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满族医药文化是满族民众创造的与医药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的总称。它是在浓郁的神秘色彩中产生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对汉族医药、蒙医药、回医药、西方医药加以吸收和借鉴发展起来的,他(她)们积累的丰富的民间医学知识,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医疗体系。满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堪称东北文化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东北 满族 医药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东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东北文化。东北文化是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东北地域文化就其起源与发展来说,少数民族的文化现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生活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以及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以满族为例,辽东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居住的满族人口众多,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习俗。满族文化非常发达,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等,从饮食到生活有自己的独特习俗。在这一文化现象中,满族医药文化现象是东北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有的医疗手段和医药文化遗存,灿若繁星,令人瞩目。
一 在浓郁的神秘色彩中产生
满族医药文化是指满族民众创造的与医药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的总称。它是在浓郁的神秘色彩中产生的。
满族早期先祖以信奉萨满教为主。原始的萨满教影响了满族人的文化结构,包括对天文、地理、历史、医药的认识。自有人类以来,疾病始终与人类相伴随,人类对疾病的防治由来已久。出于生存的本能,为了群体的发展,原始人类世代苦苦探寻着防治疾病的方法与途径。在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不发达的相当一段时期,萨满的最主要职责就是祛邪除病。原始萨满教的产生即是原始人类希冀凭借超自然力摆脱疾病,祈求安康、吉祥的尝试,人们藉此表达的最大心愿便是无病无灾。在没有医药的条件下,满族先民只能靠崇信萨满教来解脱疾病。他们认为人们的生老病死、灾难幸福都受神灵主宰,而萨满巫师则是人神之间的中介。故有“其疾病,无医药,尚巫祝”的说法。如《满文老档》载:“皇考,儿汗因身染疾恳乞皇考天之灵,佑儿速愈,何物可佑?俟儿痊愈。屠二牛,焚纸钱、尊皇考前言以祭之,再祭列祖列宗,保佑速愈。……屠四牛、治四十桌,大宴诸申、尼堪。”
萨满治病主要通过跳神驱邪这种形式,医疗活动都服从于此,这就使萨满医药与疗术必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与巫术密切相关,掺杂着许多迷信和消极的成分。尽管如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萨满在继承先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总结与提高。
随着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中期的宗教认识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社会发展的需要,满族医学也同其他文化一样,有了新的发展。从努尔哈赤时期起,满族早期医学开始与萨满教逐渐分离。
二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
满族早期医学是适应环境摸索出来的生存科学。满族入关前的医学大多起于植物、动物、和山水等环境保健及心理疗法。如植物药中人参的广泛应用,以及野菜等植物药的民间应用。满族早期没有医生,除食疗、服药外,多请萨满诊治。女真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教在巫术方式来禳灾驱病的迷信外衣下,包含着某些心理治疗的因素,同时萨满教还使用杏仁、芥子、栀子、元胡、金银花等药品治疗各种疾患。女真族传统的医药卫生知识通过萨满教传授到民间,对民族人口的繁衍和保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至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开始,出现了专职医生。最早出现的专职医生是伤科医生,《太宗实录》卷五载:天聪五年四月,总兵管额附佟养性部下,攻台中炮折足,皇太极闻之,“遣医往治”后因日久,伤重一时难愈,皇太极下旨谕诸臣曰:“若此者,尔等当亲视医疗,如不能治,何不早奏于朕,遣医治之。”文中提示皇太极非常重视外伤医疗情况。崇德初年,出现了专门的皇家医生。与此同时医疗结构逐步建立,如太医院、御药院、尚药局及各州、府设置医药机构等等。一大批满族医家陆续出现,如文通、王树森、边成章、杜自明、奇克唐阿等。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疾病称谓也更加明确了,如“足疾”、“婴风疾”、“风痰”、“肾气虚寒”、“脾胃不调”等。
满族入关后,迅速对汉族医药、蒙医药、回医药、西方医药加以吸收和借鉴。如:清代蒙医、杰出的手术家绰尔济墨尔根对于纠正四肢不能屈伸的关节脱臼、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整复如旧。他还招收了许多徒弟,在传授医术方面进行严格训练,做出很大贡献。
另外,满族对汉族医药的继承更胜于蒙古医学。表现在:清宫医案中大量记录了汉族医生诊治疾病的病例。在清代,大批整理了古代医药学著作。代表性著作有《医疗通书》、《医宗金鉴》等。
清圣祖康熙不仅注重民族医学,也注意吸收西方的医学技术。如康熙皇帝曾用西药奎宁治愈疟疾。除使用西药外,康熙皇帝还向西方传教士学习和研究西方人体解剖学,并命法国传教士巴多明用满文翻译了一部解剖学,赐名为《钦定骼体全录》。在清太医院医学馆中的高级班,也以西医课程为主。
总之,满族医药是在天然医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民族医药技术,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三 别具特色的满族医药
任何民族的医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必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满族医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与萨满混杂,历史悠久。萨满教作为原始活态文化,至今遗风犹存。其原因很多。但他们身上所凝聚的不屈不挠与疾病作斗争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满族医药发展的源动力。
心理疗法与实体疗法相结合是满族医药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满族医药文化中,心理疗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仅限于萨满医药活动的经验积累和传承,通过萨满跳神的巫术活动,完成治病的过程。特别是在身体没有发生实质性病变的条件下,这种自身心理调节就显得更为重要。医巫同源是世界许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不同情志变化,能直接引起人的机体发生变化,既能致病,也能治病。
重视药材质量,喜用鲜活药材也是满族医药的重要特点之一。居住在北方山区或农村的满族民间医生,选用药物保留了就地取材的特点,因为鲜活药材中治病的有效成分几乎没有流失,所以治病效果明显。
满族民间医生用药量也与中医用药有一定区别。北方人体型硕大,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带,所以用药的剂量相对较大。受到萨满用药传统的影响,民间常用单方重剂,不太讲究方剂的配伍,凭借家传经验,秘不示人。
四 满族风俗中的医药文化遗存
作为以渔猎生活为主的满族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出许多运动养生、饮食养生与繁衍生命的丰富的文化现象,从这些满族民间文化风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健康向上的一种民族精神。
冰嬉,又称冰戏。是在冰封雪冻的季节中利用冰雪进行的娱乐活动,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体育运动。这一活动锻炼了参与者的身体灵活性,增强了抵御严寒的能力。此外,如“踢行头(类似今天的足球比赛)”、“打滑挞”、“骑射”、“打铜锣”、“耍石锁”、“跑马城”等活动,能够使满族后代在嬉戏中锻炼身体,同时也体会到了竞争的乐趣。“走百病”、“抓嘎拉哈”、“翻绳”是满族风俗中给妇女量身制作的几项运动,这些适合女性的娱乐活动,培养了人们的观察力,活动了人的四肢关节,愉悦了人的精神。
满族先民早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决定了满族人民的饮食文化特点。首先,食品要便于携带,抵御饥饿耐寒冷。如“饽饽”是满族传统食品,便于携带,种类繁多,像豆面饽饽、苏子叶饽饽、椴树叶饽饽、牛舌饽饽、萨其玛、豆面卷等。“粘食”也是满族人喜欢吃的主食,因为粘食消化慢,可以抵御饥饿,延长吃饭间隔时间。粘食有水团子、粘豆包等。其次,便于储存。北方气候寒冷,早年不可能常年吃到新鲜蔬菜水果。因此,满族先民发明了很多腌制、发酵和干燥储存方法。如白菜腌制酸菜的方法。另外,宫廷中食粥的饮食习惯,也很有利于人们的养生。
繁衍生命是一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下去的关键,满族先民为了使本民族人丁兴旺,创造了很多独特的与生育有关的原始文化。如“遇喜”、“落草”、“刨喜坑”、“换锁”、“洗三”、“满月”、“摇车”、“睡头”、“不缠足”等等。
纵观满族医药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堪称东北文化的一朵奇葩。
注:本论文源于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满族医药文化发展概要”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滕绍箴:《满族医学述略》,《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 刘彦臣:《满族医药文化遗产的抢救与开发》,《满语研究》,2004年第2期。
[3] 崔勿骄:《满族医药文化概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王姝琛,女,1964—,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献学、医古文教学及研究,工作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东北 满族 医药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东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东北文化。东北文化是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东北地域文化就其起源与发展来说,少数民族的文化现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生活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以及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以满族为例,辽东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居住的满族人口众多,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习俗。满族文化非常发达,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等,从饮食到生活有自己的独特习俗。在这一文化现象中,满族医药文化现象是东北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有的医疗手段和医药文化遗存,灿若繁星,令人瞩目。
一 在浓郁的神秘色彩中产生
满族医药文化是指满族民众创造的与医药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的总称。它是在浓郁的神秘色彩中产生的。
满族早期先祖以信奉萨满教为主。原始的萨满教影响了满族人的文化结构,包括对天文、地理、历史、医药的认识。自有人类以来,疾病始终与人类相伴随,人类对疾病的防治由来已久。出于生存的本能,为了群体的发展,原始人类世代苦苦探寻着防治疾病的方法与途径。在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不发达的相当一段时期,萨满的最主要职责就是祛邪除病。原始萨满教的产生即是原始人类希冀凭借超自然力摆脱疾病,祈求安康、吉祥的尝试,人们藉此表达的最大心愿便是无病无灾。在没有医药的条件下,满族先民只能靠崇信萨满教来解脱疾病。他们认为人们的生老病死、灾难幸福都受神灵主宰,而萨满巫师则是人神之间的中介。故有“其疾病,无医药,尚巫祝”的说法。如《满文老档》载:“皇考,儿汗因身染疾恳乞皇考天之灵,佑儿速愈,何物可佑?俟儿痊愈。屠二牛,焚纸钱、尊皇考前言以祭之,再祭列祖列宗,保佑速愈。……屠四牛、治四十桌,大宴诸申、尼堪。”
萨满治病主要通过跳神驱邪这种形式,医疗活动都服从于此,这就使萨满医药与疗术必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与巫术密切相关,掺杂着许多迷信和消极的成分。尽管如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萨满在继承先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总结与提高。
随着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中期的宗教认识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社会发展的需要,满族医学也同其他文化一样,有了新的发展。从努尔哈赤时期起,满族早期医学开始与萨满教逐渐分离。
二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
满族早期医学是适应环境摸索出来的生存科学。满族入关前的医学大多起于植物、动物、和山水等环境保健及心理疗法。如植物药中人参的广泛应用,以及野菜等植物药的民间应用。满族早期没有医生,除食疗、服药外,多请萨满诊治。女真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教在巫术方式来禳灾驱病的迷信外衣下,包含着某些心理治疗的因素,同时萨满教还使用杏仁、芥子、栀子、元胡、金银花等药品治疗各种疾患。女真族传统的医药卫生知识通过萨满教传授到民间,对民族人口的繁衍和保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至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开始,出现了专职医生。最早出现的专职医生是伤科医生,《太宗实录》卷五载:天聪五年四月,总兵管额附佟养性部下,攻台中炮折足,皇太极闻之,“遣医往治”后因日久,伤重一时难愈,皇太极下旨谕诸臣曰:“若此者,尔等当亲视医疗,如不能治,何不早奏于朕,遣医治之。”文中提示皇太极非常重视外伤医疗情况。崇德初年,出现了专门的皇家医生。与此同时医疗结构逐步建立,如太医院、御药院、尚药局及各州、府设置医药机构等等。一大批满族医家陆续出现,如文通、王树森、边成章、杜自明、奇克唐阿等。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疾病称谓也更加明确了,如“足疾”、“婴风疾”、“风痰”、“肾气虚寒”、“脾胃不调”等。
满族入关后,迅速对汉族医药、蒙医药、回医药、西方医药加以吸收和借鉴。如:清代蒙医、杰出的手术家绰尔济墨尔根对于纠正四肢不能屈伸的关节脱臼、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整复如旧。他还招收了许多徒弟,在传授医术方面进行严格训练,做出很大贡献。
另外,满族对汉族医药的继承更胜于蒙古医学。表现在:清宫医案中大量记录了汉族医生诊治疾病的病例。在清代,大批整理了古代医药学著作。代表性著作有《医疗通书》、《医宗金鉴》等。
清圣祖康熙不仅注重民族医学,也注意吸收西方的医学技术。如康熙皇帝曾用西药奎宁治愈疟疾。除使用西药外,康熙皇帝还向西方传教士学习和研究西方人体解剖学,并命法国传教士巴多明用满文翻译了一部解剖学,赐名为《钦定骼体全录》。在清太医院医学馆中的高级班,也以西医课程为主。
总之,满族医药是在天然医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民族医药技术,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三 别具特色的满族医药
任何民族的医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必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满族医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与萨满混杂,历史悠久。萨满教作为原始活态文化,至今遗风犹存。其原因很多。但他们身上所凝聚的不屈不挠与疾病作斗争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满族医药发展的源动力。
心理疗法与实体疗法相结合是满族医药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满族医药文化中,心理疗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仅限于萨满医药活动的经验积累和传承,通过萨满跳神的巫术活动,完成治病的过程。特别是在身体没有发生实质性病变的条件下,这种自身心理调节就显得更为重要。医巫同源是世界许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不同情志变化,能直接引起人的机体发生变化,既能致病,也能治病。
重视药材质量,喜用鲜活药材也是满族医药的重要特点之一。居住在北方山区或农村的满族民间医生,选用药物保留了就地取材的特点,因为鲜活药材中治病的有效成分几乎没有流失,所以治病效果明显。
满族民间医生用药量也与中医用药有一定区别。北方人体型硕大,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带,所以用药的剂量相对较大。受到萨满用药传统的影响,民间常用单方重剂,不太讲究方剂的配伍,凭借家传经验,秘不示人。
四 满族风俗中的医药文化遗存
作为以渔猎生活为主的满族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出许多运动养生、饮食养生与繁衍生命的丰富的文化现象,从这些满族民间文化风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健康向上的一种民族精神。
冰嬉,又称冰戏。是在冰封雪冻的季节中利用冰雪进行的娱乐活动,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体育运动。这一活动锻炼了参与者的身体灵活性,增强了抵御严寒的能力。此外,如“踢行头(类似今天的足球比赛)”、“打滑挞”、“骑射”、“打铜锣”、“耍石锁”、“跑马城”等活动,能够使满族后代在嬉戏中锻炼身体,同时也体会到了竞争的乐趣。“走百病”、“抓嘎拉哈”、“翻绳”是满族风俗中给妇女量身制作的几项运动,这些适合女性的娱乐活动,培养了人们的观察力,活动了人的四肢关节,愉悦了人的精神。
满族先民早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决定了满族人民的饮食文化特点。首先,食品要便于携带,抵御饥饿耐寒冷。如“饽饽”是满族传统食品,便于携带,种类繁多,像豆面饽饽、苏子叶饽饽、椴树叶饽饽、牛舌饽饽、萨其玛、豆面卷等。“粘食”也是满族人喜欢吃的主食,因为粘食消化慢,可以抵御饥饿,延长吃饭间隔时间。粘食有水团子、粘豆包等。其次,便于储存。北方气候寒冷,早年不可能常年吃到新鲜蔬菜水果。因此,满族先民发明了很多腌制、发酵和干燥储存方法。如白菜腌制酸菜的方法。另外,宫廷中食粥的饮食习惯,也很有利于人们的养生。
繁衍生命是一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下去的关键,满族先民为了使本民族人丁兴旺,创造了很多独特的与生育有关的原始文化。如“遇喜”、“落草”、“刨喜坑”、“换锁”、“洗三”、“满月”、“摇车”、“睡头”、“不缠足”等等。
纵观满族医药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堪称东北文化的一朵奇葩。
注:本论文源于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满族医药文化发展概要”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滕绍箴:《满族医学述略》,《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 刘彦臣:《满族医药文化遗产的抢救与开发》,《满语研究》,2004年第2期。
[3] 崔勿骄:《满族医药文化概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王姝琛,女,1964—,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献学、医古文教学及研究,工作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