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产生了不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对教法的更新与学法的指导进行了一些尝试,采取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启发与预习、朗读与练习、讲授与巩固三步曲。
一、启发与预习
启发就是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使他们能有的放矢地去预习。
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一是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自以为已经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因此,预习和启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二、朗读与练习
重点段落由个别学生或集体朗读,创造机会多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轮流作答,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他们的正确答案及时予以肯定,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都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轮流回答,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应尽量肯定,不一定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就可以。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比如:在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去,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了,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不是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就是“启下”。
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肯定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有时会偷懒,没有预习或马虎应付,或者因为没有兴趣而不愿积极参与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但也正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我们得以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锻炼机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全身心投入教与学,学生获得诸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体现出了价值。
一、启发与预习
启发就是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使他们能有的放矢地去预习。
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一是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自以为已经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因此,预习和启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二、朗读与练习
重点段落由个别学生或集体朗读,创造机会多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轮流作答,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他们的正确答案及时予以肯定,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都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轮流回答,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应尽量肯定,不一定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就可以。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比如:在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去,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了,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不是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就是“启下”。
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肯定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有时会偷懒,没有预习或马虎应付,或者因为没有兴趣而不愿积极参与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但也正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我们得以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锻炼机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全身心投入教与学,学生获得诸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体现出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