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亮程是一个将时间作为写作对象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书写的是对时间的凝视与追寻。他在凝视时间时,凭借对时间的个人感觉,领悟到宇宙万物间生命的平等,寻找生命中永恒的体验。他不断追寻时间,踏上孤茫的时间之旅,并在对人的必死性获得深刻认识后,以一种达观的精神化解人生的虚无,在永恒时间面前保持自在自为的生命本真面目。正是对时间的书写与思考使得刘亮程的文本获得一种深刻朴素的的哲学意味和博大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刘亮程;时间;生命
当刘亮程带着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出现在90年代的文坛上时,立刻引起强烈的轰动。在浮嚣混乱的散文文坛,他以对黄沙梁—一个偏僻的边疆小镇的细腻书写,以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执着追寻,以朴素旷远宁静的诗性文字,给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让我们能在浮躁的生活中沉寂下来,找寻生活失落已久的诗意。难怪有人评价刘亮程是“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其实刘亮程只是在安静的旁观一个村庄,一村人的一生,从中寻找时间的痕迹,从细微事务中发现的永恒意义。他对时间有着独特的敏感体验,对生命在时间中的流逝及去向,有着执拗的追思,他的文本都在诉说着一种时间感。正是在凝视、追问时间中,他的文字才超越一般流俗,以一种悠然徘徊于生活外部的姿态而进入生命本真的书写。
一、凝视时间
刘亮程作品中的年代是模糊的。他不以时间作为建构一个故事、一段家族历史或一幅时代画面的工具。在他笔下,时间本身就是被书写的对现象。他凝视时间,在长久的凝视中,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老狗、一只小虫的生命过程就慢慢进入心灵。由时间的普遍性引发的万物平等的朴素的生命体验就在作品中闪耀出光芒。
时间不是一种人为的刻度,不是钟表所标记的时、分、秒。帕格森曾指出“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是一种不依赖钟表计时的心理时间,是被直觉洞察的时间。”①刘亮程的时间就是这样一种感性的、心理的时间。他是一个“晕年”的人,他对时间的认知完全是从他扎根的那片黄沙梁的土地上的生活所感知的。他从庄稼的播种收获、草木的枯荣、牲畜及人的生死和永不停歇的风中感知到时间。这种时间是重复的缓慢的甚至凝固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这个闭塞封闭的村庄,时间仿佛有亘古如一的踪迹。刘亮程却长久的凝视时间,试图读懂“大地上最艰涩难懂的这个章节”。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小时一经逝去,立刻寄寓并隐藏在某种物质对象之中。……我们是通过那个对象认识生命的那个时刻的。”②刘亮程对时间的感知来自生活,他也将对时间的凝视赋予每一个事物。“草大概用五年的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蛀虫打算用八十七年把木梁蛀空,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蝼蚁大概用一千八百多年才能毁掉墙根。”刘亮程以简单素朴的文字微观的透视单调细微的自然变化,将时间凝固在万事万物的变化形态中。对时间的凝视,对细微事物的关注,使得他真正的融入自然,倾听到自然的声音,发掘到时间的痕迹,从而发现平凡生命中的诗意。“一棵树会记住许多事”,“一场风会改变所有人的一生”。我们在时间中行走,却往往会遗忘时间的存在。刘亮程提醒了我们,在他构筑的充满灵性的万物的世界里,时间被真正收藏。
刘亮程的时间是感性的,他对永恒时间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他在凝视时间经过的每件事物时,获得的是一种万物平等的生命体验。因为时间是公平的,时间经过一切事物的自然流程。在看见一棵树成长、被砍倒、变成一根木头的,过程中,人也和宇宙万物一样,进入时间的洪流中。所以“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也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在永恒的时间流逝面前,生命是平等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畜共居的村庄“所有的动物都是人的朋友,所有的动物都通人性,所有的动物都是‘哲学家’。动物和人的交融,让人感受到人活着的意义和‘人’存在的悲剧内涵。”③刘亮程就是以这种朴素原始的生命观,将”人”放在世间万物之中,走进一只老狗、一只驴子、一只黑猫的心灵,从他们身上观照人自身,从而获得博大丰富的生命体验。
二、追问时间
杰姆逊在《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录中指出:“我们当代是一种永远的“空间性现时。”④。诚然,时间是线性绵延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只是当代人被卷入“现在”的漩涡中,无法进行时间的纵深思考。而刘亮程给了我们这种思考。他像一个时间的行吟者,在时间敞开的旷野进行一场孤茫的旅行。他执着地追问时间,追寻人的生命在时间中的来龙去脉。死亡作为人生命的必然性归宿,使得这种追寻注定是孤独的、悲剧的。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流露着一种苍茫悲凉的时间体验。然而这种追寻没有走向无限的虚无,恰恰被刘亮程顺天知命的生存观所调和,使他的作品中呈现出达观逍遥的色彩。
刘亮程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他以一种在生活外部的姿态追寻时间,想要把握生命的流程。在永恒时间面前,死亡是生命不可逃避的必然归属。刘亮程在关于时间的书写中,不断透露着对死亡的思考。他目睹许许多多的死,一窝老鼠、一只老牛、一只小虫、一个人,他以平静温和的笔调将死呈现出来,将生命的脆弱暴露在残酷的时间面前。正是在追寻人类生命最终去向的过程中,在永恒的时间壁垒前对生命的必死性揭示中,刘亮程有了一种孤独的生命体验。在时间面前,每个人的生命是单向的、孤独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寒风吹彻》)。在刘亮程的时间里,过去未来是混沌不分的。过去是被我们经历的流逝的也是在未来想要寻找,未来是现在的希望,却无力抵挡过去。正是在苍茫广大的时间面前,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每个人只能孤独的跋涉在自己的旅途上,带着属于自己的过去未来,走向共同的终点——死亡。刘亮程将他的写作直接面向时间,他把黄沙梁作为精神栖居所,从自己孤茫的时间体验中,揭示了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
刘亮程在对生命的悲剧本质有了深刻体验后,没有走向虚无。他一个人面对时间、改变时间,努力在时间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他依靠记忆构筑属于自己心目中的村庄,安放精神和心灵,以此对抗时间的流逝。更多时候,刘亮程是依靠一种顺其自然乐天安命的态度来调和生命中的悲剧体验的。这也是他的文字没有将我们引向虚无与颓废,反而是一种透彻纯净的生命体验的原因。他写冯四的一生。这是一个潦倒人的一生。但是这样的人的一生与那些建立丰功伟业的人的一生在时间面前是一样的。“天从不为哪个人单独黑一次,亮一次。”他以一种逍遥自由的精神度过自己的时光。扛一把铁锨在村外的野地上瞎转,对一朵花微笑,研究一只野兔的路,猜测三只蚂蚁的想法。他以一种通达的人生观观照各种生命:“聪明人和笨蛋都在过一辈子,没必要干涉人家。”顺应自然,在自然中获得自足的生命体验是刘亮程的生存哲学。“他的哲学有一条粗大的根系牵着。那就是‘世界从来如此‘”⑤正是这种对生命对存在的现时体验,使得刘亮程在孤茫的时间游吟中有了坚韧的脚步,并体会到逍遥的自我境界。
谢宗玉概括刘亮程的散文“天是那么的高,地是那么的阔,时间是那么的亘古,人是那么的渺小!渺小的人在天地和时间构成的孤旅中,四顾茫然,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⑥刘亮程就是行走在时间旷野中的行吟者 。他凝视时间经过黄沙梁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在凝视时间中感悟到万物平等。在凝视之外,他孤独地寻找时间的归向,从而发现生命的必死性悲剧。他却以一种顺天知命的哲学观照人生。总之,时间成为刘亮程直面的写作对象。也就是在时间的零度上展开的书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既深刻又纯净既悲伤又达观的多重色彩。在他用清水洗濯过的干净的文字中的徜徉,使我们重新发现生命质朴的面目。
注 释:
①吴晓东《记忆的神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②杨冬《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③⑤⑥来自赛妮亚《乡村哲学的神话》[M] 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④聂镇宁《创意阅读》[M]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刘亮程;时间;生命
当刘亮程带着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出现在90年代的文坛上时,立刻引起强烈的轰动。在浮嚣混乱的散文文坛,他以对黄沙梁—一个偏僻的边疆小镇的细腻书写,以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执着追寻,以朴素旷远宁静的诗性文字,给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让我们能在浮躁的生活中沉寂下来,找寻生活失落已久的诗意。难怪有人评价刘亮程是“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其实刘亮程只是在安静的旁观一个村庄,一村人的一生,从中寻找时间的痕迹,从细微事务中发现的永恒意义。他对时间有着独特的敏感体验,对生命在时间中的流逝及去向,有着执拗的追思,他的文本都在诉说着一种时间感。正是在凝视、追问时间中,他的文字才超越一般流俗,以一种悠然徘徊于生活外部的姿态而进入生命本真的书写。
一、凝视时间
刘亮程作品中的年代是模糊的。他不以时间作为建构一个故事、一段家族历史或一幅时代画面的工具。在他笔下,时间本身就是被书写的对现象。他凝视时间,在长久的凝视中,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老狗、一只小虫的生命过程就慢慢进入心灵。由时间的普遍性引发的万物平等的朴素的生命体验就在作品中闪耀出光芒。
时间不是一种人为的刻度,不是钟表所标记的时、分、秒。帕格森曾指出“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体验的时间,是一种不依赖钟表计时的心理时间,是被直觉洞察的时间。”①刘亮程的时间就是这样一种感性的、心理的时间。他是一个“晕年”的人,他对时间的认知完全是从他扎根的那片黄沙梁的土地上的生活所感知的。他从庄稼的播种收获、草木的枯荣、牲畜及人的生死和永不停歇的风中感知到时间。这种时间是重复的缓慢的甚至凝固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这个闭塞封闭的村庄,时间仿佛有亘古如一的踪迹。刘亮程却长久的凝视时间,试图读懂“大地上最艰涩难懂的这个章节”。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小时一经逝去,立刻寄寓并隐藏在某种物质对象之中。……我们是通过那个对象认识生命的那个时刻的。”②刘亮程对时间的感知来自生活,他也将对时间的凝视赋予每一个事物。“草大概用五年的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蛀虫打算用八十七年把木梁蛀空,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蝼蚁大概用一千八百多年才能毁掉墙根。”刘亮程以简单素朴的文字微观的透视单调细微的自然变化,将时间凝固在万事万物的变化形态中。对时间的凝视,对细微事物的关注,使得他真正的融入自然,倾听到自然的声音,发掘到时间的痕迹,从而发现平凡生命中的诗意。“一棵树会记住许多事”,“一场风会改变所有人的一生”。我们在时间中行走,却往往会遗忘时间的存在。刘亮程提醒了我们,在他构筑的充满灵性的万物的世界里,时间被真正收藏。
刘亮程的时间是感性的,他对永恒时间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他在凝视时间经过的每件事物时,获得的是一种万物平等的生命体验。因为时间是公平的,时间经过一切事物的自然流程。在看见一棵树成长、被砍倒、变成一根木头的,过程中,人也和宇宙万物一样,进入时间的洪流中。所以“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也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在永恒的时间流逝面前,生命是平等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畜共居的村庄“所有的动物都是人的朋友,所有的动物都通人性,所有的动物都是‘哲学家’。动物和人的交融,让人感受到人活着的意义和‘人’存在的悲剧内涵。”③刘亮程就是以这种朴素原始的生命观,将”人”放在世间万物之中,走进一只老狗、一只驴子、一只黑猫的心灵,从他们身上观照人自身,从而获得博大丰富的生命体验。
二、追问时间
杰姆逊在《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录中指出:“我们当代是一种永远的“空间性现时。”④。诚然,时间是线性绵延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只是当代人被卷入“现在”的漩涡中,无法进行时间的纵深思考。而刘亮程给了我们这种思考。他像一个时间的行吟者,在时间敞开的旷野进行一场孤茫的旅行。他执着地追问时间,追寻人的生命在时间中的来龙去脉。死亡作为人生命的必然性归宿,使得这种追寻注定是孤独的、悲剧的。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流露着一种苍茫悲凉的时间体验。然而这种追寻没有走向无限的虚无,恰恰被刘亮程顺天知命的生存观所调和,使他的作品中呈现出达观逍遥的色彩。
刘亮程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他以一种在生活外部的姿态追寻时间,想要把握生命的流程。在永恒时间面前,死亡是生命不可逃避的必然归属。刘亮程在关于时间的书写中,不断透露着对死亡的思考。他目睹许许多多的死,一窝老鼠、一只老牛、一只小虫、一个人,他以平静温和的笔调将死呈现出来,将生命的脆弱暴露在残酷的时间面前。正是在追寻人类生命最终去向的过程中,在永恒的时间壁垒前对生命的必死性揭示中,刘亮程有了一种孤独的生命体验。在时间面前,每个人的生命是单向的、孤独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寒风吹彻》)。在刘亮程的时间里,过去未来是混沌不分的。过去是被我们经历的流逝的也是在未来想要寻找,未来是现在的希望,却无力抵挡过去。正是在苍茫广大的时间面前,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每个人只能孤独的跋涉在自己的旅途上,带着属于自己的过去未来,走向共同的终点——死亡。刘亮程将他的写作直接面向时间,他把黄沙梁作为精神栖居所,从自己孤茫的时间体验中,揭示了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
刘亮程在对生命的悲剧本质有了深刻体验后,没有走向虚无。他一个人面对时间、改变时间,努力在时间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他依靠记忆构筑属于自己心目中的村庄,安放精神和心灵,以此对抗时间的流逝。更多时候,刘亮程是依靠一种顺其自然乐天安命的态度来调和生命中的悲剧体验的。这也是他的文字没有将我们引向虚无与颓废,反而是一种透彻纯净的生命体验的原因。他写冯四的一生。这是一个潦倒人的一生。但是这样的人的一生与那些建立丰功伟业的人的一生在时间面前是一样的。“天从不为哪个人单独黑一次,亮一次。”他以一种逍遥自由的精神度过自己的时光。扛一把铁锨在村外的野地上瞎转,对一朵花微笑,研究一只野兔的路,猜测三只蚂蚁的想法。他以一种通达的人生观观照各种生命:“聪明人和笨蛋都在过一辈子,没必要干涉人家。”顺应自然,在自然中获得自足的生命体验是刘亮程的生存哲学。“他的哲学有一条粗大的根系牵着。那就是‘世界从来如此‘”⑤正是这种对生命对存在的现时体验,使得刘亮程在孤茫的时间游吟中有了坚韧的脚步,并体会到逍遥的自我境界。
谢宗玉概括刘亮程的散文“天是那么的高,地是那么的阔,时间是那么的亘古,人是那么的渺小!渺小的人在天地和时间构成的孤旅中,四顾茫然,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⑥刘亮程就是行走在时间旷野中的行吟者 。他凝视时间经过黄沙梁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在凝视时间中感悟到万物平等。在凝视之外,他孤独地寻找时间的归向,从而发现生命的必死性悲剧。他却以一种顺天知命的哲学观照人生。总之,时间成为刘亮程直面的写作对象。也就是在时间的零度上展开的书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既深刻又纯净既悲伤又达观的多重色彩。在他用清水洗濯过的干净的文字中的徜徉,使我们重新发现生命质朴的面目。
注 释:
①吴晓东《记忆的神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②杨冬《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③⑤⑥来自赛妮亚《乡村哲学的神话》[M] 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④聂镇宁《创意阅读》[M]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