几幢苏式建筑掩映在白杨树和果树之中。阳光透过密密的树折射成的光线撒落在地上,构成了一幅幅形状各异的图案,除了偶尔有鸟叫声外,整个大院显得格外寂静。忽然间,从树林中的一幢屋里传出了笑声和说话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稍后,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出现在林荫道上,他们三三两两挨挤在一起,时而高声争论,时而低语交流,谈论的话题是文学。这是伊犁州文创办和《伊犁河》杂志举办的第一期文学创作培训班,由于我在当年的《伊犁河》杂志第二期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卖牛风波》,有幸成为培训班的一员,并与阿拉提·阿斯木、李长啸、刘继光成为文友,至今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当时请来了《新疆文学》的小说编辑肖嗣文讲课,至此,开始了我“作家梦”的漫长歷程。
  《伊犁河》1979年创办时,我在伊犁日报印刷厂排字车间当排字工,在稿件发排时,编辑部郭从远老师每天泡在车间里,这样彼此很快便熟悉了,当他从师傅们的口中得知我喜欢文学时,显得很高兴,鼓励我要勤奋写作,多多读书。当时,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作品被大家争相传阅,社会影响力很大。“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对于初学写作的我,想急于求成走捷径,把这句话单单理解成小说就是编故事,于是,我完全沉浸于编故事之中,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一篇小说的故事编不下去了,再编写另一篇小说,就这样走入了写作的死胡同。就在我陷入苦闷甚至产生放弃写作的念头时,郭从远老师的一句话点拨了我:“小说虽然是虚构的艺术,但它首先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虚构就没有了基础。你在农村长大,熟悉那里的生活,可以写写你们家乡的故事和人物嘛。”我如梦初醒,开始把目光转向自己的家乡,童年的记忆一下子涌上心头,挥之不去,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卖牛风波》。
  虽然小说的发表让我激动了许久,但毕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文字和阅读的基础差,写作很是吃力。1982年夏天,《伊犁河》杂志举办了第二期文学创作培训班,这次以青年作者为主,有写小说的吴巍、曹兰坤,写诗的陶若凌、陈英梅等。从伊犁走出去的哈萨克族青年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出现在培训班,让大家都非常兴奋,他的小说处女作《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一炮打响,荣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可想而知。他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论述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特别谈到对一个作者来说,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支撑点,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你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更谈不上成为优秀的作家。他向大家推荐了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作品,美国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库柏的《最后的莫希干人》等。
  那时候,伊宁市还没有个体书店,在新华书店很少能买到外国文学作品,虽然在《伊犁河》发表了第二篇小说《马老汉的故事》,但阅读的空白使我每每拿起笔来都力不从心。就在写作处于停滞状态时,1985年春天,我得到了去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的机会,在两年的时间里,星期天我不是泡在图书馆,就是奔波于北京的各大小书店,每学期阅读四十部小说,并买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艾特玛托夫小说集》(上下册),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四册)。大量的阅读犹如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知识,对文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听了张贤亮、叶文福、刘心武的讲座,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作者)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期间,我创作了《老实大哥》《伊犁河作证》《叼羊场上的故事》等小说。其中,《老实大哥》发表在《民族文学》1985年第5期,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激动。
  而1987年对我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我完成学业取得了大专文凭,接着又转了干,入了党,加入了新疆作家协会。而对着这一连串的喜事,我打内心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生活,感谢文学。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伴随着伊犁河的涛声,到1987年,《伊犁河》也长到了十岁。十年虽短暂,但在伊犁河谷已形成了一个人数可观的作者队伍,许多作者的作品翻过了果子沟,冲出了星星峡。《伊犁河》也从当初的“丑小鸭”,逐渐成长为“白天鹅”,吸引了众多内地诗人和作家的目光。在八十年代,《伊犁河》作为媒介,迎来了《诗刊》编辑王燕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龙世辉,剧作家武玉笑,诗人蔡其矫、王小妮,作家邓友梅、林斤澜、汪曾祺等。他们虽然脚步匆匆,或者是三言两语,但对伊犁本土作者不论是创作理念、写作技巧、思想深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迪和收获。
  1990年的春天,应该是四月份吧,伊犁宾馆院内高大的白杨长出了新绿,那些悄悄地生长在树林中间的杏树细枝上挂满了花蕾,有的花蕾可能等不及了,露出了羞涩的脸庞,伊犁河两岸绿油油的麦田预示着新的希望。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季节里,《伊犁河》与《中国西部文学》共同在伊犁宾馆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文学活动,那时已不叫文学培训班,称为文学创作笔会,时任新疆文联副主席的陈柏中,《中国西部文学》主编都幸福,副主编郑兴富,编辑刁铁英、杨晓芬等参加了笔会。参加那次笔会的中青年作者居多,刘亮程、李颖超都是参加那年笔会的作者。笔会结束后,《中国西部文学》在当年的第九期编发了参加笔会作者的作品专号。可以说,两个杂志合办笔会在当时称得上是创新,也极大激发了伊犁作者的创作热情,九十年代伊犁作者的各类作品在疆内外杂志上刊发,就是最好的见证。
  伊犁河静静地流淌着,仿佛在谱写着一首无声的歌,她见证了伊犁大地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发生的巨变,见证了《伊犁河》四十年所走过的难忘历程。回顾自己在文学创作路上的点点滴滴,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伊犁河》陪伴我从一名文学爱好者走到今天,圆了自己的作家梦。当我每每回想起与《伊犁河》相伴的那些美好时光,怀念和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不禁会怀念已故的宋彦明、门海群前辈,文友顾丁昆、王建刚,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用青春年华和真诚情感写下了生命乐章;回忆起我们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学爱好者,在伊犁河边的杨树林,为文学热血沸腾,信誓旦旦,那激昂的声音在伊犁河的上空久久地回荡着。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四十年,《伊犁河》正年轻,伊犁河永不息。
  (马康健,回族,1956年生于新疆伊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伊犁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为《伊犁河》(汉文)编委。出版有小说集、散文集多部。曾获天山文艺奖、伊犁文艺奖。)
其他文献
2009年7月,我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开始近十年的新疆生活。我会在每年选择几个地方,依托当地边防团前往边防连队采风。进入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近距离观察戍边军人和边民的生活细节,积累创作素材。  这些年,有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第一位是2009年8月,在石河子市屯墾主题游览园遇见的一位外地务工的阿姨。那天到游览园参观,看见烈阳下一位约摸五十岁的女人头戴草帽,蹲在一个新挖好的地窝子跟前夯木桩子。我
期刊
模仿猫的睡眠  它带我到干燥的国度  合拢四肢,像一把伞  离开雨季  植物笑出锯齿形阴影  它们只需要阳光和水  我试着和它们一样  容易满足,容易生长  傍晚,微风一遍遍梳理庭院  我完成一天的劳动  摘下几颗红透了的西红柿  你尝到的都是伊犁河谷的雨和阳光  可能的心事  紫 绿  六月的伊犁,西天山开放  冰雪淬取的颜色,奔流,浩浩荡荡  草原尽头,薰衣草也会隐忍  浪漫在小范围内,静静焚
期刊
1  夏至刚到,柳悦就燥热起来,心里有一大群知了在聒噪:知了,知了,知了……  她板着身子坐在会议室里,脑袋一片空白,看着郝队长一张一翕的大嘴发呆,感觉那嘴像骆驼反刍,说些什么听不清,乱糟糟的,仿佛聒噪声就来自那里。  她端起水杯,轻轻抿了一下,似乎是在通知唇齿,然后又狠狠喝了一大口,含在嘴里连同燥热一并慢慢咽下。许久,一团把燥热淋湿的气流从胃里缓缓上升,为了转移旁人的注意力,在压抑饱嗝的同时,她
期刊
山 风  风穿过山林时,会慢下来  与每一棵树反复纠缠  树摇摆不定  风把愤怒的部分留下  然后缓缓而过  风忽左忽右,迎面吹来  或者趁人不备  从后方猛然加速  风执意要通行而过  一个人的阻力远不及一棵树  风也有无助的时候  比如,遇上一面山坡  风顺势被抬高  或者,遇上一堵石崖  风会碰壁,却无法反弹回去  天亮的地方  路灯,是夜色这块巨幕上  投来的点点微光  又如散落山野的星辰
期刊
食了能开心的果实  是什么样的植物造化  广告上不如像卖药的这么写  阿月浑子并不动人  绿色的果实吃了  白色的壳儿落了  褐色的间隙在伸缩  没有颜色的我失了警觉  夜夜是谁的没有围墙的往事  飘飘忽忽入了这岸口  我并没有爱过一天的月亮  和那些靠月光成功的果实  落叶小乔木无从辩驳  就让全身都开花结果果子开口闪烁  让欢愉的甜润去封了漫漫的苦  一颗又一颗慢慢来有的是裂缝  起 名  透
期刊
电影是时间的艺术,是浩瀚生活的启示。通过那些镜头,我们可以明白,人人的时间都应该使自己的星光灿烂。从黎明开始的光芒,应该是电影的循环。电影帮助我们认识了自己的时间、跋涉和学费,阐释时间的衣裳,支撑玫瑰的绸缎。在繁忙的时间里,感谢艺术奉献的哲学,都是环环相扣的时间。在我们认知的时间里,还有许多时间是不可知的、陌生的。而电影的帮助是,恩赐我们依靠自己微薄的智慧,去认识那些崭新的时间。这是一种温暖的生命
期刊
冬 瓜  冬瓜块头大,线条爽直,少起伏。西瓜(花皮西瓜)奇,南瓜(磨盘南瓜)憨,冬瓜(枕头冬瓜)呆。  高中有个女同学,浓眉大眼,胖,上下一般粗,学习刻苦,成绩却一直很差。有促狭的男同学,送她一个外号:“冬瓜”。背地里叫了一两年,直到她高三第一学期辍学。现在,她在上海一家合资企业的销售部当了老总。她至今也不知道,自己居然曾有过这个名称。  南瓜花可以吃,清炒,花蒂有股甜味儿。冬瓜花没吃过。  初冬
期刊
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年代、距今三亿二千万年前古珍稀动物新疆北鲵,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其栖息地极度狭窄,中心地带约为500平方公里,数量稀少,处于濒危边缘,已被列入国际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新闻资料汇编》  1  兴盛与衰弱,都是悄然发生的,就像坐在一列风驰电掣高速奔跑的火车中,前方总会出现新鲜的风景,后方的景物就只能靠回忆了。在十余年前或者更早时,说打电话
期刊
在西部苍茫的旷野上歌唱/李东海  作为一个歌者,堆雪的音域还是比较宽阔的。他站在西部苍茫的旷野上歌唱,以一种悲壮高亢的高音,抒发深情,让西部的诗歌有了一种粗粝壮阔的歌唱。他从甘肃的榆中走出参军,来到新疆当兵服役,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这二十多年里,他爱上了新疆大地,退役后就定居新疆的乌鲁木齐,成为一个标准的新疆诗人。他写军旅诗,也写散文诗,但我读到最多的,还是他写西部的“西部诗”。堆雪有一种情怀:
期刊
薄 暮  白鸦敛翅,染一身晚霞的胭脂。  须弥空了。无有相生的芥子,落叶,木鱼丁丁……  守夜人的更鼓,有如神赐。  拨开半山腰的一截截枯枝,菩提,若隐若现:一座静寂且不惹尘埃的古寺。  我看见,一缕人间香火,被风吹向浑圆的——  落日。  星 空  守夜人,在布满雀斑的夜空上,看见:月亮姗姗来迟。  没有菩提,只有桂树。  青铜似的星星。越磨越亮的明镜台,周围有一缕梦的云彩。  而另外一些海星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