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一,全校校会时间,适逢重庆南开中学校友朱光亚先生逝世一周年。我到高二7班随堂观摩了“如星辰永耀后世——纪念朱光亚校友主题班会”。
铃声刚响,学生已经分两组对坐,中间的书桌后两位主持人准备就绪,电视也切到了准备好的PPT的画面。两位主持人诵读了开场白,全体默哀、对挽联,表达对朱光亚先生辞世的哀悼;接着是先生的生平介绍,以及两幕情景剧表演(一、我要回去;二、我爱你,我更爱我的祖国)和诗歌朗诵;最后是核物理知识问答及讲解环节。不觉间,下课铃声已响,作为观众,我感触颇深。整个班会组织有序,流程清晰,学生广泛参与。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班会向学生传达的三个关键词:情感、知识、能力。
都说90后的孩子是橡皮人,意指他们情感缺乏,拘泥“小我”的时候多,胸怀天下的时候少。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把等待点燃的火炬,如果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同身受,情感的流淌就有可能水到渠成。班会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大量的相关主题信息创设情境。如此次班会通过诗歌、讨论、话剧等手段的运用将信息的呈现变得自然、亲切、富有美感;使得学生对主题的接纳也渐进、有铺陈。因此,就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而言,班会的作用无法替代。同时,班会也是坦陈学生情感的舞台。下面的观众、老师会发现就同一事件,不同学生的情感底色截然不同。如在为朱光亚先生的默哀环节,大部分学生肃立致哀,但即便是在静默的氛围中还是有几个学生会偷笑。这里并没有苛责的意思,毕竟学生从沸腾的课间走进缅怀的情境也才不过十分钟的过渡时间,但是对于这些孩子,场感的缺乏和不能敞开心扉去体会却是我们可以和学生后续沟通的地方。
另外,班会可以通过主观的选题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之外的话题引入学生的视野,比如纪念朱光亚校友的班会可以谈人生的选择,价值观;新近发生的“归真堂”事件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人类在大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责任。虽然每一个班会的情感基调都各不相同,但异中求同的是让学生体会“真善美”,丰沛情感,敞开胸怀。
说到“知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也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得到意外的补充。7班的主题班会本来是以情感为主线,但亮点之一在于设计了核能知识问答和原子弹、氢弹爆炸原理的讲解部分。对于台下的一群理科生,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和深奥的核物理原理彼此印证,参与同学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班会上的知识也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特别是看到这些新知由同班同学风度自然的流畅讲述,见贤思齐的心思也许会触动好些学生的心灵。当然,班会的开展甚至可以完全采用知识竞答的形式,就某一领域的内容“集中轰炸”,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名曲赏鉴,班会都可以另辟蹊径,以重在参与的轻松氛围帮助学生啃开人类知识的坚果。
而班会中,学生能力的高下呈现则贯穿在整个班会进程中。7班的这次班会,令人难忘的是学生语言的丰沛和准确。看到很多学生能够在公众的场合泰然的传情达意,我不禁心生敬佩,不仅遥问自己当年是否也有这些少年的风采。人们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给自己的思想穿一件得体的衣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通过班会锤炼语言,是班会赋予学生的意外之喜。同时,语言承载的是思想的内涵。一个缺乏思考深度,缺少信息储备的学生很难在众人瞩目的场景下侃侃而谈。学生会看到班会上展现的“台下读书功”,见识到别人的思考力、洞察力,反照自己,也许会有所触动。同时,班会上展现的“思考和语言”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那个讲解核弹爆破原理的同学今后也许会自如的应对公司的新产品发布会;那两个需要随时调动现场氛围的主持人也许可以在今后主持会议的时候把握会场氛围;那些能够有效参与讨论,即刻表达已见的同学也许能够在日后的职场从容应对上司的头脑风暴。因此,班会这种教育形式让我坚信:教育是正在发生的未来,而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预演。
在当下大家都在畅谈教育改革的时候,我更愿意回归教育的常规、常态,因为它们就在身边,最易改变。也许当我们和学生一起用心关注每一个平凡的细节的时候,这些平实的土壤里会滋养出更多的美丽的花。
背景介绍
朱光亚:重庆南开中学1941级校友。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于2011年在北京逝世。荣膺2011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
铃声刚响,学生已经分两组对坐,中间的书桌后两位主持人准备就绪,电视也切到了准备好的PPT的画面。两位主持人诵读了开场白,全体默哀、对挽联,表达对朱光亚先生辞世的哀悼;接着是先生的生平介绍,以及两幕情景剧表演(一、我要回去;二、我爱你,我更爱我的祖国)和诗歌朗诵;最后是核物理知识问答及讲解环节。不觉间,下课铃声已响,作为观众,我感触颇深。整个班会组织有序,流程清晰,学生广泛参与。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班会向学生传达的三个关键词:情感、知识、能力。
都说90后的孩子是橡皮人,意指他们情感缺乏,拘泥“小我”的时候多,胸怀天下的时候少。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把等待点燃的火炬,如果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同身受,情感的流淌就有可能水到渠成。班会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大量的相关主题信息创设情境。如此次班会通过诗歌、讨论、话剧等手段的运用将信息的呈现变得自然、亲切、富有美感;使得学生对主题的接纳也渐进、有铺陈。因此,就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而言,班会的作用无法替代。同时,班会也是坦陈学生情感的舞台。下面的观众、老师会发现就同一事件,不同学生的情感底色截然不同。如在为朱光亚先生的默哀环节,大部分学生肃立致哀,但即便是在静默的氛围中还是有几个学生会偷笑。这里并没有苛责的意思,毕竟学生从沸腾的课间走进缅怀的情境也才不过十分钟的过渡时间,但是对于这些孩子,场感的缺乏和不能敞开心扉去体会却是我们可以和学生后续沟通的地方。
另外,班会可以通过主观的选题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之外的话题引入学生的视野,比如纪念朱光亚校友的班会可以谈人生的选择,价值观;新近发生的“归真堂”事件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人类在大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责任。虽然每一个班会的情感基调都各不相同,但异中求同的是让学生体会“真善美”,丰沛情感,敞开胸怀。
说到“知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也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得到意外的补充。7班的主题班会本来是以情感为主线,但亮点之一在于设计了核能知识问答和原子弹、氢弹爆炸原理的讲解部分。对于台下的一群理科生,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和深奥的核物理原理彼此印证,参与同学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班会上的知识也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特别是看到这些新知由同班同学风度自然的流畅讲述,见贤思齐的心思也许会触动好些学生的心灵。当然,班会的开展甚至可以完全采用知识竞答的形式,就某一领域的内容“集中轰炸”,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名曲赏鉴,班会都可以另辟蹊径,以重在参与的轻松氛围帮助学生啃开人类知识的坚果。
而班会中,学生能力的高下呈现则贯穿在整个班会进程中。7班的这次班会,令人难忘的是学生语言的丰沛和准确。看到很多学生能够在公众的场合泰然的传情达意,我不禁心生敬佩,不仅遥问自己当年是否也有这些少年的风采。人们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给自己的思想穿一件得体的衣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通过班会锤炼语言,是班会赋予学生的意外之喜。同时,语言承载的是思想的内涵。一个缺乏思考深度,缺少信息储备的学生很难在众人瞩目的场景下侃侃而谈。学生会看到班会上展现的“台下读书功”,见识到别人的思考力、洞察力,反照自己,也许会有所触动。同时,班会上展现的“思考和语言”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那个讲解核弹爆破原理的同学今后也许会自如的应对公司的新产品发布会;那两个需要随时调动现场氛围的主持人也许可以在今后主持会议的时候把握会场氛围;那些能够有效参与讨论,即刻表达已见的同学也许能够在日后的职场从容应对上司的头脑风暴。因此,班会这种教育形式让我坚信:教育是正在发生的未来,而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预演。
在当下大家都在畅谈教育改革的时候,我更愿意回归教育的常规、常态,因为它们就在身边,最易改变。也许当我们和学生一起用心关注每一个平凡的细节的时候,这些平实的土壤里会滋养出更多的美丽的花。
背景介绍
朱光亚:重庆南开中学1941级校友。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于2011年在北京逝世。荣膺2011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