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yxx_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观众”五个年头了。铃声响起、观众离席、“演员”卸装……我不是演员,但每演完一幕会在卸装时对着教案回想自己刚才的表演,面对求知若渴的眼神,心中涌起的是轻松、满足,或是还有些许遗憾呢?似乎都有。如何让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呢?专家说:年轻教师的课堂需要打磨,这样方能有更好的表现。为了4月20号的公开表演,这次一定要做好十足的磨课准备。
  一、磨教学目标
  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起初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反思:这样纯理论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呢?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指示方向、引领轨迹的重要作用吗?为了让教学目标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对教学目标作了如下修改:
  1、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中的角,了解角的组成,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通过画一画,摸一摸,指一指,辩一辩等活动直观认识角;3、通过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4、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磨教学环节
  (一)磨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第一次尝试】
  1.找角:找出生活中的角,
  2.搭角: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找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辨角:课件展示图形,由学生来判断是不是角。
  4.数角: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7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反思】
  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的冲突。由于各方面的需求,很多生活中的角已经被打磨过了,例如我们学校的桌角都被磨成圆弧状。这和数学中的角起了很大的冲突。在还没有对角的概念进行数学界定的前题下先找生活中的角,这样容易导致走弯路。
  【改进】
  1、摸角: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介绍各部分名称
  2、指角:指出三角板上的其它两个角,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3.辨角:课件展示图形,由学生来判断是不是角。
  4、找生活中的角:找出生活中的角
  5、数角: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7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二)磨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起初我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次尝试】
  动手做一个角: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大,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小。
  【反思】
  这个环节上下来孩子可以明白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个难点没能得到突破,而且用图钉做角危险性大,没办法拿两名学生的角来进行比较。
  【改进】
  动手做一个角: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根吸管,你能用它来做一个角吗?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引发冲突:老师也用吸管做了一个角(老师吸管的长度是同学的4倍),你瞧,很大吧,谁能做个比我更大的角?
  比较时老师强调:我这个角这么长,你的角那么短,还想跟我比?
  小结:经过咱们刚才的动手操作,请同学们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反思】
  经过这翻推敲和修改,很快孩子们就从活动中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磨教学亮点
  重难点得到突破了,这节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再锦上添花呢?备课小组群策群力,从以下几下方面进行了修改。
  1、 辨角的环节过于老套,如何让判断题更加有吸引力呢?
  修改方案:由老师在黑板上画,让学生猜老师画的是角吗?如果画的不是角,那要怎么把它“变”成角呢?
  2、 给角作标记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认知冲突,让知识的教授成为一种必然。
  修改方案:(课件呈现许多杂乱无序的角)准备了一些奖品藏在这些角的后面,
  老师选一位幸运观众来抽取奖品中。请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旁,仅凭自己的手远远的指出要选哪个角。由于角杂乱,且无序,又是远距离选择,所以孩子始终说不清也道不明自己要选择哪个角。这时老师把握时机激发孩子的思考,赶紧想个好办法,让我们能迅速并且正确的指出自己想选择的角。适时的导出数学家们的方法给角做出标记。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教学突出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以创新为综合目标,强化动手实践,激励创造欲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零食的危害,教育学生养成不吃零食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远离零食,注意自己身体健康。  2、了解各类水果营养价值,让学生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食用各类水果。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用资料的
内容提要:合作学习是指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指导,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 小学音乐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
作为一名普通一线教师,在审视社会的现实时,我也不时的在拷问自己的心灵,我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我生存的价值和追求的是什么?我希望谁来给予我以荣誉和桂冠?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思想开放、思维多元、信息迅即的时代。我们的周围时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私欲的膨胀,物欲的横流,我们也避免不了的被裹狭其中。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也在相互之间碰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是丰富多姿的,生命是多彩斑斓的,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避免“粗暴式”、“模式化”管理成为束缚学生自由舞蹈的镣铐,让每一个生命得到自由舒展和绚丽绽放。  尊重生命之道的“道”即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德育工作、班级管理的密钥即生态:围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摘 要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节为例,探讨问题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阐述该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课程目标,体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 问题教学 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以人教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注重焕发学生的活力,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学习,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关键词】高中美术技法课 积极性 主动性  瑞士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术教学中,兴趣同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摄取生活中的精典材料,让学生通过内心的体验来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通过对情操的陶冶,让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一、在多元解读中生成  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指阅读个体对文本有多种的
摘要:本文针对任职教育,简要叙述了任职教育下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建立的课程标準以及要采取的评价体系,对提高任职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任职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评价体系  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是摆在军队院校面前一个紧迫而崭新的时代课题,如何搞好任职教育,是每个教员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任职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做好的事情,搞好任职教育就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阅读是一种知识技能。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过去一般认为语文课的阅读是学习本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掌握文学知识,是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从而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而现在许多国家都认识到,语文科的阅读教学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有关的阅读技术。这些能力和技术,其实也理所当然的包括了文学作品欣赏和评价能力。阅读一篇课文,从字面意思到内在联系,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这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