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实现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y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来源
  生态社会主义坚持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为自然始终是人化的自然,人是能动的而非消极的,因而反对极端自然中心主义,同时也反对私欲过度膨胀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
  二、生态文明的现代性背景
  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因而俞可平就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走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崇尚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带来了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就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西方工具理性模式下的现代化,追求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技治主义和消费主义。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毕竟不能止步于物质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追求意义与价值,追求无限与不朽。
  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污染、生态破坏、技术机械化、经济物化甚至只限于GDP的崇拜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结果就是:扬弃和超越片面工具理性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主动选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生态文明模式。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生态文明伦理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是指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可持续”是指持久性和连续性,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
  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发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因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经济文明。提出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既是发展观,也是伦理观,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了自己的伦理要求。
  首先,“以人为本”规定了生态文明的人本精神。“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也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人类积极地与大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消极地无所作为。”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经济零增长的稳态经济发展模式,无益于解决生态危机,发展中的问题应该通过更加科学的发展来解决。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实现了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主张合理的经济发展,反对不合理的欲望膨胀,有效避免了“征服自然”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的精神异化等严重后果。
  同时,经济发展也仅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任务,而非人类发展的目的。1990年发表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人类发展的视角下,发展被定义为扩展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生活质量,人所享有的实质的自由和机会,人实际能做些什么和能成为什么;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其次,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人们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的重点和热点,涉及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经济伦理、商业伦理、企业伦理、消费伦理等。同时,生态危机背景下人类精神生态异化问题尤其突出,如何理解并消除人的现代性精神危机已刻不容缓。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遵循生态经济伦理规律,认为经济发展(经济合理性)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合理性)之间的关系是协调融合的,并致力于追求经济建设、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三者之间达到合理、动态、健康、开放的平衡状态。
  “‘生态经济伦理’主要是指人们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自觉协调和平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重价值追求的努力中所体现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的总称,或者主要是指生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的总称。”生态经济伦理综合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商业伦理、企业伦理、技术伦理、消费伦理、财富伦理、生态经济学、环境文学、环境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追求,能够把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最佳的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处理好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克服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灵环境。
  (作者:宋丽娟,工商管理学硕士,江西服装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杨涛,江西服装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和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297.
  [2]于文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光明日报,2011—01—04(11).
  [3]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383.
  [5]刘民权,兪建拖.环境与人类发展:一个文献述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5.
  [6]向玉乔.生态经济伦理初探.湖南师范大学,2002:7.
其他文献
自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颁布以来,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我国城市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设置、人员构成和职能权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机构规模的膨胀超出了派出机关本身所能涵盖的范围,超出了其作为城市治理派出组织最初的角色定位和权限范围,街道办事处在上下关系、组织结构、人员及权力运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21 世纪初,北京
期刊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现实意义  国家运作是一个不间断的政治产品的再生产与输出的过程,它需要不停歇地从社会环境中提取物质、能量与信息资源,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加工过程形成“政治产品”,再输出给社会,同时社会不断产生信息回馈,促使政策法制的进一步完善,从而达到国家与社会环境间的沟通与互换。由此可见,社会体系是国家体系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  (一)培养公民的政治合作与参与品质。  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
期刊
电子文献传递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用户的电子信息需求, 它是传统馆际互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拓展。然而, 由于电子文献本身具有易于复制和传播等特点, 电子信息资源共享还存在着许多版权障碍, 主要涉及电子文献在网络上的传递影响了原有的信息生产者、信息提供者以及信息利用者( 信息用户) 三者之间的利益均衡。这就造成图书馆在文献传递过程中畏首畏尾,信息用户获取信息难度加大,信息利用率低下。  一、 百链云
期刊
一、刑罚设置失衡  (一)重受贿轻行贿。  通过刑法第363条、第364条、第386条、第383条和第390条: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受贿罪的最高刑为死刑,而行贿罪的最高刑为无期徒刑。非国家公职人员受贿罪最高是15年有期徒刑,非国家公职人员行贿罪最高刑事10年有期徒刑。并且对行贿者规定了免除处罚的情形。众所周知,行贿与受贿是具有对合性的犯罪行为,两者互为条件,相伴而生。我国虽然将两类行为都规定为犯罪,
期刊
深化事业单位改制是继国企改革之后,我国政府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事业单位改制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而如何建立这种体系,如何顺利推进事转企改制工作,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背景与现状  改制转企是经营性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背景与现状,认识到其改制转企的必要性
期刊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004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要求此后几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自此,“节约型社会”一词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频繁出现,而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成为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呢?
期刊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青少年教育质量和青少年群体的未来状况令人担心。有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另据一些地区的典型调查,少年犯首次触犯刑律的年龄已由16.7岁提前到14.5岁,犯罪低龄化趋势加大。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的上升导致整个青少年群体素质下降,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刻不容缓。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青少年教育与服务,其中以社区教育和服务最具有
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 “暴露” 在网上,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期发生的 “郭美美炫富事件”、“温州动车事故”、“大连市民抗议PX项目事件”等事件表明,网络舆情事件呈上升趋势。在网络时代这一大背景下,网络舆情对重点事态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政府形象、政府决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已成为普通百姓和政府关注的
期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南。《决定》的主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取得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的新成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豍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指导学生更好地改进思想、适应当前形势,融入社会。对于民族院校来说,这点尤其重要,民族院校的学生要加强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必须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