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巧理深,技高旨远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sagska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于1934年的《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中的精品。该文自诞生迄今,不知有多少人作过解读和评价,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由于受认识和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今天看来,有许多阐释过分强调其思想性而淡化了文学性,显得牵强。而该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则被过多地从语言学或文章学的角度进行条分缕析,虽然全面而细致,但其文学价值仍被淹没在学科性之中了。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鉴评这篇杰作,分享和领受文学巨匠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拿来主义》出手不凡。一开始并没有进入“拿来”这个论题,而是逆锋运笔,顺手一抛,先说清朝政府奉行的“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闭关主义”;再谈“送去主义”,并列举了一连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实例,“古董”也好,“古画和新画”也好,“梅兰芳博士”也好,以及“活人代替了古董……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言,笔触既风趣幽默,又鞭辟入里,冷嘲热讽,概括而形象地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国民政府崇洋媚外的本质。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这些卖国求荣行径的极大蔑视和愤慨。当然,作者并不反对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正常而有益的文化交流。鲁迅先生是非常赞同文化互传的,他曾亲手译介过许多国外的优秀作品。可见,作者所深恶痛绝的是那种一味地讨好洋人、在外国文化面前摇尾乞怜而有辱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送去主义”。因而,文章这样写不但根本没有离题,反而更加突出了文章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还拓宽了论题的“有效射程”,使论述具有更大的覆盖面。由此看来,这么短短一段文字,其传递的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可能是相同篇幅的一般政论文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产生的说理效果则更为其它议论文所远不及。因为它以感性的材料积淀理性的意念,以形象的话语放射出深刻的思想光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
   接着,作者在批评了“闭关”和“送去”两种“主义”的基础上,笔锋一转,自然而诙谐地亮出了话题的核心——“拿来”,轻轻一迈,完成了180度的大跨越。语言是那么的平实而熨帖,一个“礼尚往来”,既扣住了上面的“送去”,又衔接了刚拈出的“拿来”。有“往”必有“来”,这本是相当通常的“仪节”,似乎人人皆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偏偏“我们”当中“没有人”能根据这一“仪节”做事,光“送去”而无“拿来”。说得确切点是非但没有做,连想到的也很少,所以作者文中用了“说道”二字,将行动与思想截然分明,表意是何等的准确!
   按照常规的思路,亮出了观点之后,就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了。可是,鲁迅先生并没有落入这样的窠臼,他觉得对“送去主义”的论说言犹未尽,于是便再度回首,深入剖析。作者说“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属于杂文中比较常见的“欲擒故纵”法,将准备否定的观点或内容先虚拟地肯定下来,经过分析评论,揭示其谬误,再作否决。这里以尼采的“自诩”来比照中国的“自夸”,作者用“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这样直率肯定的语调对尼采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又以“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这种亦庄亦谐的语气进行含有善意的劝导。从行文中不难看出,尽管作者对中国人自欺欺人式的“自夸”历来是很反感的,但他看到就多数中国人而言,其中还是包含着许多朴素的民族自豪感成分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他不是用批评尼采的方式来对待这种不确切的“说法”的,而是将二者作了科学而恰当的区分,具有极强的分寸意识。并进一步深刻地指出了那种“自夸”的严重危害:“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即使是“残羹冷炙”也只得靠“讨”才会有,足见自己绝对是一贫如洗的了。多么可怕的后果啊!让人闻之心悸,不敢多忖。这里虽然用的是比喻的说法,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表面上作者谈的是尼采、煤等,与文化交流并无多大关联,而实际上仍然紧紧暗扣“送去”与“拿来”的关系,仍是在表明不能坐享其成,应该“拿来”的主张,真可谓箭无虚发,矢矢中的。
   话说到这里,作者还觉得对与“送去”相关的“抛来”、“抛给”、“送来”等极容易让人们信以为真的行为性质尚未阐述清楚,于是就专门安排了几个段落进行要言不烦的集中论析。作者认为“抛给”要比“抛来”更令人不安,它带有某种有意识有企图的文化渗透,所产生的后果和危害要比那种随意性的“抛来”严重得多,而且往往在冠冕堂皇的幌子掩盖下进行,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作者还列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等“送来”的玩意儿,这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直接或间接毒害中国人民的“嗟来之食”,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这样的东西源源不断地被“送来”,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怪不得“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至此,作者才完成了对“送去”、“送来”、“抛来”、“抛给”等与“拿来主义”格格不入的各种行为的批评,使读者认识了到其它非“拿来”的举措都是不妥当或错误的,只有“拿来主义”才是唯一正确而明智的选择,为下文论述“拿来主义”的原则与方法等蓄势和张本。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单独成段,重点强调。“所以”一词是对上文的原因探讨的结论性归纳,在结构与语势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与本质上又显示了定性定论的力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短短十二个字,是“拿来主义”的理论纲领和原则宣言,它从思想认识到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标准和要求——“脑髓”在这里的意思是“有头脑、有主见”,“运用脑髓”就是要有自己的头脑和主见,保持几分难得的清醒,定尺度,试分寸,切勿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眼光”是观察事物的目光,“放出眼光”就是要对事物进行鉴别和挑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避免良莠夹杂,鱼目混珠;“自己来拿”的重心是“拿”字,基点则落在“自己”二字,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和独立性,既不要别人“送”,更不要人家“抛”,而是由“我们自己”来“拿”,拿什么,拿多少,怎样拿,都由自己做主,自己定夺,做到不依附,不盲从,不畏惧,不偏狭。这么简洁而明快的几句话,言简而意赅,语浅而理深。
   不过,以什么样的态度和举动去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化遗产,实在是摆在人们面前相当复杂而棘手的大是大非问题。要从正面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作者是完全有能力做到而且做得很出色的。但如果照此思路行文,要花费许多的笔墨暂且不说,还显然与上面的论说风格不尽统一,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功能。作为文学大师的鲁迅先生深谙此道,他十分巧妙地连用了几个比喻,“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就一般的议论文而言,有的语言或许略嫌粗直了一点,但作为杂文,似乎也没有规范的语言标准,其语言的灵活性很大,可根据不同的对象和需要,选用各种不同体系的语言进行表达,反而更能显示出用语的针对性,收到相当精彩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对“徘徊不敢走进门”、“放一把火烧光”和“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等举动的断然否定,强调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的决断性和必要性。一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拿来主义”者的坚定立场。尤其是一个“全”字,推陈出新,平中显奇,不仅包摄度之高,覆盖面之广,概括性之强,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妥帖精当,有力度,有气势,呈凌然之态,展傲然之姿,可谓掷地有声,铮铮锵锵。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潜在能力”,“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人类与文本的对话,且是智慧地对话,即在对话中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信息。因此,用“对话”的理念来关注人类的阅读活动,是实现与文本智慧地对话,且是提高阅读学习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与文本对话的阅读主体:具有“愿为”的心向特征    阅读是阅读主体在特定的时空里与文本信息展开的双向交流活
一、生活是源:关注社会,思考生活  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脱离不了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在作文命题中紧扣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养成思考、分析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根本立场和首要原则。全国Ⅰ卷、天津卷、北京卷等在这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  全国Ⅰ卷所给的材料,触及当今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涉及对社会多个层面的考量。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
2012年12月26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2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据悉,这“十大语文差错”是经过了读者“票选”,再由火眼金睛的语文专家识别、甄选出来的,带有年度特色,在社会语文生活中意义尤其重大,影响我们社会语言环境的健康。作为中学生,对于这“十大语文差错”,更是不可不知。  1.容易被写错的汉字数字:“二〇一二年”经常被误为“二零一
真水无香,其香弥久。有人说“写作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写作即人的生命本身”,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写作是一种真切的生命存在,是一种真实而自由的精神飞翔方式,是心与心之间真诚的相互温暖。写作者要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要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鲁迅说写作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自己”。可以说,“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我手写我心”是用来衡量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标准,那种用技巧硬
2008年高考尘埃落定,至此,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高考作文经历了30年的风雨历程。每年人们对高考作文都怀有极大的关注,人们对作文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但是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高考作文怎样命题才能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导向?学生的作文怎样写才能真正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我通过对历年高考作文试题的认真研究和思考,认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和写作要突出“四关注”和“四具有”,才能真正达到高考作文的要求。下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有明确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这些要求不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还体现了文本细读的重要理念,即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价值、思想意义等方面的领悟与接纳。对于语言的品味,本来应该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尤其是文本阅读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众
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在古城扬州举办的江苏省“师陶杯”颁奖活动。其间,观摩了江苏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著名特级教师秦晓华执教的高中课文《老王》。  我与秦老师从未谋面,听说他,认识他,也只是在一些教学研讨会和网络视频上。有幸走近他,幸运过后,我的感受就是:他的语文教育大于语文教学。课堂上的秦老师,总是面带和蔼的微笑,多用赞赏的话语激励学生,或是巧妙地点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举手投足间,始终流露出博学者特有
本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所选的材料是清代郑日奎的《醉书斋记》。讲解这篇月考文言文,依然突出了我一贯坚持的文言文教学原则,那就是:固基、启思、厚学、励行。下面拟结合对这篇月考文言文的讲解,具体解说一下牵住文言文教学的“牛鼻子”应该选取怎样的操作步骤,遵循哪些原则,采取哪些方法。  为便于解说,先将《醉书斋记》全文照录如下: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
《项脊轩志》作为文言传统经典篇目,历来评价甚高,其文学价值得到了诸多肯定。不过,历来论家多从文学特征角度加以评说,对其主旨却鲜有论及。作为教材文言篇目,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均删除其论赞部分;在教学安排上,鲜有教师将论赞部分能否删除作为一个教学的问题提出并加以处理。综合起来看,《项脊轩志》所言之“志”究竟为何?教材删其论赞部分是否合适?教师能否将前述两个问题加以教学的处理?而上述
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美文,如果我们善于开发,不仅能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感受文学的魅力,还能给予学生生命的启迪,从而增强课堂的质感。  笔者在讲《山中访友》的时候,以“初识”、“相知”、“离别”为关键词,串联起整个课堂教学,其中“相知”环节是这样进行的:  师:“和文中这么多的朋友愉悦相处一番后,我想了许多。作者为什么要去山中访友,是不是和许多文人墨客一样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呢?苏东坡有句‘时见幽人独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