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地方特色为其文化特色孕育的土壤,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兼顾地方性和市场性,从地方特色做起,用市场模式经营。本文从燕赵文化特色与文化产业市场特性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燕赵情怀和消费需求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建的两个维度。
关键词:文化产业 河北 燕赵文化 消费需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和依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对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现,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一个新源泉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党的“十七”大着重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置于能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新高度。
文化产业以其文化性为自身构成要素,地方特色为其文化特色孕育的土壤,只有立足地方特色,从地域特色中加以挖掘,才能突出自身的文化性。同时,作为经济范畴的文化产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应对消费需求,才能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兼顾地方性和市场性,从地方做起,用市场经营。
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只有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上水平、有特色,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才会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树立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以下从燕赵文化特色与文化产业市场特性相结合的角度,谈谈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点思考。
一 地域维度:突出燕赵情怀
从地域维度出发,地方文化是地方文化产业的天然土壤,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保护主义博弈的今天,文化产业代表了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实践,它既要是地方的,保存并传承地方的文化特色,又要是全球的,将地方的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对河北省而言,彰显地域特色就要突出燕赵情怀。
1 文化产业需要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文化和产业从传统的角度上属两个不同领域,社会的发展将它们结合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因而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文化属性。一方面,在从地方的、民族的走向全国的、世界的市场化过程中,文化产业带有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在产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文化产品更强调自己的个性和原创性,用鲜明的文化属性去争取市场。因此,地方文化产业要想在国家乃至世界文化产业竞争中取胜,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2 燕赵文化为河北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河北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级文物和省级文物拥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文化先进县和模范地区32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个;全省拥有47个剧种,其中河北梆子、评剧是全国著名剧种。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涌现出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众多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知名品牌,形成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评剧节、永年太极拳联谊会等国际性和全国性文化节庆品牌;以西柏坡、白洋淀、狼牙山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闻名全国,形成了一批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构成的文化设施体系。燕赵文化是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河北文化大省的丰富资源。
3 文化的本土性与排他性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1) 文化的自我认同与文化强省
文化强省战略的基础和目标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对独特地域文化和地域文明更深层次的认同,并进而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形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燕赵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它的形成是中华文明与地域文明不断融合、沉淀的结果,既有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也有燕赵文化的鲜明特色。这种文化特色既有被国人认同的文化共性,也有区分其他地方的文化排他性。以文化强省为目标,大力发展河北文化产业,必须充分利用燕赵文化这种本土性和排他性,以之提升本省文化自信,实现对燕赵文化的内部认同和外部认同。
(2) 文化的吸引与扩张
如果说文化的共性让燕赵文化有了被人接受、理解的基础,那么文化的这种排他性无疑将成为一种地方自我保护的品牌,被文化产业更多地利用和彰显。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切文化、一切地域都被拉近了距离,一切文化产品也都被放到同一个舞台,市场环节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唯有文化的吸引和扩张变得漫无边界。一定程度上,有多少地域的文化特色,也就有多少个文化产业需要开发,这种文化资源有待于在产业市场中加以利用,以之吸引消费和招商远销。
二 市场维度:适应消费需求
作为一种产业,就不能不考虑其市场维度,考虑消费需求。作为文化产业,尤其要从文化需求、文化消费心理角度去把握市场的脉搏。
1 市场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与动力
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领域的行为,是一种文化产业化的商业形式。那么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经济效益,则需要文化市场作为中介,应对消费需求,将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流通转化为经济效益。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资源潜质不等于文化产业,它们之间还需要经过再创新、再创作、再组织、再生产,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的跃升。而文化产品也只有与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相连接,才能完成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不仅仅要梳理文脉,挖掘资源,更重要的是从市场整体运作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发展河北文化产业,必须以燕赵大地的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出发进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意识。因此,尤其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开发文化资源,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要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特点,面向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支撑体系。
2 消费需求中的文化消费心理——以“文化衫”为例
文化产业的文化性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它更多的是满足了人的一种文化、精神需求,适应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心理。因此,基于消费需求考虑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要研究当今时代、当前社会瞬息万变的消费心理变化,研究大众心理,使文化产品为大众所接受。
如独具特色的文化衫正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人们在穿着上的喜好也相应地反应了一种消费心理的变化。它时尚又有创意,其独特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印制在T恤上面的图案、文字、色彩、线条等符号来传递特定的文化意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穿者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和思想价值。时下,伴随着文化大国的建设,各种文化产品应运而生。文化产品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普通消费品的层次上,而应该在找准国内外顾客心理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把文化产品制作成一件件承载着中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纪念品和艺术品。
3 新时代的消费需求体现多样性
当前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消费者在市场上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亦具有极大的选择的自由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消费者,形成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产业应该较多地关注如何适合消费者的口味,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力求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诸如红色旅游就充分把握住了老一辈人的怀旧心理,把老一辈人的怀旧心理与文化产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取得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双赢。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众多,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以更好地满足这类市场需求。再有,对石雕、剪纸等民间工艺品的开发,则会很好地满足复古心理消费需求。
三 文化的消费与服务:实现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双赢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源自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展,也承担着一定程度上文化服务的职能。新时期文化的需求既是多样的、喜新厌旧的,又是匮乏的、怀旧的。在社会生活日渐丰富的时代,人们的选择也体现出多变、矛盾的一面。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尤需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兼具厚重的历史感与简约明快的现代感,推陈出新,寻求突破。
1 重塑地方特色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需要加以开发和利用。同时,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工业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尤其是文化和科技的产物,文化产品复制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消费提供了条件,也为重塑地方特色提供了条件。之所以称为“重塑”,是因为由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利益的文化产业需要经过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对文化资源的打造,以将文化最终实现产业化。
如“云南印象”的成功,在于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将云南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音乐与舞蹈与杨丽萍的“孔雀舞”进行有机结合,并将这一文化产品精心打造出来,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又彰显了地方特色,使文化资源实现了符号化与商品化。对于河北省而言,在对燕赵文化资源进行传统开发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和社会需求,提升其商业价值,形成新的特色和增长点。
2 找准市场定位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就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许多国家其产值占到GDP的约1/5。在国内,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的共识,全国各地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大市”等已经成为许多省市重要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是关键。
对于河北省而言,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建设文化产业大省,这是文化与经济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为此,从定位上讲,必须明确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其定位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省“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进一步明确本省文化产业特点、与其他省市的比较优势、目标指向等,在规划中找准市场定位,着力打造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3 跨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文化产业发展而言,跨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随着市场经济同心圆效应的扩散,跨地域文化的交流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和消费群体。地域区位效应必须加以利用。二是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同时容易导致产业特色的趋同与迷失,进而丧失生命力和竞争力,以致陷入全国各地一个样、到哪都不新奇的尴尬境地。因此,在跨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还必须有自我文化的保护意识,打造品牌效应。
河北省内环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京津冀同属燕赵文化圈,“京津冀一体化”为打造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文化消费圈提供了可能。河北省应主动创造发展机遇,一方面在文化互动交流中,不断加强与北京、天津的联系,充分利用京津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优势,强化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一方面,要强化河北文化大省的战略规划,加强文化品牌的建设和保护,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因素,做到卓尔不群,特色鲜明,既承载燕赵文化的厚重,又凸显现代文明的成果,有效提升自身文化产业的内在魅力。
注: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SK0701059。
参考文献:
[1] 刘锦春:《文化产业的开放战略、创意与市场》,《太原日报》,2009年1月8日。
[2] 杨吉华:《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
[3] 毕顺堂、闫占方、邵军永:《关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作者简介:
王满,女,1978—,河北省大厂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郭君,女,1978—,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文化产业 河北 燕赵文化 消费需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和依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对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现,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一个新源泉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党的“十七”大着重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置于能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新高度。
文化产业以其文化性为自身构成要素,地方特色为其文化特色孕育的土壤,只有立足地方特色,从地域特色中加以挖掘,才能突出自身的文化性。同时,作为经济范畴的文化产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应对消费需求,才能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兼顾地方性和市场性,从地方做起,用市场经营。
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只有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上水平、有特色,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才会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树立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以下从燕赵文化特色与文化产业市场特性相结合的角度,谈谈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点思考。
一 地域维度:突出燕赵情怀
从地域维度出发,地方文化是地方文化产业的天然土壤,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保护主义博弈的今天,文化产业代表了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实践,它既要是地方的,保存并传承地方的文化特色,又要是全球的,将地方的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对河北省而言,彰显地域特色就要突出燕赵情怀。
1 文化产业需要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文化和产业从传统的角度上属两个不同领域,社会的发展将它们结合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因而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文化属性。一方面,在从地方的、民族的走向全国的、世界的市场化过程中,文化产业带有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在产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文化产品更强调自己的个性和原创性,用鲜明的文化属性去争取市场。因此,地方文化产业要想在国家乃至世界文化产业竞争中取胜,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2 燕赵文化为河北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河北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级文物和省级文物拥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文化先进县和模范地区32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个;全省拥有47个剧种,其中河北梆子、评剧是全国著名剧种。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涌现出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众多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知名品牌,形成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评剧节、永年太极拳联谊会等国际性和全国性文化节庆品牌;以西柏坡、白洋淀、狼牙山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闻名全国,形成了一批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构成的文化设施体系。燕赵文化是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河北文化大省的丰富资源。
3 文化的本土性与排他性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1) 文化的自我认同与文化强省
文化强省战略的基础和目标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对独特地域文化和地域文明更深层次的认同,并进而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形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燕赵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它的形成是中华文明与地域文明不断融合、沉淀的结果,既有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也有燕赵文化的鲜明特色。这种文化特色既有被国人认同的文化共性,也有区分其他地方的文化排他性。以文化强省为目标,大力发展河北文化产业,必须充分利用燕赵文化这种本土性和排他性,以之提升本省文化自信,实现对燕赵文化的内部认同和外部认同。
(2) 文化的吸引与扩张
如果说文化的共性让燕赵文化有了被人接受、理解的基础,那么文化的这种排他性无疑将成为一种地方自我保护的品牌,被文化产业更多地利用和彰显。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切文化、一切地域都被拉近了距离,一切文化产品也都被放到同一个舞台,市场环节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唯有文化的吸引和扩张变得漫无边界。一定程度上,有多少地域的文化特色,也就有多少个文化产业需要开发,这种文化资源有待于在产业市场中加以利用,以之吸引消费和招商远销。
二 市场维度:适应消费需求
作为一种产业,就不能不考虑其市场维度,考虑消费需求。作为文化产业,尤其要从文化需求、文化消费心理角度去把握市场的脉搏。
1 市场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与动力
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领域的行为,是一种文化产业化的商业形式。那么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经济效益,则需要文化市场作为中介,应对消费需求,将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流通转化为经济效益。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资源潜质不等于文化产业,它们之间还需要经过再创新、再创作、再组织、再生产,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的跃升。而文化产品也只有与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相连接,才能完成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不仅仅要梳理文脉,挖掘资源,更重要的是从市场整体运作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发展河北文化产业,必须以燕赵大地的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出发进行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意识。因此,尤其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开发文化资源,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要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特点,面向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支撑体系。
2 消费需求中的文化消费心理——以“文化衫”为例
文化产业的文化性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它更多的是满足了人的一种文化、精神需求,适应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心理。因此,基于消费需求考虑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要研究当今时代、当前社会瞬息万变的消费心理变化,研究大众心理,使文化产品为大众所接受。
如独具特色的文化衫正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人们在穿着上的喜好也相应地反应了一种消费心理的变化。它时尚又有创意,其独特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印制在T恤上面的图案、文字、色彩、线条等符号来传递特定的文化意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穿者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和思想价值。时下,伴随着文化大国的建设,各种文化产品应运而生。文化产品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普通消费品的层次上,而应该在找准国内外顾客心理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把文化产品制作成一件件承载着中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纪念品和艺术品。
3 新时代的消费需求体现多样性
当前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消费者在市场上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亦具有极大的选择的自由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消费者,形成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产业应该较多地关注如何适合消费者的口味,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力求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诸如红色旅游就充分把握住了老一辈人的怀旧心理,把老一辈人的怀旧心理与文化产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取得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双赢。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众多,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以更好地满足这类市场需求。再有,对石雕、剪纸等民间工艺品的开发,则会很好地满足复古心理消费需求。
三 文化的消费与服务:实现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双赢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源自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展,也承担着一定程度上文化服务的职能。新时期文化的需求既是多样的、喜新厌旧的,又是匮乏的、怀旧的。在社会生活日渐丰富的时代,人们的选择也体现出多变、矛盾的一面。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尤需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兼具厚重的历史感与简约明快的现代感,推陈出新,寻求突破。
1 重塑地方特色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尤其需要加以开发和利用。同时,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工业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尤其是文化和科技的产物,文化产品复制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消费提供了条件,也为重塑地方特色提供了条件。之所以称为“重塑”,是因为由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利益的文化产业需要经过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对文化资源的打造,以将文化最终实现产业化。
如“云南印象”的成功,在于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将云南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音乐与舞蹈与杨丽萍的“孔雀舞”进行有机结合,并将这一文化产品精心打造出来,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又彰显了地方特色,使文化资源实现了符号化与商品化。对于河北省而言,在对燕赵文化资源进行传统开发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和社会需求,提升其商业价值,形成新的特色和增长点。
2 找准市场定位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就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许多国家其产值占到GDP的约1/5。在国内,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的共识,全国各地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大市”等已经成为许多省市重要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是关键。
对于河北省而言,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建设文化产业大省,这是文化与经济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为此,从定位上讲,必须明确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其定位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省“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进一步明确本省文化产业特点、与其他省市的比较优势、目标指向等,在规划中找准市场定位,着力打造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3 跨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文化产业发展而言,跨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随着市场经济同心圆效应的扩散,跨地域文化的交流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和消费群体。地域区位效应必须加以利用。二是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同时容易导致产业特色的趋同与迷失,进而丧失生命力和竞争力,以致陷入全国各地一个样、到哪都不新奇的尴尬境地。因此,在跨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还必须有自我文化的保护意识,打造品牌效应。
河北省内环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京津冀同属燕赵文化圈,“京津冀一体化”为打造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文化消费圈提供了可能。河北省应主动创造发展机遇,一方面在文化互动交流中,不断加强与北京、天津的联系,充分利用京津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优势,强化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一方面,要强化河北文化大省的战略规划,加强文化品牌的建设和保护,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因素,做到卓尔不群,特色鲜明,既承载燕赵文化的厚重,又凸显现代文明的成果,有效提升自身文化产业的内在魅力。
注: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SK0701059。
参考文献:
[1] 刘锦春:《文化产业的开放战略、创意与市场》,《太原日报》,2009年1月8日。
[2] 杨吉华:《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
[3] 毕顺堂、闫占方、邵军永:《关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作者简介:
王满,女,1978—,河北省大厂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郭君,女,1978—,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