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脑胀,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是腹中空空,缺乏对知识的积累。其实,我们学习的课文汇集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因此,对课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失为写作的最好方法。
一.让课文中的诗词名句走进作文
演绎诗词名句就是将平时积累的诗词名句演绎成一个文段或文章,可根据诗词名句进行大胆想象,从而虚构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诗词名句为线索,串起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亦可将诗词名句堆叠在一起作为论证的材料。如一考生在《心灵的选择》一文中将四名句作为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框架,显得匀称而和谐。示例: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将这些熟悉的人物和至理名言嵌入文章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厚重感。
二.让历史文化名人走进作文
在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名家名人可谓浩如烟海,如果能够在文章中围绕这些名人的事迹,如生平事迹、思想观念、艺术风格、诗词歌赋等,将这些熟悉的材料演绎成一定的话题,则文化味道呼之欲出。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地阅读他们所写的文章,了解他们相关的事迹、言论、所持的道理。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对名人全方位的理解,作文时筛选出与话题相关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写入自己的作文中。纵观历年
高考优秀作文,发现有为数不少的作文,甚至被称为“才子”作文,其取材均出自高中语文课本和读本。
三.同一课文材料在不同话题中的运用
不同的话题、不同的作文站在不同的角度立意,则可以运用同一课文中的材料。如我在教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要求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怎样在同一课文中提炼出不同的话题。有的学生站在赵太后的角度提出:①父母爱子女应该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的真正爱护;②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有的站在触龙的角度提出:①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为民排忧解难;②说话应讲究方式方法,使对方易于接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激发,课文的内容也就会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中。
四.根据课文内容去模仿、创新作文
今天时代是一个社会全面创新的时代,做人要有创新意识,作文同样也应该有创新意识,既然我们阅读了几百篇中外古今的文章,在这座文化宝库中吸取了不少精华,有道是:“好作文是仿出来的”,这不无道理。只要你留心生活,善于积累总结,你的作文将会笔下生花。例如2000年江苏一考生模仿高中课文第三册古诗《孔雀东南飞》一文写出了优秀之作。示例摘引:“五岁上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这篇文章在语言形式上,作者仿照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形式,惟妙惟肖,加之通篇运用五言句式,读起来有较强的节奏感,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因此,学好课文,恰当地用于作文中不失为一种最佳方法。
五.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训练时,我把《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内心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从梦想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生活到借项链,从丢项链后的惊恐到赔项链的债台高筑,从还债务的十年艰辛到识项链的发人深思,在这几个情节中都充分地描写了玛蒂尔德的心里变化。莫泊桑以入木三分的笔触揭示出人物的心理,通过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毒害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空虚、庸俗的灵魂。也看到了她性格中致命的弱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玛蒂尔德的心里变化,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洞察人物的心理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课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让学生心悦诚服。
李成建,教师,现居四川苍溪。
一.让课文中的诗词名句走进作文
演绎诗词名句就是将平时积累的诗词名句演绎成一个文段或文章,可根据诗词名句进行大胆想象,从而虚构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诗词名句为线索,串起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亦可将诗词名句堆叠在一起作为论证的材料。如一考生在《心灵的选择》一文中将四名句作为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框架,显得匀称而和谐。示例: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将这些熟悉的人物和至理名言嵌入文章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厚重感。
二.让历史文化名人走进作文
在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名家名人可谓浩如烟海,如果能够在文章中围绕这些名人的事迹,如生平事迹、思想观念、艺术风格、诗词歌赋等,将这些熟悉的材料演绎成一定的话题,则文化味道呼之欲出。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地阅读他们所写的文章,了解他们相关的事迹、言论、所持的道理。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对名人全方位的理解,作文时筛选出与话题相关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写入自己的作文中。纵观历年
高考优秀作文,发现有为数不少的作文,甚至被称为“才子”作文,其取材均出自高中语文课本和读本。
三.同一课文材料在不同话题中的运用
不同的话题、不同的作文站在不同的角度立意,则可以运用同一课文中的材料。如我在教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要求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怎样在同一课文中提炼出不同的话题。有的学生站在赵太后的角度提出:①父母爱子女应该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的真正爱护;②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有的站在触龙的角度提出:①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为民排忧解难;②说话应讲究方式方法,使对方易于接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激发,课文的内容也就会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中。
四.根据课文内容去模仿、创新作文
今天时代是一个社会全面创新的时代,做人要有创新意识,作文同样也应该有创新意识,既然我们阅读了几百篇中外古今的文章,在这座文化宝库中吸取了不少精华,有道是:“好作文是仿出来的”,这不无道理。只要你留心生活,善于积累总结,你的作文将会笔下生花。例如2000年江苏一考生模仿高中课文第三册古诗《孔雀东南飞》一文写出了优秀之作。示例摘引:“五岁上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这篇文章在语言形式上,作者仿照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形式,惟妙惟肖,加之通篇运用五言句式,读起来有较强的节奏感,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因此,学好课文,恰当地用于作文中不失为一种最佳方法。
五.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训练时,我把《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内心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从梦想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生活到借项链,从丢项链后的惊恐到赔项链的债台高筑,从还债务的十年艰辛到识项链的发人深思,在这几个情节中都充分地描写了玛蒂尔德的心里变化。莫泊桑以入木三分的笔触揭示出人物的心理,通过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毒害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空虚、庸俗的灵魂。也看到了她性格中致命的弱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玛蒂尔德的心里变化,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洞察人物的心理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课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让学生心悦诚服。
李成建,教师,现居四川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