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其语文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而承载着新课程理念的情境教学若能在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无疑可改变其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今很多城乡结合部学校也尝试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但大多老师都只学其表,不懂其质,情境创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未能突出或强化语文学习主题,常常在看似热闹的场面背后,淡化甚至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对情境的运作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方法的束缚,教学仍在传统的路径上运行,抹杀了情境对教学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所创设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甚至有悖于生活常理,是教师随意编造的;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仅满足于展示图片、做做游戏,不能真正起到优化教、深化学的效果,使所设计的情境只能成为课堂的装饰或摆设;教学情境的制作和运作过程看,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教具、课件,直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过于繁琐复杂的教学情境挤占了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下降,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作为设计者,教师要提高素质,增强情境创设艺术,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情境,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课堂上,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 走近生活,丰富体验
余文森教授在论述教学情境要基于生活时这样写道:“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李吉林老师认为广阔的大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她不止一次地带学生到家乡的田野上,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去寻找大自然的奥秘。但每次都有一个目的、一个主题,做到围绕主题分步进行。是啊,只有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展现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才能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身处城市与乡村之间,乡村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秀丽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河、广漠无边的原野……”(李吉林语)他们很熟悉,城市里林立的高楼、穿梭的车辆、拥挤的人群、繁华热闹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们也不陌生。这些孩子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只是需要教师启发他们仔细观察,并在课堂上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
如《春风》一课讲完后,我就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三两结伴,回到家乡的田间溪头,去观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去摘一朵春花,掬一捧春水,学学用柳枝做笛吹响春的旋律,看看蝴蝶如何展翅炫耀春的舞姿……并要求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在日记本上。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留心观察春天带来的细微变化,用心感受春季的无限生机,写出了一篇篇精美的日记。
二、走近社会,开放课堂
深邃的民间文化、丰富的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宝库,教师应善加利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到民间去采风”,让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们进入乡村,去采访长辈、搜集民风民俗、回顾童年有关歌谣、讲有关传说故事等。再如教学《那树》时,我又让这些孩子来到城郊工厂,去观察附近的小溪、河流的水质、水里的生物、水岸边的情况,再观察附近山岭上草木生长情况和鸟兽生存状况,然后询问长辈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的这些环境变化,并作好记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将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相沟通,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关注社会,关注语文。
三、注重阅读,积累知识
情境教学非常重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据统计在《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一书中,29篇课文阅读教学教案,就补充阅读了近20篇,这些补选阅读篇目,都是和教科书所选教材紧密配合的。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少,更应该重视扩大他们的阅读量,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如学了林海音的《窃读记》就介绍孩子们阅读《城南旧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就补充阅读肖复兴的《母亲》梁晓声的《父亲》等。这样的补读,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很自然、和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四、真情互动,入情入境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促进孩子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情境教学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情境教学缺乏情,那境就会变为死板的、形式的,只有情深才能境活”。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情感激发、感染,让学生与作者、文本、老师产生共鸣。如教学《十五从军征》,为了让学生体会老兵从军六十五年的悲惨命运,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征”和“始”进行想象,引导学生思考:“老兵战场上的六十五年是怎样度过的?”“‘始’什么意思?从中联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六十五年”,有的说“我看到了老兵望着明月,思念父母,不禁潸然泪下的情景”,还有的说:“我看到了老人多少次倒在血泊里的场面”。这样,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孩子们对老兵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恨,读到了书背后的文字。
五、语言描述,生动感人
语文的教与学需要激情作动力,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感染力。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表达语言和极富夸张、轻巧灵活的身体姿势,其本身就对学生情绪进行着默默的感染。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贴切精彩的比喻都可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有关春天的语句,包括散文、诗歌、童谣等,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真切地体会春天的美好,产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六、问题引领,活跃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乐学、乐思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主动构建阅读思维体系。如《百合花》,我就设计了一组动态逻辑思维训练的问题情境:①从“借被”和“献被”两个情节中,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②“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与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③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用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想象延伸,学生除了体会了全文表达的情感外,还获得了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七、媒体展示,直观形象
近几年,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投入力度,如今的城乡结合部学校也配备有独立的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而多媒体展示独特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它通过形象化的图片、艺术化的音乐、生动化的影像,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善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语文情境教学课堂。比如,在《邓稼先》一课的教学中,初中生因为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很难体会到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强大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积极收集资料,将与邓稼先有关的视频和图片等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影像感受邓稼先的精神,从而更深刻地体会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活動表演,引人入胜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教师在课外组织各种活动,如演讲、讲故事、演示、朗诵等,课堂上鼓励学生参加课本剧的编排表演、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在学习理解课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本剧作业。为了完成这道作业,学生之间主动合作:作文好的人承担编写剧本的任务,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承担表演任务;学生自己动手做道具,细心的女孩子甚至还给剧本配上了音乐。这样,在完成这道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入情入境,把课文故事表演得栩栩如生。
总之,在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然而教学手段作用的充分发挥,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创新,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目的、恰择时机、精选内容、丰富手段、扩展主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发挥最大效用。让我们共同为实现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而努力吧!
如今很多城乡结合部学校也尝试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但大多老师都只学其表,不懂其质,情境创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未能突出或强化语文学习主题,常常在看似热闹的场面背后,淡化甚至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对情境的运作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方法的束缚,教学仍在传统的路径上运行,抹杀了情境对教学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所创设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甚至有悖于生活常理,是教师随意编造的;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仅满足于展示图片、做做游戏,不能真正起到优化教、深化学的效果,使所设计的情境只能成为课堂的装饰或摆设;教学情境的制作和运作过程看,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教具、课件,直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过于繁琐复杂的教学情境挤占了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下降,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作为设计者,教师要提高素质,增强情境创设艺术,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情境,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课堂上,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 走近生活,丰富体验
余文森教授在论述教学情境要基于生活时这样写道:“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李吉林老师认为广阔的大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她不止一次地带学生到家乡的田野上,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去寻找大自然的奥秘。但每次都有一个目的、一个主题,做到围绕主题分步进行。是啊,只有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展现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才能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身处城市与乡村之间,乡村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秀丽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河、广漠无边的原野……”(李吉林语)他们很熟悉,城市里林立的高楼、穿梭的车辆、拥挤的人群、繁华热闹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们也不陌生。这些孩子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只是需要教师启发他们仔细观察,并在课堂上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
如《春风》一课讲完后,我就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三两结伴,回到家乡的田间溪头,去观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去摘一朵春花,掬一捧春水,学学用柳枝做笛吹响春的旋律,看看蝴蝶如何展翅炫耀春的舞姿……并要求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在日记本上。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留心观察春天带来的细微变化,用心感受春季的无限生机,写出了一篇篇精美的日记。
二、走近社会,开放课堂
深邃的民间文化、丰富的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宝库,教师应善加利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到民间去采风”,让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们进入乡村,去采访长辈、搜集民风民俗、回顾童年有关歌谣、讲有关传说故事等。再如教学《那树》时,我又让这些孩子来到城郊工厂,去观察附近的小溪、河流的水质、水里的生物、水岸边的情况,再观察附近山岭上草木生长情况和鸟兽生存状况,然后询问长辈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的这些环境变化,并作好记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将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相沟通,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关注社会,关注语文。
三、注重阅读,积累知识
情境教学非常重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据统计在《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一书中,29篇课文阅读教学教案,就补充阅读了近20篇,这些补选阅读篇目,都是和教科书所选教材紧密配合的。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少,更应该重视扩大他们的阅读量,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如学了林海音的《窃读记》就介绍孩子们阅读《城南旧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就补充阅读肖复兴的《母亲》梁晓声的《父亲》等。这样的补读,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很自然、和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四、真情互动,入情入境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促进孩子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情境教学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情境教学缺乏情,那境就会变为死板的、形式的,只有情深才能境活”。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情感激发、感染,让学生与作者、文本、老师产生共鸣。如教学《十五从军征》,为了让学生体会老兵从军六十五年的悲惨命运,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征”和“始”进行想象,引导学生思考:“老兵战场上的六十五年是怎样度过的?”“‘始’什么意思?从中联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六十五年”,有的说“我看到了老兵望着明月,思念父母,不禁潸然泪下的情景”,还有的说:“我看到了老人多少次倒在血泊里的场面”。这样,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孩子们对老兵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恨,读到了书背后的文字。
五、语言描述,生动感人
语文的教与学需要激情作动力,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感染力。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表达语言和极富夸张、轻巧灵活的身体姿势,其本身就对学生情绪进行着默默的感染。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贴切精彩的比喻都可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有关春天的语句,包括散文、诗歌、童谣等,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真切地体会春天的美好,产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六、问题引领,活跃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乐学、乐思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主动构建阅读思维体系。如《百合花》,我就设计了一组动态逻辑思维训练的问题情境:①从“借被”和“献被”两个情节中,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②“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与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③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用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想象延伸,学生除了体会了全文表达的情感外,还获得了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七、媒体展示,直观形象
近几年,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投入力度,如今的城乡结合部学校也配备有独立的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脑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而多媒体展示独特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它通过形象化的图片、艺术化的音乐、生动化的影像,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善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语文情境教学课堂。比如,在《邓稼先》一课的教学中,初中生因为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很难体会到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强大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积极收集资料,将与邓稼先有关的视频和图片等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影像感受邓稼先的精神,从而更深刻地体会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活動表演,引人入胜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教师在课外组织各种活动,如演讲、讲故事、演示、朗诵等,课堂上鼓励学生参加课本剧的编排表演、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在学习理解课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本剧作业。为了完成这道作业,学生之间主动合作:作文好的人承担编写剧本的任务,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承担表演任务;学生自己动手做道具,细心的女孩子甚至还给剧本配上了音乐。这样,在完成这道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入情入境,把课文故事表演得栩栩如生。
总之,在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然而教学手段作用的充分发挥,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创新,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目的、恰择时机、精选内容、丰富手段、扩展主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发挥最大效用。让我们共同为实现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