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生活”“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为三条主线,同时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符合低段学生的学龄特点,教材的编写者有先见之明,早已“量体裁衣”——在教材的编排内容上融入了一定比重的童谣。童谣如何“趣”教才能彰显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精彩呢?文章现以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详细介绍“趣”教道法的四种策略。
关键词:儿歌童谣;低段;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1-0108-02
一、猜一猜,兴“趣”盎然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受年龄的影响。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来自对某个事物的兴趣,但是,依旧有许多教师忽略学生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课堂教学质量差。猜谜语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学生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特别是低段儿童,在课堂伊始巧妙利用谜语歌谣可以让他们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执教“风儿在哪里”,一上课教师便问:“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并表示喜欢。教师出示谜语歌谣,然后略带神秘地念道:“看不见,摸不着。来了风车转,来了树弯腰,来了头发飘,来了铃铛响。请你猜猜它是谁?”学生一下子炸开锅了,争先恐后地回答:“风”。要让学生理解“风的产生与空气流动有关”,这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但教师首先通过浅显形象的谜语歌谣描述了风的特点,让学生对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儿有了感性的认识,唤起了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欲望,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接下去带领学生们参与户外的“寻风活动”及“和风儿一起玩”做了铺垫,培养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又如,在执教“可爱的动物”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特别的朋友,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请出它们之前,先让咱们一起听歌谣猜谜语。”课件分别出示如下歌谣,师生同时声情并茂地诵读。
胡子不多两边翘,总爱叫着喵喵喵。厨房粮库它守着,老鼠见了赶紧逃。
小时有尾没有腿,长大有腿没有尾。说起话来呱呱呱,害虫见了躲进老家。
红花头上戴,花衣身上盖。清早喔喔啼,催人早早起。
勤劳又勇敢,飞到百花园。鲜花采个遍,酿成蜜更甜。
一时间,小手如林,学生各个情绪高涨,迫不及待想揭开自己猜到的谜语答案。被叫到的学生激动地公布答案——猫、青蛙、公鸡、蜜蜂。笔者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肯定学生们的回答,趁着学生们的这股热忱,紧接着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可爱的动物”。
在本课的教学建议里,教科书有提到教师要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表达的主动性。果不其然,恰当地将谜语歌谣導入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给课堂增添了几分情趣,并且,这些小小的谜语又是和本课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真是一举多得。
二、动一动,相映成“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活动形式要服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由此可见,教师教授学生童谣时,要适当添加一些活动的内容,最好是动作活泼、容易操作的,这样学生感觉更加有趣,容易记忆。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第一课时,通过播放手上细菌的自述录音,让学生知道原来我们手上有很多细菌,明白了饭前洗手的重要性。然后出示童谣“小手是个宝,做事不能少。饭前要洗手,千万别忘掉”。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同时加上动作:小手(摊开自己的双手)、不能少(双手在胸前左右摆动)、洗手(做洗手的动作)、别忘掉(食指抵在脑袋上)。这些动作简单明了,学生再次诵读时也饶有兴趣地学着老师的样子做起了这些动作。
接着,师生共同观看个别学生洗手的视频,发现日常洗手中存在的问题,还通过微课观看“医生妈妈教大家洗手六部法”学会如何正确洗手。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实践时间让学生真实打开水龙头洗手,教师非常聪明地带给大家一首童谣《科学洗手六部法》:
自来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细菌不会跟着走。手心手背搓一搓。手指中缝相交叉。指尖指尖转一转。握成拳,搓一搓。手指手指别忘掉。手腕手腕转一转,做个整洁好宝宝。
学生在诵读歌谣时,很自然地加上了动作,表情甚是认真。可见这有趣的歌谣,以及这有趣的动作已是相得益彰,让正确的洗手方法及步骤牢牢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演一演,“趣”味无穷
角色扮演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如下: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实现了德育过程的知行统一。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觉得角色扮演浪费时间,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深层的制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偏重道德说教、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这样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低段教学不仅要重视角色扮演,还要思考角色扮演与童谣如何完美结合,尽显课程的趣味性。
例如,在执教“交通‘信号’要知道”一课,目的是通过开展“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信号”,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做个懂安全、讲文明的小学生。活动前,笔者准备了诸多道具,如信号灯交通标志、注意行人交通标志、小交警头饰……在道具的辅助下,学生更有角色扮演的欲望和兴致。在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以六人一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过马路。然后请小组代表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侧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点评,让学生掌握交通规则等规范要求和指令。紧接着,出示文中的童谣: 小学生,上学校,交通“信号”要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
全班诵读完毕,笔者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再次以六人一组为单位,角色扮演“我是小交警”。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都是小能手。可见角色扮演的趣味性与童谣的教育、警醒意义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顿生辉色,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愉快地理解、接受和记忆知识。
四、编一编,妙“趣”横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自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然而,许多教师没有理解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的“儿童生活”的深层含意,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及儿童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且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感悟后积极主动、逻辑合理地编造童谣。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这里小点儿声”时,教师通过课前调查,课上师生共同交流,得出“这里”指公共场所。然后以“图书馆”为例,播放动画片《小新去图书馆》,看后提问:“如果你也在这个图书馆看书,这样的小新你喜欢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去过图书馆,你在图书馆里有没有被什么声音影响?那我们在图书馆里应该怎么做?”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图书馆里要做到“勿扰他人,控制音量”,不仅要注意音量的大小,还要注意动作的轻重。接着,教师让小组合作,参照学校的《五级音量表》,分别演一演在“公交车”“医院”“电影院”应该用几级音量、如何做。最后,学生在教师的邀请下,把今天的上课内容改编成三字经歌谣《这里也要小点儿声》:
图书馆,要安静,看书时,动作轻;在医院,应知礼,不乱跑,不吵闹;看电影,话勿多,有事情,声要小;车厢里,不拥挤,不大叫,讲文明。
这首三字经歌谣的改编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其一,儿歌内容高度准确地概括了教学目标,包括知道“这里”指的是哪些地方;知道為什么要小点儿声;懂得根据不同场所、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音量,养成自觉控制音量、勿扰他人的好习惯。其二,以“三字经”的格式来编造童谣,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通俗易懂,对课后学生在以上四个场所应如何做有着较强的指导性。
又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怎样排好队”这一活动,设计是这样的:教师出示了四幅图,分别是课间跳绳、食堂点菜、放学走路、上下公交车。让学生来玩“找茬”游戏,学生找出并改正图中的错误做法,按照以往常规的体验过程,教师最终做总结,这个活动就算结束。但是,在此教师增设了一个环节:如果让你给每幅图编一句童谣,来提醒大家怎样排好队,你会怎么编?课堂氛围顿时升温,大家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学生根据刚才所学,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极其生动、贴切地创造了这四句童谣:
跳绳跳绳真有趣,排好队儿一个个进去。打饭菜,要排队,不争抢,讲秩序。放学了,排队走,你在前,我在后,整整齐齐把路走。上下公交不拥挤,安全文明你我他。
这几句歌谣的编造,把生活中需要排队的情况及怎样做融为一体,在课上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课后还被学生广为吟唱,传进千家万户。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已将遵守排队规则内化成了他们自觉的需求,真是妙不可言。
总之,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学生的视角出发,恰到好处地采用有趣的教学策略,巧妙地将童谣辅助课堂教学,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呈现课堂的精彩,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渴望上道德与法治课。当然,这些优秀的童谣也将为学生们的道德行为指点迷津,并内化为自身的习惯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进平.角色扮演教学模式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研究——以苏教版《我是班级的主人》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6.
[2]赵玲豪.走进学生心灵 展现课堂真情———儿歌童谣走进《品德与生活》课堂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12):22-23.
关键词:儿歌童谣;低段;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1-0108-02
一、猜一猜,兴“趣”盎然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受年龄的影响。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来自对某个事物的兴趣,但是,依旧有许多教师忽略学生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课堂教学质量差。猜谜语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学生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特别是低段儿童,在课堂伊始巧妙利用谜语歌谣可以让他们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执教“风儿在哪里”,一上课教师便问:“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并表示喜欢。教师出示谜语歌谣,然后略带神秘地念道:“看不见,摸不着。来了风车转,来了树弯腰,来了头发飘,来了铃铛响。请你猜猜它是谁?”学生一下子炸开锅了,争先恐后地回答:“风”。要让学生理解“风的产生与空气流动有关”,这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但教师首先通过浅显形象的谜语歌谣描述了风的特点,让学生对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儿有了感性的认识,唤起了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欲望,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接下去带领学生们参与户外的“寻风活动”及“和风儿一起玩”做了铺垫,培养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又如,在执教“可爱的动物”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特别的朋友,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请出它们之前,先让咱们一起听歌谣猜谜语。”课件分别出示如下歌谣,师生同时声情并茂地诵读。
胡子不多两边翘,总爱叫着喵喵喵。厨房粮库它守着,老鼠见了赶紧逃。
小时有尾没有腿,长大有腿没有尾。说起话来呱呱呱,害虫见了躲进老家。
红花头上戴,花衣身上盖。清早喔喔啼,催人早早起。
勤劳又勇敢,飞到百花园。鲜花采个遍,酿成蜜更甜。
一时间,小手如林,学生各个情绪高涨,迫不及待想揭开自己猜到的谜语答案。被叫到的学生激动地公布答案——猫、青蛙、公鸡、蜜蜂。笔者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肯定学生们的回答,趁着学生们的这股热忱,紧接着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可爱的动物”。
在本课的教学建议里,教科书有提到教师要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表达的主动性。果不其然,恰当地将谜语歌谣導入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给课堂增添了几分情趣,并且,这些小小的谜语又是和本课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真是一举多得。
二、动一动,相映成“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活动形式要服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由此可见,教师教授学生童谣时,要适当添加一些活动的内容,最好是动作活泼、容易操作的,这样学生感觉更加有趣,容易记忆。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第一课时,通过播放手上细菌的自述录音,让学生知道原来我们手上有很多细菌,明白了饭前洗手的重要性。然后出示童谣“小手是个宝,做事不能少。饭前要洗手,千万别忘掉”。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同时加上动作:小手(摊开自己的双手)、不能少(双手在胸前左右摆动)、洗手(做洗手的动作)、别忘掉(食指抵在脑袋上)。这些动作简单明了,学生再次诵读时也饶有兴趣地学着老师的样子做起了这些动作。
接着,师生共同观看个别学生洗手的视频,发现日常洗手中存在的问题,还通过微课观看“医生妈妈教大家洗手六部法”学会如何正确洗手。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实践时间让学生真实打开水龙头洗手,教师非常聪明地带给大家一首童谣《科学洗手六部法》:
自来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细菌不会跟着走。手心手背搓一搓。手指中缝相交叉。指尖指尖转一转。握成拳,搓一搓。手指手指别忘掉。手腕手腕转一转,做个整洁好宝宝。
学生在诵读歌谣时,很自然地加上了动作,表情甚是认真。可见这有趣的歌谣,以及这有趣的动作已是相得益彰,让正确的洗手方法及步骤牢牢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演一演,“趣”味无穷
角色扮演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如下: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实现了德育过程的知行统一。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觉得角色扮演浪费时间,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深层的制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偏重道德说教、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这样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低段教学不仅要重视角色扮演,还要思考角色扮演与童谣如何完美结合,尽显课程的趣味性。
例如,在执教“交通‘信号’要知道”一课,目的是通过开展“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信号”,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做个懂安全、讲文明的小学生。活动前,笔者准备了诸多道具,如信号灯交通标志、注意行人交通标志、小交警头饰……在道具的辅助下,学生更有角色扮演的欲望和兴致。在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以六人一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过马路。然后请小组代表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侧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点评,让学生掌握交通规则等规范要求和指令。紧接着,出示文中的童谣: 小学生,上学校,交通“信号”要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
全班诵读完毕,笔者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再次以六人一组为单位,角色扮演“我是小交警”。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都是小能手。可见角色扮演的趣味性与童谣的教育、警醒意义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顿生辉色,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愉快地理解、接受和记忆知识。
四、编一编,妙“趣”横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自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然而,许多教师没有理解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的“儿童生活”的深层含意,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及儿童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且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感悟后积极主动、逻辑合理地编造童谣。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这里小点儿声”时,教师通过课前调查,课上师生共同交流,得出“这里”指公共场所。然后以“图书馆”为例,播放动画片《小新去图书馆》,看后提问:“如果你也在这个图书馆看书,这样的小新你喜欢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去过图书馆,你在图书馆里有没有被什么声音影响?那我们在图书馆里应该怎么做?”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图书馆里要做到“勿扰他人,控制音量”,不仅要注意音量的大小,还要注意动作的轻重。接着,教师让小组合作,参照学校的《五级音量表》,分别演一演在“公交车”“医院”“电影院”应该用几级音量、如何做。最后,学生在教师的邀请下,把今天的上课内容改编成三字经歌谣《这里也要小点儿声》:
图书馆,要安静,看书时,动作轻;在医院,应知礼,不乱跑,不吵闹;看电影,话勿多,有事情,声要小;车厢里,不拥挤,不大叫,讲文明。
这首三字经歌谣的改编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其一,儿歌内容高度准确地概括了教学目标,包括知道“这里”指的是哪些地方;知道為什么要小点儿声;懂得根据不同场所、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音量,养成自觉控制音量、勿扰他人的好习惯。其二,以“三字经”的格式来编造童谣,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通俗易懂,对课后学生在以上四个场所应如何做有着较强的指导性。
又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怎样排好队”这一活动,设计是这样的:教师出示了四幅图,分别是课间跳绳、食堂点菜、放学走路、上下公交车。让学生来玩“找茬”游戏,学生找出并改正图中的错误做法,按照以往常规的体验过程,教师最终做总结,这个活动就算结束。但是,在此教师增设了一个环节:如果让你给每幅图编一句童谣,来提醒大家怎样排好队,你会怎么编?课堂氛围顿时升温,大家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学生根据刚才所学,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极其生动、贴切地创造了这四句童谣:
跳绳跳绳真有趣,排好队儿一个个进去。打饭菜,要排队,不争抢,讲秩序。放学了,排队走,你在前,我在后,整整齐齐把路走。上下公交不拥挤,安全文明你我他。
这几句歌谣的编造,把生活中需要排队的情况及怎样做融为一体,在课上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课后还被学生广为吟唱,传进千家万户。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已将遵守排队规则内化成了他们自觉的需求,真是妙不可言。
总之,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学生的视角出发,恰到好处地采用有趣的教学策略,巧妙地将童谣辅助课堂教学,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呈现课堂的精彩,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渴望上道德与法治课。当然,这些优秀的童谣也将为学生们的道德行为指点迷津,并内化为自身的习惯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进平.角色扮演教学模式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研究——以苏教版《我是班级的主人》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6.
[2]赵玲豪.走进学生心灵 展现课堂真情———儿歌童谣走进《品德与生活》课堂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