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时事知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使育人者先自育,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 历史教学;时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历史与时事,单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可以大到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仔细一想,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紧密性。时事是当今世界大事之精华。历史事件则是时间潮流冲洗后留下具有深远影响的各个时代的“时事”。时事具有当今时代气息。报刊杂志登载时事。人们茶余饭后谈论之时事。各国政府协商讨论时事。国际社会关注之时事。历史事件浓缩着人类社会苍海桑田的变迁。史学家们研究历史。各国政要治国安邦借鉴历史。对于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世界各地更是争论不休,有的甚至成为影响当今一些国家双边或多边关系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时事知识,是值得探究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喜欢将一些时事知识引入教学中。现在谈谈一些粗浅不成熟的想法,意在抛砖引玉。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时事知识,很得探究一番。其本原则是在运用过程中要力求自然从容,不生硬,不突兀,使学生易于接受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时事知识。此外,还应把握主次关系,即以历史知识为主,时事为辅,不可因追求课堂气氛和趣味性而本末倒置,甚至离题万里地大吹其牛,混淆学生的视听,影响教学质量。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还要不断收集时事资料,将二者科学地组合,加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教学结构的严整性。下面举几个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恰当运用时事,在讲述初中历史《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时,我便将目前达赖反动集团妄图借助西方反华势力划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提及一下,指出其没有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擅立班禅转世灵童是非法的和违反历史传统的。在讲述《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侵略》中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时,我便顺便抨击一下李登辉、陈水扁和吕秀莲等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罪恶言行和险恶用心,同时教育学生应坚决同台独势力作坚决斗争,继承先贤们为统一祖国大业而奋斗的遗志。这样的例子很多,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我认为在教学过程能巧妙地运用时事知识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也并非教学中的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是切实可行的,既有现实意义,也很有教育意义的。
教学中不断运用时事知识,对促进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职业是一种超前性的规范性的开放性的职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俗话说教学相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书本之外的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永远有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进来,自己的知识体系始终充满时代气息。信息时代要了解各种信息,特别是有益于教学的信息。这要求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扎实过硬的业务知识,又要经常学习新知识,关注时事,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并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如此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一个教师,如果知识陈旧僵化,在教学过程中便缺少时代气息。他(她)讲授某课某知识点时,举某个例子来补充说明解释之,明年,后年,他(她)还是原来那一套,毫无新意,陈腔老调,令人生厌。这完全是一种惰性积习的表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多少帮助,又误人子弟。学生不爱听他(她)的课,不足为奇。孔子说过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要有时代性,否则便不能很好地贯彻这一教育理论。育人者先自育,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勇于尝试和创造新的教学法,改变一成不变、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这是职业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体现一种现代教育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时事知识,对学生来说也不无裨益。在教学中不断引入时事,谈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发生的许多大事其实与自己目前所学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学生在聆听教师分析时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了课本中的知识。通过历史事件与时事的强烈对比,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深了,记忆理解的能力也加强,使学生既能学到应掌握的历史知识,又能了解当今世界大事。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切入点去观察、理解、分析,最后能得到一个结论。答案不一定相同,只要言之成理便可。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扩展。如此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其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学懂,而且学透了,进而学会举一反三。学生的知识就能丰富多样,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学习社会化,这是时代的要求。运用己有的知识,对新事物进行初步的探讨,尽可能正确地感知和理解目前发生的大事,学习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学以用,变书面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教师应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自学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时事总是新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东西是感兴趣的。利用兴趣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他们关注的时事知识,会大大刺激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欲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一些人的眼里,历史课无非讲述一下三皇五帝式的故纸堆里的陈年旧事,或者摆龙门阵,跟当今的世界大事难以扯到一块儿,但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凝固不变的,现在世界上许多大事不是今天才走有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历史并非仅仅在老祖宗耕耘过的土地上捡拾一些陈芝麻烂谷子,或是观赏几件破陶罐、青铜器和古迹,而是能知既往,识现今,测将来,其中大有学问,有其现实意义。当学生装感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解释某种现象或问题时,就会兴趣盎然,产生无穷的动力,所以,让知识实用化十分重要。将传统内容和现实材料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感,克服学生装学习生理疲劳和兴趣衰减。一些学生在这种古今对比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兴趣。
【关键词】 历史教学;时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历史与时事,单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可以大到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仔细一想,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紧密性。时事是当今世界大事之精华。历史事件则是时间潮流冲洗后留下具有深远影响的各个时代的“时事”。时事具有当今时代气息。报刊杂志登载时事。人们茶余饭后谈论之时事。各国政府协商讨论时事。国际社会关注之时事。历史事件浓缩着人类社会苍海桑田的变迁。史学家们研究历史。各国政要治国安邦借鉴历史。对于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世界各地更是争论不休,有的甚至成为影响当今一些国家双边或多边关系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时事知识,是值得探究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喜欢将一些时事知识引入教学中。现在谈谈一些粗浅不成熟的想法,意在抛砖引玉。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时事知识,很得探究一番。其本原则是在运用过程中要力求自然从容,不生硬,不突兀,使学生易于接受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时事知识。此外,还应把握主次关系,即以历史知识为主,时事为辅,不可因追求课堂气氛和趣味性而本末倒置,甚至离题万里地大吹其牛,混淆学生的视听,影响教学质量。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还要不断收集时事资料,将二者科学地组合,加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教学结构的严整性。下面举几个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恰当运用时事,在讲述初中历史《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时,我便将目前达赖反动集团妄图借助西方反华势力划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提及一下,指出其没有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擅立班禅转世灵童是非法的和违反历史传统的。在讲述《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侵略》中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时,我便顺便抨击一下李登辉、陈水扁和吕秀莲等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罪恶言行和险恶用心,同时教育学生应坚决同台独势力作坚决斗争,继承先贤们为统一祖国大业而奋斗的遗志。这样的例子很多,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我认为在教学过程能巧妙地运用时事知识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也并非教学中的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是切实可行的,既有现实意义,也很有教育意义的。
教学中不断运用时事知识,对促进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职业是一种超前性的规范性的开放性的职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俗话说教学相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书本之外的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永远有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进来,自己的知识体系始终充满时代气息。信息时代要了解各种信息,特别是有益于教学的信息。这要求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扎实过硬的业务知识,又要经常学习新知识,关注时事,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并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如此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一个教师,如果知识陈旧僵化,在教学过程中便缺少时代气息。他(她)讲授某课某知识点时,举某个例子来补充说明解释之,明年,后年,他(她)还是原来那一套,毫无新意,陈腔老调,令人生厌。这完全是一种惰性积习的表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多少帮助,又误人子弟。学生不爱听他(她)的课,不足为奇。孔子说过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要有时代性,否则便不能很好地贯彻这一教育理论。育人者先自育,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勇于尝试和创造新的教学法,改变一成不变、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这是职业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体现一种现代教育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时事知识,对学生来说也不无裨益。在教学中不断引入时事,谈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发生的许多大事其实与自己目前所学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学生在聆听教师分析时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了课本中的知识。通过历史事件与时事的强烈对比,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深了,记忆理解的能力也加强,使学生既能学到应掌握的历史知识,又能了解当今世界大事。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切入点去观察、理解、分析,最后能得到一个结论。答案不一定相同,只要言之成理便可。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扩展。如此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其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学懂,而且学透了,进而学会举一反三。学生的知识就能丰富多样,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学习社会化,这是时代的要求。运用己有的知识,对新事物进行初步的探讨,尽可能正确地感知和理解目前发生的大事,学习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学以用,变书面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教师应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自学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时事总是新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东西是感兴趣的。利用兴趣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他们关注的时事知识,会大大刺激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欲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一些人的眼里,历史课无非讲述一下三皇五帝式的故纸堆里的陈年旧事,或者摆龙门阵,跟当今的世界大事难以扯到一块儿,但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凝固不变的,现在世界上许多大事不是今天才走有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历史并非仅仅在老祖宗耕耘过的土地上捡拾一些陈芝麻烂谷子,或是观赏几件破陶罐、青铜器和古迹,而是能知既往,识现今,测将来,其中大有学问,有其现实意义。当学生装感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解释某种现象或问题时,就会兴趣盎然,产生无穷的动力,所以,让知识实用化十分重要。将传统内容和现实材料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感,克服学生装学习生理疲劳和兴趣衰减。一些学生在这种古今对比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