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微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微课的教学理念引入工程训练,从资源库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两方面入手,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为师生之间搭建方便、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
  关键词 工程训练;微课程;资源建设;创客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077-02
  1 前言
  工程训练作为工科学生接受专业培养前的先导实践性课程,是学生树立工程观念、锻炼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环节。由于授课对象众多,且课时安排与教师人数均非常有限,加上课后疏于复习,学生往往在日后用到相关知识点时,才想起课程内某一章节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人数、场地的限制,重新补修、旁听又很不方便。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如何使教育工作符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是摆在该课程体系下所有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反映课程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微视频集合按关联顺序组织成工程训练微课程资源库,满足了学生对课程体系内各模块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不受课时制约,便于查漏补缺[1]。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疑问,播放“小而精”的视频片段,既避免了枯燥地重复讲解,又减轻了劳动强度,因而对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工程训练课程非常适用。
  工程训练微课程改革是南通大学工程中心重点教学研究课题,本文介绍的内容即以此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资源库,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资源库应用过程中对微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进,又反过来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微课程资源建设
  组织架构 微课程资源除了占主体地位的微视频集以外,还应该包括教学设计、课程讲义、演示文稿、动画模型等其他教学资源,以及课后练习、考试系统、调查问卷、师生评价等考核与评价系统[2]。可以说,微课程资源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教学资源的新产物。灵活性是微课程的重要特征,要使资源库永葆生机,就要用动态的、发展的架构进行组织,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工程训练微课程资源构成如图1所示,以网络及多媒体教学平台为依托,形成具有反馈功能的闭环结构。微课程教学资源被学习与内化后,进入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再由考试系统检验,获得考核结果与评价信息,经统计分析后又成为教学资源更新的重要参考依据。
  内容安排 微课程的内容安排是在总体组织架构下,依据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及教学实际的客观需求,充实各章节中每一节微课的内涵。要使微课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初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并在制作时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工程训练的授课对象一般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但专业知识较少、信心不足、毅力不够。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应该由浅入深、不断递进。本课程除了开发的车、铣、刨、磨、铸、焊、钳等传统机加工内容及数控、特种加工、快速成型等现代制造技术的微视频集以外,还增设了课程导论章节,在介绍大工程概念及相关加工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举例说明制造业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
  微视频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微课程内容的优劣,视频本身不能仅为零散的片段,要考虑知识点的关联性,并在视频播放时设置观看优先级。例如,学生只有在完成普通机床的实习后,才可以打开数控教学视频。训练内容以项目的方式展开,分基础训练和专业拓展两个部分,主要是满足机类和非机类学生不同的专业要求。与每段视频对应的微练习是复习和巩固的重要手段,配合答疑系统和现场辅导,便于学生发现问题,也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技术手段 微课视频资源采用录屏和拍摄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既提高了开发效率,又体现了工程训练的实践性。录屏对象包括演示文稿、软件仿真、虚拟模型等,拍摄则主要针对设备操作的要领以及加工过程的特写。视频中根据需要,辅以音频讲解和字幕标注,以便于学生把握重点。由于微课时长一般限制在10分钟以内,为突出课程重点,应快速进入主题。对于PPT录屏方式制作的微视频,文档应控制在30页以内。录完的视频一般还需后期美化和消噪处理,最终与其他资源一并上传至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3 微课程资源的教学应用
  将微课教学方式引入工程训练体系,既是对微课程价值的检验,又是对传统实践教学内涵的创新,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微课程资源库的工程训练教学应用示意图如图2所示,涵盖了前期预习、新课导入、探究式课题、测评与巩固等环节。
  前期预习 有效的前期预习是激发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的重要一环。由于单节微课容量小,视频跳转方便,即使初次观看没有理解,还可以重复播放。学生通过预习,获得对课程要点的初步认知,经过思考后,完成在线小测验,发现自身的问题,最终带着问题进课堂,便于教师授课时有的放矢。将最棘手的问题摆放到课堂上解决,用有限的学时研究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避免了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勤记笔记、少有思考的弊端,对于工程训练这样的实践性课程更有现实意义。
  新课导入 该环节应当生动且简短,在导入教学内容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工程训练数控模块中的“对刀”一课为例,首先通过软件仿真让未对刀的机床运行示例程序,再从失败的加工案例中分析原因,引出与对刀相关的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对刀”“为什么对刀”“如何去对刀”,进而从概念、目的和方法这三方面展开研究。可见,案例引导往往针对性强、情境生动,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解决了传统口述式导入不够形象的弊端。
  探究式课堂 微课的应用依托于信息技术,但核心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只有将“先讲解、后验证”的传统课堂替换成“先自学、后引导”的探究式课堂,才能体现微课教学的突出效果。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背景及预习效果的不同,选定相应的研究任务,同时按照复杂程度组织学生自己解决或小组合作,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最终完成任务,并在虚拟仿真和真实加工的练习过程中,实现预习成果的进一步内化。
  测评与巩固 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其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多种测评方式来检验。与传统的考试相比,此类课程的测评应注重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互评与自评等多种方式的融合。测评主要依托微练习,学生在此期间借助视频资源重新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巩固的过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上传优秀作业并给予点评,鼓励优秀学生尝试拓展任务,最终根据测评结果与调查问卷,完善课程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需求。
  4 效果与意义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融入教学项目,以创客空间的形式拓展课程内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工程训练微课程资源库的建立,不但有利于学生自学、师生交流,也有利于教师间的技术交流,对一线教学人员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大工程体系下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涉及的微课资源已经过学校推荐参与第二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复赛阶段的评比,活动仍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2]应筱艳,吴星阳.基于录屏技术的视频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44-46.
其他文献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物流系统对环境的扰动主要体现在包装、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物流信息等方面。扰动的关键原因在于现实中粗放的物流模式、不合理的
摘 要 数字图书馆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源,它运用高端的数据挖掘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小学语文;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3-0067-02  1 前言  如今,我国小学教育趋势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培养综合性人才成为教育
本文对植物生理学研究型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概念、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植物生理学研究型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的选定、老师的指导作用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进行了探讨,并对教学时间安排提出了参考性的意见。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提高高职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有效途径:培养高职学生学习策略意识,加强高职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平衡发展学生的情感策略
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探索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重点分析了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技术、消费、教育等政策环境的构建。
目的:研究建立对食品卫生质量监测结果依法开展综合评价的规范方法.方法:运用多目标系统质量综合评价方法-Topsis法的基本原理,以国家标准为依据,确定国家限值标准及标准理想
摘 要 在信息化的大潮下,“翻转课堂”应运而生,既顺应了我国高中教育信息化的大潮流,又为高中教育的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翻转课堂;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98-02  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和数字化的进步促使互联网科技不断地更新换代,“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技术的产物,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