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学生在参加高考前要经历多次的、不同层次的测试。考试和试卷讲评是提高学生学科能力、收获成果的重要环节,一套优质的试题能够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一堂高水平的试卷讲评课更能使学生受益倍增。因此,对于试卷讲评课,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试卷讲评课绝不是“试题纠错课”、“责骂批评课”,它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有待于教师去不断地研究、探索。下面就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大家共勉。
一、熟悉考情,轻重有度
教师阅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熟悉考情的过程,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及时记录卷面出现的典型错误,掌握哪道题最容易出错,具体在什么方面。这反映了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是知识的欠缺、审题不清还是解题技巧的问题。每位教师只能阅卷一至两题,而对于其他实体作答情况一无所知,这就需要将每个教师阅卷实体所反映出的问题汇总,同时教师对于本班级学生的试卷要再次作统一批改,统计出得失分情况以便作为试卷讲评的依据。在试卷讲评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把精力花在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和顽疾上,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二、引导反思,有效讲解
针对试卷出现的问题,教师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如审题思路、解题方法、技巧)、知识漏洞、应试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在引导学生反思的同时,教师要侧重讲解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认真审题,提取解题信息
审题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试题,获取有效信息,确定答题方向的思维过程,学生答题错误常与审题失误有关。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思维过程呢?
(1)审问题指向,确定答题方向。何为审题指向,简单讲就是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地理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原理的应用以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间演替,空间分布、变化与形成的原因,即“时、空、因、果、法”。一般说来,题干中的中心语就是问题指向,如分布规律指的是“时”或“空”;影响因素、原因指的是“因”;作用、意义、后果指的是“果”;措施、途径、办法指的是“法”。当然有些需要对题干作总体认识之后才能明白问题指向,特别是“时、空、因、法、果”相结合的多重指向题。
(2)审限定条件,圈定答题范围。相对条件往往是指题干中加以问题之上的限定语。如原因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解决原因、社会原因;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限定条件的存在缩小了答题的范围,提示了答题的角度。有些题干出现多个限定条件,一般来说选择题中限定条件越多选择范围就越小,主观题中考虑的限定条件越仔细,答题就越正确。从地理角度而言,“时”和“空”是很重要的两个限定条件,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各方面都存在时空差异,审题时要特别关心。
(3)审提示信息,组织答题内容。提示信息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题干中的提示语;二是文字材料中的注解;三是地理图表中的图名和图例。
题干中的提示语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描述、写出、叙述、简述、综述、概况;二是说明或简要说明;三是比较、对比;四是 分析、简析;五是评价,它们是一些试题的指导用语,同时也是解题的提示语,提出了答题内容的组织方式。
2.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1)排除法。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技巧是根据题意逐一排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逻辑推理法。地理事物或现象彼此之间有密切联系,找出它们的逻辑关系,并通过推理的方式,逐步找到正确答案。
(3)图图转换法。即当试题提供的图形难以直接分析解答问题时,可以将其转换成常见图形再求解。转换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原图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保证转换时原图中的信息不丢失,常用的方法有:
①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利用平面图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图像系统常用的方法,为了便于解答问题,有时需要把题目中提供的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来进行思考,使原来隐藏的信息得以显现。
②分散图转换成整体图。在比较分析分散在不同地图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或相互关系时,有时通过把它们转绘在同一幅图上,使它们之间的地理相关性明显地呈现出来。如两幅经纬网上两个地点的方位比较,可以把这两个地点转绘到同一的经纬网上判读,这样可以明显判读两地的相对方位问题。
③变式图转换成模式图。有些地理图来自于模式图,或取之局部,或作一定的变化,或结合实际另作新图,这就需要把所给图转换成原来的模式图,使答题线索清晰可循。如把局部的洋流图转换成常见的、熟悉的洋流图。
④繁杂图转换成简明图。在分析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繁杂图时,要找出关键因素。因为这种关键因素往往体现考题的命题意图和所要考查的知识内容。
⑤对象转换。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利用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把原来某一地理现象示意图转换成另一地理现象示意图,使问题变得浅显易懂,这是图图转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
3.答题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是指组织答案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能恰当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绘图以及设计表格要科学严谨。答题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方向性错误,即答非所问;第二,语言组织不严密,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用“口语”或“生活用语”替代,导致文字表达不正确,甚至表达错误,逻辑性差;第三,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审题不到位,而是表述含糊不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思路不够清晰,我们有必要适当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
三、合理评价,以激励为主
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一次考试之后,学生都渴望教师能肯定他们的进步,所以试卷讲评课不能上成一节“批评课”。评价时要讲究策略,做到鞭策和激励兼顾,并要以激励为主,合理评价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排忧解难,要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和急躁情绪。
四、归纳总结,升华认知
教师在试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提炼知识、总结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再理解和准确运用能力。实践证明,许多灵感来源于解题过程,而且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在做题和讲题过程中时刻注意这种灵感的闪现,善于捕捉和抓住这种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与学生共同分享。
一、熟悉考情,轻重有度
教师阅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熟悉考情的过程,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及时记录卷面出现的典型错误,掌握哪道题最容易出错,具体在什么方面。这反映了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是知识的欠缺、审题不清还是解题技巧的问题。每位教师只能阅卷一至两题,而对于其他实体作答情况一无所知,这就需要将每个教师阅卷实体所反映出的问题汇总,同时教师对于本班级学生的试卷要再次作统一批改,统计出得失分情况以便作为试卷讲评的依据。在试卷讲评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把精力花在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和顽疾上,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二、引导反思,有效讲解
针对试卷出现的问题,教师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如审题思路、解题方法、技巧)、知识漏洞、应试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在引导学生反思的同时,教师要侧重讲解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认真审题,提取解题信息
审题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试题,获取有效信息,确定答题方向的思维过程,学生答题错误常与审题失误有关。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思维过程呢?
(1)审问题指向,确定答题方向。何为审题指向,简单讲就是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地理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原理的应用以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间演替,空间分布、变化与形成的原因,即“时、空、因、果、法”。一般说来,题干中的中心语就是问题指向,如分布规律指的是“时”或“空”;影响因素、原因指的是“因”;作用、意义、后果指的是“果”;措施、途径、办法指的是“法”。当然有些需要对题干作总体认识之后才能明白问题指向,特别是“时、空、因、法、果”相结合的多重指向题。
(2)审限定条件,圈定答题范围。相对条件往往是指题干中加以问题之上的限定语。如原因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解决原因、社会原因;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限定条件的存在缩小了答题的范围,提示了答题的角度。有些题干出现多个限定条件,一般来说选择题中限定条件越多选择范围就越小,主观题中考虑的限定条件越仔细,答题就越正确。从地理角度而言,“时”和“空”是很重要的两个限定条件,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各方面都存在时空差异,审题时要特别关心。
(3)审提示信息,组织答题内容。提示信息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题干中的提示语;二是文字材料中的注解;三是地理图表中的图名和图例。
题干中的提示语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描述、写出、叙述、简述、综述、概况;二是说明或简要说明;三是比较、对比;四是 分析、简析;五是评价,它们是一些试题的指导用语,同时也是解题的提示语,提出了答题内容的组织方式。
2.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1)排除法。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技巧是根据题意逐一排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逻辑推理法。地理事物或现象彼此之间有密切联系,找出它们的逻辑关系,并通过推理的方式,逐步找到正确答案。
(3)图图转换法。即当试题提供的图形难以直接分析解答问题时,可以将其转换成常见图形再求解。转换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原图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保证转换时原图中的信息不丢失,常用的方法有:
①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利用平面图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图像系统常用的方法,为了便于解答问题,有时需要把题目中提供的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来进行思考,使原来隐藏的信息得以显现。
②分散图转换成整体图。在比较分析分散在不同地图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或相互关系时,有时通过把它们转绘在同一幅图上,使它们之间的地理相关性明显地呈现出来。如两幅经纬网上两个地点的方位比较,可以把这两个地点转绘到同一的经纬网上判读,这样可以明显判读两地的相对方位问题。
③变式图转换成模式图。有些地理图来自于模式图,或取之局部,或作一定的变化,或结合实际另作新图,这就需要把所给图转换成原来的模式图,使答题线索清晰可循。如把局部的洋流图转换成常见的、熟悉的洋流图。
④繁杂图转换成简明图。在分析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繁杂图时,要找出关键因素。因为这种关键因素往往体现考题的命题意图和所要考查的知识内容。
⑤对象转换。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利用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把原来某一地理现象示意图转换成另一地理现象示意图,使问题变得浅显易懂,这是图图转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
3.答题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是指组织答案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能恰当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绘图以及设计表格要科学严谨。答题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方向性错误,即答非所问;第二,语言组织不严密,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用“口语”或“生活用语”替代,导致文字表达不正确,甚至表达错误,逻辑性差;第三,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审题不到位,而是表述含糊不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思路不够清晰,我们有必要适当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
三、合理评价,以激励为主
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一次考试之后,学生都渴望教师能肯定他们的进步,所以试卷讲评课不能上成一节“批评课”。评价时要讲究策略,做到鞭策和激励兼顾,并要以激励为主,合理评价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排忧解难,要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和急躁情绪。
四、归纳总结,升华认知
教师在试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提炼知识、总结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再理解和准确运用能力。实践证明,许多灵感来源于解题过程,而且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在做题和讲题过程中时刻注意这种灵感的闪现,善于捕捉和抓住这种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与学生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