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学案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提高复习的效率,在“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高考背景下,地理学案以课本知识为基础,逐步构建学生的审题、解题模型,切实解决同学的解题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提升复习课的效率。
【关键词】地理学案 基础 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38-04
复习课是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巩固,知识内化与迁移的教、学活动,同时课时紧容量大也是高考复习中常见的问题,学案导学的应用是提高复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重要途径。下面以湘教版必修Ⅱ《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复习课为例谈谈运用学案提高地理复习课效率的策略
一、考纲解读 把握全局
(一)突出学习目标 注重有的放矢
学案的设置学习目标对于我们的同学来说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他们能明确哪些是我们要突出复习和重点掌握的,学生有无明确的学习目标,注意力集中程度大不相同,学习效果大相径庭。因此,运用学案的学习目标设置可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考纲分解 细化专题考点
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应该注意将专题的考纲进行分解,每一个考点的要求都不同,在设计学案时对知识点和关键词需给予同样的关注,同时也要将知识点的重新整合。考纲本身也是一个基本题型库,只有让学生认清题型的表现形式及其组合转化规律,才能使其做到较准确地判断题型并进而为下一步的扣点答题奠定基础。
设置学习目标明确复习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考纲和理解考纲,提升师生的有意注意。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教学目标及其发展趋势,在实践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
二、情境设置 回归教材
帮助学生从材料的阐述中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使学生从更高的视角审视知识点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例一: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1:杭州为浙江省省会,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纽,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二大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市化水平也稳步提高。下三图分别是杭州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图、杭州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和杭州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变化图。
材料二:杭州早先工业基础薄弱,1978年市区工业产值仅14.2亿元,当时的工业水平远远不如全国其他大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杭州工业做了恢复性调整,到了2007年,市区工业产值达1554.28亿元,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了6.77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杭州实行了“退三进二”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发展进入转换时期。此后,第三产业无论产值、比重都逐年递升,2007年,其占比达49。91%,已超过第二产业。
14年01月08日:杭州市治堵办透露,《杭州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五年规划》交通治堵工作的计划,重点是“地铁建设、快速路建设、公交优先、停车场库建设、断头路打通、慢行系统完善、交通管理优化、缓解打的难”等项目,具体可分解成6大项任务。
中新网杭州12月18日电18日浙江即将出台相关征求意见稿,其中会提到将强化县城功能,今后5年内,城市防洪、排涝功能要有质的提升,全面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设置问题如下:
1、通过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杭州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根据材料三回答3、4小题
3、说出中国与日本城市化的差异及原因?发达国家城市化后期速度很慢甚至出闲了下降,这种现象叫 ,产生的原因?马来西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2005后超过了日本,这种现象叫做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发展中国还有一些国家的城市发展不合理叫做 ,例如印度等。
4、中国的城市化率在1965年—1975年之间出现了降低,原因是什么?中国的农村人口多、基数大,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的提升出路。
5、材料四中描述了的杭州“城市病”当中交通拥挤问题,除此之外“城市病”还有那些?解决的措施如何?城市内涝问题产生的原因?
6、我国的城市发展趋势和理念如何?
通过以上的问题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回顾和回归教材,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整理。地理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的学案问题设计比单纯的利用表格或者填空等更能激发同学的问题意识和审题的能力提高,有助于他们高考能力的要求的提升。
三、导图构建 激活思维
(一)设置中心问题,创建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与学案结合可以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延伸性以及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地理,是专题复习的目的与重点。在高考一轮复习时,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呈现每一章节的知识网络图,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典型例题
(二)整合相关知识,建构答题模板
每一类题目都有一定的答题模式,对于类似题目解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使用典例(历年的各省高考试题会具有代表性的模拟试题或者将试题进行改编),通过训练学生的析题、解题能力,关注学生的地理答题模式的构建。
例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增加→环境污染加重
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地位上升
(3)城市化也会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和观念。
(4)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问题及表现形式
②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四、典例剖析 详解作答
(一)紧扣能力要求,逐步完善解题方法
依据考试大纲地理高考考核能力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2: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8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9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苏中地区______苏北地区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题方法及思路如下:
(1)注意图例及平面图的空间变化,结合江苏南方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的乡土地理知识即可。
(2)利用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图9),图中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始终高而且与苏中、苏北地区差距拉大,可归纳出起点、速度、现有水平等差异。
(3)关注区域位置的相关性是解题的关键。苏锡常都市圈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要回答淮安增长极的作用就要熟悉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4)江苏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今后城镇化需注重质的提高,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是最基本的能力。
(5)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依次降低,只要注意图中的区域位置、关注选项中的发展方向即可正确选出答案。其中“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不应该在长三角地区,但距离长三角不远是解题的关键,处于长三角的苏南地区应该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距离长三角远的苏北地区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为主。
答案:⑴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⑵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⑶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⑷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典例最好以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目为主,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了试题的质量,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考查。具体的做法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在此我们可以从题干(图文中和设问中)仔细的分析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片和每一句设问,从中提取有用的、关键的信息点。解读关键的词语,例如:说出、判断、分析……然后逐条分析,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信息链(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正确建立知识与试题联系,准确地运用知识和信息,运用知识原理分析问题③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辨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④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和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论证问题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
(二)拓展思维培养,加强技能学习
加强地理思维能力,正确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和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明确考查意图,并对提取的信息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和延伸解读。调动和运用储备知识,将试题要求和所学知识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进行选择判断,准确地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描述和阐释相关事物。根据设问,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编制答案要求观点明确、事实清楚、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并体现创新思维。
五、练习精选 提升能力
精选的练习是地理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复习课中讲与练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如何精讲多练如何练得恰到好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学案集中了根据学情考情整合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和综合性的练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恰当地利用来巩固知识点或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
例3:
图10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3)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正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1)B (2)D (3)A
练习的设计应紧扣专题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做出正确指导和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反思:
学案的设置要符合考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范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学案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认知能力为目标;学案导学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富成, 编写地理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陕西教育[教学],2012(12)
[2]王彬, 高三地理学案编制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12)
[3]张建平等, 地理思维建模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12)
[4]周新桂等, 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地理学案 基础 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38-04
复习课是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巩固,知识内化与迁移的教、学活动,同时课时紧容量大也是高考复习中常见的问题,学案导学的应用是提高复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重要途径。下面以湘教版必修Ⅱ《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复习课为例谈谈运用学案提高地理复习课效率的策略
一、考纲解读 把握全局
(一)突出学习目标 注重有的放矢
学案的设置学习目标对于我们的同学来说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他们能明确哪些是我们要突出复习和重点掌握的,学生有无明确的学习目标,注意力集中程度大不相同,学习效果大相径庭。因此,运用学案的学习目标设置可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考纲分解 细化专题考点
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应该注意将专题的考纲进行分解,每一个考点的要求都不同,在设计学案时对知识点和关键词需给予同样的关注,同时也要将知识点的重新整合。考纲本身也是一个基本题型库,只有让学生认清题型的表现形式及其组合转化规律,才能使其做到较准确地判断题型并进而为下一步的扣点答题奠定基础。
设置学习目标明确复习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考纲和理解考纲,提升师生的有意注意。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教学目标及其发展趋势,在实践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
二、情境设置 回归教材
帮助学生从材料的阐述中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使学生从更高的视角审视知识点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例一: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1:杭州为浙江省省会,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纽,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二大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市化水平也稳步提高。下三图分别是杭州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图、杭州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和杭州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变化图。
材料二:杭州早先工业基础薄弱,1978年市区工业产值仅14.2亿元,当时的工业水平远远不如全国其他大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杭州工业做了恢复性调整,到了2007年,市区工业产值达1554.28亿元,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了6.77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杭州实行了“退三进二”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发展进入转换时期。此后,第三产业无论产值、比重都逐年递升,2007年,其占比达49。91%,已超过第二产业。
14年01月08日:杭州市治堵办透露,《杭州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五年规划》交通治堵工作的计划,重点是“地铁建设、快速路建设、公交优先、停车场库建设、断头路打通、慢行系统完善、交通管理优化、缓解打的难”等项目,具体可分解成6大项任务。
中新网杭州12月18日电18日浙江即将出台相关征求意见稿,其中会提到将强化县城功能,今后5年内,城市防洪、排涝功能要有质的提升,全面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设置问题如下:
1、通过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杭州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根据材料三回答3、4小题
3、说出中国与日本城市化的差异及原因?发达国家城市化后期速度很慢甚至出闲了下降,这种现象叫 ,产生的原因?马来西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2005后超过了日本,这种现象叫做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发展中国还有一些国家的城市发展不合理叫做 ,例如印度等。
4、中国的城市化率在1965年—1975年之间出现了降低,原因是什么?中国的农村人口多、基数大,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的提升出路。
5、材料四中描述了的杭州“城市病”当中交通拥挤问题,除此之外“城市病”还有那些?解决的措施如何?城市内涝问题产生的原因?
6、我国的城市发展趋势和理念如何?
通过以上的问题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回顾和回归教材,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整理。地理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的学案问题设计比单纯的利用表格或者填空等更能激发同学的问题意识和审题的能力提高,有助于他们高考能力的要求的提升。
三、导图构建 激活思维
(一)设置中心问题,创建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与学案结合可以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延伸性以及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地理,是专题复习的目的与重点。在高考一轮复习时,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呈现每一章节的知识网络图,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典型例题
(二)整合相关知识,建构答题模板
每一类题目都有一定的答题模式,对于类似题目解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使用典例(历年的各省高考试题会具有代表性的模拟试题或者将试题进行改编),通过训练学生的析题、解题能力,关注学生的地理答题模式的构建。
例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增加→环境污染加重
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地位上升
(3)城市化也会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和观念。
(4)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问题及表现形式
②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四、典例剖析 详解作答
(一)紧扣能力要求,逐步完善解题方法
依据考试大纲地理高考考核能力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2: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8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9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苏中地区______苏北地区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题方法及思路如下:
(1)注意图例及平面图的空间变化,结合江苏南方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的乡土地理知识即可。
(2)利用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图9),图中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始终高而且与苏中、苏北地区差距拉大,可归纳出起点、速度、现有水平等差异。
(3)关注区域位置的相关性是解题的关键。苏锡常都市圈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要回答淮安增长极的作用就要熟悉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4)江苏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今后城镇化需注重质的提高,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是最基本的能力。
(5)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依次降低,只要注意图中的区域位置、关注选项中的发展方向即可正确选出答案。其中“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不应该在长三角地区,但距离长三角不远是解题的关键,处于长三角的苏南地区应该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距离长三角远的苏北地区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为主。
答案:⑴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⑵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⑶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⑷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典例最好以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目为主,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了试题的质量,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考查。具体的做法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在此我们可以从题干(图文中和设问中)仔细的分析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片和每一句设问,从中提取有用的、关键的信息点。解读关键的词语,例如:说出、判断、分析……然后逐条分析,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信息链(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正确建立知识与试题联系,准确地运用知识和信息,运用知识原理分析问题③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辨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④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和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论证问题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
(二)拓展思维培养,加强技能学习
加强地理思维能力,正确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和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明确考查意图,并对提取的信息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和延伸解读。调动和运用储备知识,将试题要求和所学知识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进行选择判断,准确地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描述和阐释相关事物。根据设问,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编制答案要求观点明确、事实清楚、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并体现创新思维。
五、练习精选 提升能力
精选的练习是地理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复习课中讲与练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如何精讲多练如何练得恰到好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学案集中了根据学情考情整合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和综合性的练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恰当地利用来巩固知识点或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
例3:
图10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3)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正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1)B (2)D (3)A
练习的设计应紧扣专题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做出正确指导和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反思:
学案的设置要符合考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范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学案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认知能力为目标;学案导学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富成, 编写地理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陕西教育[教学],2012(12)
[2]王彬, 高三地理学案编制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12)
[3]张建平等, 地理思维建模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12)
[4]周新桂等, 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