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观众”五个年头了。铃声响起、观众离席、“演员”卸装……我不是演员,但每演完一幕会在卸装时对着教案回想自己刚才的表演,面对求知若渴的眼神,心中涌起的是轻松、满足,或是还有些许遗憾呢?似乎都有。如何让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呢?专家说:年轻教师的课堂需要打磨,这样方能有更好的表现。为了4月20号的公开表演,这次一定要做好十足的磨课准备。
一、磨教学目标
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起初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反思:这样纯理论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呢?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指示方向、引领轨迹的重要作用吗?为了让教学目标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对教学目标作了如下修改:
1、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中的角,了解角的组成,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通过画一画,摸一摸,指一指,辩一辩等活动直观认识角;3、通过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4、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磨教学环节
(一)磨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第一次尝试】
1.找角:找出生活中的角,
2.搭角: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找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辨角:课件展示图形,由学生来判断是不是角。
4.数角: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7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反思】
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的冲突。由于各方面的需求,很多生活中的角已经被打磨过了,例如我们学校的桌角都被磨成圆弧状。这和数学中的角起了很大的冲突。在还没有对角的概念进行数学界定的前题下先找生活中的角,这样容易导致走弯路。
【改进】
1、摸角: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介绍各部分名称
2、指角:指出三角板上的其它两个角,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3.辨角:课件展示图形,由学生来判断是不是角。
4、找生活中的角:找出生活中的角
5、数角: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7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二)磨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起初我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次尝试】
动手做一个角: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大,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小。
【反思】
这个环节上下来孩子可以明白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个难点没能得到突破,而且用图钉做角危险性大,没办法拿两名学生的角来进行比较。
【改进】
动手做一个角: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根吸管,你能用它来做一个角吗?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引发冲突:老师也用吸管做了一个角(老师吸管的长度是同学的4倍),你瞧,很大吧,谁能做个比我更大的角?
比较时老师强调:我这个角这么长,你的角那么短,还想跟我比?
小结:经过咱们刚才的动手操作,请同学们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反思】
经过这翻推敲和修改,很快孩子们就从活动中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磨教学亮点
重难点得到突破了,这节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再锦上添花呢?备课小组群策群力,从以下几下方面进行了修改。
1、 辨角的环节过于老套,如何让判断题更加有吸引力呢?
修改方案:由老师在黑板上画,让学生猜老师画的是角吗?如果画的不是角,那要怎么把它“变”成角呢?
2、 给角作标记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认知冲突,让知识的教授成为一种必然。
修改方案:(课件呈现许多杂乱无序的角)准备了一些奖品藏在这些角的后面,
老师选一位幸运观众来抽取奖品中。请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旁,仅凭自己的手远远的指出要选哪个角。由于角杂乱,且无序,又是远距离选择,所以孩子始终说不清也道不明自己要选择哪个角。这时老师把握时机激发孩子的思考,赶紧想个好办法,让我们能迅速并且正确的指出自己想选择的角。适时的导出数学家们的方法给角做出标记。
一、磨教学目标
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起初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反思:这样纯理论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呢?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指示方向、引领轨迹的重要作用吗?为了让教学目标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对教学目标作了如下修改:
1、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中的角,了解角的组成,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通过画一画,摸一摸,指一指,辩一辩等活动直观认识角;3、通过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4、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磨教学环节
(一)磨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第一次尝试】
1.找角:找出生活中的角,
2.搭角: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找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辨角:课件展示图形,由学生来判断是不是角。
4.数角: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7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反思】
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的冲突。由于各方面的需求,很多生活中的角已经被打磨过了,例如我们学校的桌角都被磨成圆弧状。这和数学中的角起了很大的冲突。在还没有对角的概念进行数学界定的前题下先找生活中的角,这样容易导致走弯路。
【改进】
1、摸角: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介绍各部分名称
2、指角:指出三角板上的其它两个角,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3.辨角:课件展示图形,由学生来判断是不是角。
4、找生活中的角:找出生活中的角
5、数角: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7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二)磨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起初我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次尝试】
动手做一个角: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大,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小。
【反思】
这个环节上下来孩子可以明白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个难点没能得到突破,而且用图钉做角危险性大,没办法拿两名学生的角来进行比较。
【改进】
动手做一个角: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根吸管,你能用它来做一个角吗?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引发冲突:老师也用吸管做了一个角(老师吸管的长度是同学的4倍),你瞧,很大吧,谁能做个比我更大的角?
比较时老师强调:我这个角这么长,你的角那么短,还想跟我比?
小结:经过咱们刚才的动手操作,请同学们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反思】
经过这翻推敲和修改,很快孩子们就从活动中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磨教学亮点
重难点得到突破了,这节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再锦上添花呢?备课小组群策群力,从以下几下方面进行了修改。
1、 辨角的环节过于老套,如何让判断题更加有吸引力呢?
修改方案:由老师在黑板上画,让学生猜老师画的是角吗?如果画的不是角,那要怎么把它“变”成角呢?
2、 给角作标记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认知冲突,让知识的教授成为一种必然。
修改方案:(课件呈现许多杂乱无序的角)准备了一些奖品藏在这些角的后面,
老师选一位幸运观众来抽取奖品中。请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旁,仅凭自己的手远远的指出要选哪个角。由于角杂乱,且无序,又是远距离选择,所以孩子始终说不清也道不明自己要选择哪个角。这时老师把握时机激发孩子的思考,赶紧想个好办法,让我们能迅速并且正确的指出自己想选择的角。适时的导出数学家们的方法给角做出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