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地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小學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中采用了“自学—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做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较好,本文就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 自学过程中蓝笔作记
在自学环节中,笔者根据教材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不同疑问,整理合并(简为整合)出综合性问题,然后精心设计出自学提纲来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自学提纲为依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反复品读课文,明确自己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还有什么疑问(即使因知识基础不同或因智力发展不同等因素会出现多个层次的答案,但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我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蓝笔在文中圈点勾画,在旁白处记下自己的初步理解,在质疑本上将不理解的地方设计好问题准备提出。如我教《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经过师生整合设计出一个中心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书上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文侧写下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看法或理解,并将疑难处设计成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们经过自学理解,多数学生都写下了:①科利亚善于动脑,发现妈妈挖出东西后,确信自己的宝贝还在;②他分析了找不到东西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步子也大了;③随着时间变化,事物也在发生变化……可见,无论学生基础如何,领悟力如何,但那些基础的文中显而易见的观点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可理解的,只不过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自学过程中做笔记时间充裕,促进了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激发了求知欲和成功欲,而且避免了一些孩子因基础差而造成的课上只做听众,不敢发表意见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巡视、调查、了解学生思维的误区,找准了需要反馈的信息点,以此为下一环节教学精心准备,对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专门指导,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读书动笔”的好的学习习惯。
二、 小组讨论中红笔标注
自学之后,笔者安排同学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看法,统一认识,让学生们在组中充分讲述自己的理解,哪怕是观点的认同,也要求他们说出来,在自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那么一两点认识是正确的,这样使那些存有自卑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使有独特见解的通过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并产生荣誉感,而且通过别人的补充还可以扩大自己的认识,在同学们面对面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条件下,既有利于说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也利于听的同学分析认可的自愿性。此时,大家均处于充分自主、自愿状态,让他们在自己的观点上用红笔加以“增、改”,这样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将成为每一个学生此时的收获,使其观点、认识更加完善,也为全班交流时每一学生的发言提供充分的依据。
三、 全班交流后彩笔加注
全班交流是一个内容完善、创新的过程,笔者就此环节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教师进行相机点拨,在小组充分学习、讨论之后,同学们的意见、理解、分歧将比较集中,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充分的认识,这样增、删的内容将不会很多,做标记的时间也就不会很长,因此我让学生们在全班交流后用彩笔加注,使每一个学生理解得更加全面、完善,有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经过小组讨论之后,由于大家都做了简单的笔记,所以个人的认识、观点此时较清晰,全班交流时即很快达成共识,此时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丰富、鲜活大家的认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科利亚能分析出找不到东西的原因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抓住了文章深层的主旨去提问题,反映了同学们理解、讨论的深刻性,使大家的认识凝结到一个新的高点。可见,随学随笔是一种好习惯,为孩子们的敢想提供了动力,为创新提供了精力和希望。
一、 自学过程中蓝笔作记
在自学环节中,笔者根据教材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不同疑问,整理合并(简为整合)出综合性问题,然后精心设计出自学提纲来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自学提纲为依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反复品读课文,明确自己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还有什么疑问(即使因知识基础不同或因智力发展不同等因素会出现多个层次的答案,但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我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蓝笔在文中圈点勾画,在旁白处记下自己的初步理解,在质疑本上将不理解的地方设计好问题准备提出。如我教《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经过师生整合设计出一个中心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书上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文侧写下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看法或理解,并将疑难处设计成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们经过自学理解,多数学生都写下了:①科利亚善于动脑,发现妈妈挖出东西后,确信自己的宝贝还在;②他分析了找不到东西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步子也大了;③随着时间变化,事物也在发生变化……可见,无论学生基础如何,领悟力如何,但那些基础的文中显而易见的观点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可理解的,只不过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自学过程中做笔记时间充裕,促进了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激发了求知欲和成功欲,而且避免了一些孩子因基础差而造成的课上只做听众,不敢发表意见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巡视、调查、了解学生思维的误区,找准了需要反馈的信息点,以此为下一环节教学精心准备,对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专门指导,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读书动笔”的好的学习习惯。
二、 小组讨论中红笔标注
自学之后,笔者安排同学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看法,统一认识,让学生们在组中充分讲述自己的理解,哪怕是观点的认同,也要求他们说出来,在自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那么一两点认识是正确的,这样使那些存有自卑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使有独特见解的通过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并产生荣誉感,而且通过别人的补充还可以扩大自己的认识,在同学们面对面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条件下,既有利于说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也利于听的同学分析认可的自愿性。此时,大家均处于充分自主、自愿状态,让他们在自己的观点上用红笔加以“增、改”,这样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将成为每一个学生此时的收获,使其观点、认识更加完善,也为全班交流时每一学生的发言提供充分的依据。
三、 全班交流后彩笔加注
全班交流是一个内容完善、创新的过程,笔者就此环节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教师进行相机点拨,在小组充分学习、讨论之后,同学们的意见、理解、分歧将比较集中,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充分的认识,这样增、删的内容将不会很多,做标记的时间也就不会很长,因此我让学生们在全班交流后用彩笔加注,使每一个学生理解得更加全面、完善,有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经过小组讨论之后,由于大家都做了简单的笔记,所以个人的认识、观点此时较清晰,全班交流时即很快达成共识,此时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丰富、鲜活大家的认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科利亚能分析出找不到东西的原因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抓住了文章深层的主旨去提问题,反映了同学们理解、讨论的深刻性,使大家的认识凝结到一个新的高点。可见,随学随笔是一种好习惯,为孩子们的敢想提供了动力,为创新提供了精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