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说,是始发于2008年的这一场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得到了更快一步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全球财富管理市场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转移,向东移动。在全球的财富管理市场中,中国是最有吸引力的,中国财富市场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财富管理的重要趋势。”近日在青岛召开的一场有关“财富管理”的论坛上,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如此表示。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财富不断增加与积累,推动了中国财富管理需求的提升,这也推动了金融机构去争夺财富管理这块大蛋糕。
群雄逐鹿:供求不均现状
尽管财富管理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不过目前的市场可以看到的是,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得到了较高的发展,信托机构开始纷纷设立财富管理中心,基金、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也逐步推出了“财富管理”的市场理念。
“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也处在一种群雄逐鹿的状态。”在前不久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曾这样描述目前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这种群雄逐鹿的态势,也是基于财富的增长。
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的2012中国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可以管理的财富总额已经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士可以支配的财富总额也已经达到27万亿人民币。郭田勇提供的数据测算显示,2011年底中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客户达到了118.5万,“十二五”期间高净值人群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7%,到2015年中国高净值人群会再翻一倍,达到219.3万人。
财富的增长,所催生的正是对财富管理需求的大蛋糕,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正是有这样的机遇。“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刚刚开始,最大的矛盾是需求旺盛,中国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长,信息充分透明的情况下,需求也是国际化的,但是中国财富管理的供给相对滞后。”马蔚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他认为,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偏好日趋复杂,同时财富管理的投资组合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财富管理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之前,房地产是中国人比较偏好的投资对象,2006年房地产在富裕人群投资组合当中的占比高达24%,到今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15%。近年来,另类投资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占比从2009年的5%回升到8%,其中结构性产品在过去两年的增长率高达160%。
此外,投资者对于国际化的产品配置也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尽管财富人群对风险更加谨慎,对全球化的产品投资仍然有明显的提升。不过,目前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依然是产品主导,比如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金等,对于国际化的投资品的研发以及创新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这种管理财富与被管理财富同时成长的过程,在马蔚华看来,在市场需求出现过旺,而机构提供产品不足的情况下,除了财富管理机构需要提高对市场以及客户研究加大创新能力之外,相关政策的推动也需要到位。
呼吁银行综合经营
"(中国)经济放缓、经济转型、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都是现实的考验,银行必须适应这个形势尽快转型。银行不能够光贷款了,贷款的需求可能要减少,这样银行就必须要把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放在业务转型的一个方面。"马蔚华表示。
诺亚财富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传统高资本消耗的存贷款业务会出现滑落,而财富管理业务将走向高速发展的道路,更预测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将出现“世纪井喷”的行情。
作为财富管理的重要参与者,银行除了零售银行以外,私人银行的发展更被看做是理财市场“皇冠上的明珠”。尽管在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并没有多长时间,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却是不言而喻的。
快速的发展,问题和矛盾也必然更早地显现。这就是马蔚华上述提及需要政策推动到位的,银行的综合化经营需求。“中国目前的体制,还不能够综合化经营,还不能够有机地推出综合化的产品,这也是我们的短板。”马蔚华称。
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并不是市场最新提出来的问题,不过理财需求日益出现复杂、多元的态势,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从管理上应当进一步改善监管,包括打破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郭田勇也提出,私人银行缺乏自己有独立产权的投资产品,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所以最后逼不得已成为一种集成商,是卖组合的。
众所周知,银行自身有理财产品,同时也代销基金、信托、保险等产品,被看做是理财投资的“百货商店”。对此,郭田勇提议,打破银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可以先从最高端的私人银行这一块开始,放松它的经营空间,给它更大的业务空间。例如对个人净资产超过1亿元的,给私人银行全权委托资产管理的牌照。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财富不断增加与积累,推动了中国财富管理需求的提升,这也推动了金融机构去争夺财富管理这块大蛋糕。
群雄逐鹿:供求不均现状
尽管财富管理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不过目前的市场可以看到的是,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得到了较高的发展,信托机构开始纷纷设立财富管理中心,基金、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也逐步推出了“财富管理”的市场理念。
“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也处在一种群雄逐鹿的状态。”在前不久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曾这样描述目前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这种群雄逐鹿的态势,也是基于财富的增长。
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的2012中国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可以管理的财富总额已经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士可以支配的财富总额也已经达到27万亿人民币。郭田勇提供的数据测算显示,2011年底中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客户达到了118.5万,“十二五”期间高净值人群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7%,到2015年中国高净值人群会再翻一倍,达到219.3万人。
财富的增长,所催生的正是对财富管理需求的大蛋糕,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正是有这样的机遇。“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刚刚开始,最大的矛盾是需求旺盛,中国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长,信息充分透明的情况下,需求也是国际化的,但是中国财富管理的供给相对滞后。”马蔚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他认为,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偏好日趋复杂,同时财富管理的投资组合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财富管理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之前,房地产是中国人比较偏好的投资对象,2006年房地产在富裕人群投资组合当中的占比高达24%,到今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15%。近年来,另类投资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占比从2009年的5%回升到8%,其中结构性产品在过去两年的增长率高达160%。
此外,投资者对于国际化的产品配置也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尽管财富人群对风险更加谨慎,对全球化的产品投资仍然有明显的提升。不过,目前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依然是产品主导,比如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金等,对于国际化的投资品的研发以及创新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这种管理财富与被管理财富同时成长的过程,在马蔚华看来,在市场需求出现过旺,而机构提供产品不足的情况下,除了财富管理机构需要提高对市场以及客户研究加大创新能力之外,相关政策的推动也需要到位。
呼吁银行综合经营
"(中国)经济放缓、经济转型、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都是现实的考验,银行必须适应这个形势尽快转型。银行不能够光贷款了,贷款的需求可能要减少,这样银行就必须要把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放在业务转型的一个方面。"马蔚华表示。
诺亚财富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传统高资本消耗的存贷款业务会出现滑落,而财富管理业务将走向高速发展的道路,更预测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将出现“世纪井喷”的行情。
作为财富管理的重要参与者,银行除了零售银行以外,私人银行的发展更被看做是理财市场“皇冠上的明珠”。尽管在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并没有多长时间,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却是不言而喻的。
快速的发展,问题和矛盾也必然更早地显现。这就是马蔚华上述提及需要政策推动到位的,银行的综合化经营需求。“中国目前的体制,还不能够综合化经营,还不能够有机地推出综合化的产品,这也是我们的短板。”马蔚华称。
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并不是市场最新提出来的问题,不过理财需求日益出现复杂、多元的态势,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从管理上应当进一步改善监管,包括打破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郭田勇也提出,私人银行缺乏自己有独立产权的投资产品,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所以最后逼不得已成为一种集成商,是卖组合的。
众所周知,银行自身有理财产品,同时也代销基金、信托、保险等产品,被看做是理财投资的“百货商店”。对此,郭田勇提议,打破银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可以先从最高端的私人银行这一块开始,放松它的经营空间,给它更大的业务空间。例如对个人净资产超过1亿元的,给私人银行全权委托资产管理的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