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在蒙特利尔

来源 :星期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夏之交,我有幸来到艳羡已久的加拿大名城蒙特利尔,刚走近城边,顿时就有一种不知今朝何夕、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是欧洲?是北美?还是南亚?眼前这个碧水环绕,建筑气派非凡,楼厦错落多姿的美丽城市,让我如临仙境,如入诗画。
  她不像好脾气的浪漫巴黎、也不似自由多于规矩的雾伦敦,更不像忙忙碌碌的纽约,但却又似乎隐约着那西方三大世界都市的影子。正扑朔迷离时,好客的导游热情地告诉我:这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岛城丽人,在此交汇的蓝色的圣劳伦斯河和渥太华河是她温柔的裙带,城中欧洲风味的楼厦绿树街道教堂公园鲜花,是她用勤劳而又智慧的秀手绘出的立体画幅,被人称为北美的巴黎。因为在她的350多万儿女中有三分之二的是法兰西后裔,满口流利婉转的法语,因此她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法语城市。也因为这种血脉关系,她不论是在城市设计,还是在风俗人情方面都颇具有法国人的浪漫因素。
  同伴告诉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是第二大城市,但就面积讲,第一大城市多伦多足足比她大两倍,但是她的独特魅力却超过了多伦多:那繁华的圣凯瑟林商业大街,那北美最大的与巴黎圣母院相似的圣约瑟夫大教堂圣母宫,那常年绿草盈盈的皇家山,那秀丽可人的公园、奥林匹克公园,那人才辈出的蒙特利尔大学,那琳琅满目的生物馆等,常常让人流连忘返。而新城区那绿阴镶边的宽阔大道,那鳞次栉比的耸塔高楼,又处处体现了国际化大城市的时代风采。
  蒙特利尔人同时说法文与英文、同时存在法兰西与盎格鲁撒克逊,虽然身处北美,却处处拉丁情调。这是导游称之为"双语城"的蒙特利尔,它从来不是核心、从来不是主流,却一如法国最会创造话题的出版公司AUTREMENT新书:《蒙特利尔——心脏的边缘》。在强势文化的熏陶下,蒙特利尔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生活质量与人文素养。
   21世纪,当人们都在大谈地球人要融合、共生和谐发展,都在向往如何同时让两种甚至多元文化、语言相安并存,并且能求同存异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面貌之时,人们惊喜地发现,美丽的蒙特利尔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宽容的实验场。它的兼容并蓄的大度,让自己成为北美最有创意、最具特色的城市。在建筑上,那极具中国特色的梦湖园就是一例。在文化上,她拥有北美最好的马戏团——太阳马戏团;她的交响乐团和加拿大芭蕾舞团,是国际一流的艺术团。更让人赏识的是,她几乎每年都敞开温暖的怀抱,热情地欢迎世界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互动,举办盛大的艺术活动。如:蒙特利尔国际爵士音乐节、嬉笑节、烟火节、电影节等,另外还有一些体育赛事。国际人士称赞她是“艺术之都”是当之无愧的。
  正因为如此,很多欣赏领略过她的现代国际大城市魅力的游人说,来到加拿大,可以不去多伦多,也可以不去温哥华,但是你绝对不能错过蒙特利尔。这也是我此次出游首选蒙特利尔的缘由。
  走进蒙特利尔,面对新奇秀丽的异域景观,我还是先让自己坐下来。坐定了,开始感觉脚下石砖道背景老城墙配科比意家具,点燃魁北克设计学派的长排街灯。这时,耳旁吹起微风,蒙特利尔优雅、轻快的出场,带着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节奏与华丽。
  好几次,我在地理版图上完全迷失了,问身边的蒙特利尔人:“这里,怎么会是加拿大呢?!”
  回答总是带着爽朗、兴味的笑容:“其实,我们更觉得自己是魁北克人。”
  很多人对魁北克省独立运动依稀有印象,但那是40年前的旧事了。现在满城的小饭馆、酒吧、咖啡店、时尚Boutique Hotel、怀旧1950、1960年代二手家具、装饰、频频得国际大奖的工业设计、拉斯韦加斯赌城最卖座的魁北克舞团乐手……这才是我看见的新蒙特利尔。
  喜欢过好日子,喜欢吃好食物,喜欢说笑话,随和、自在的蒙特利尔人天性中合,完全没有巴黎塞纳-马恩省河畔的不耐与骄矜。旅行的人们在巴黎承受过的渺小与低微,在蒙特利尔初春飘着浮冰的圣罗伦河,完全被洗净治疗了。从纽约、米兰、伦敦嗅到新鲜信息,敏感好奇的旅行者,抢先进城,享受着“双城”的历史丰厚与时髦酷炫。
  我站在蒙特利尔街头,眼见从街头艺人起家的“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喜气洋洋在家乡搭起黄蓝相间条纹的大帐篷。音乐声起,吊起钢丝飞翔的天使、小丑、术士悬空起舞,场面浩荡。大部分人都不记得,1980年代初,一个在街上表演吞火踩高跷的小伙子,梦想成立马戏团。连续被50家银行嗤之以鼻。直到魁北克政府出钱支持,才有了“太阳马戏团”。他顶着国际表演舞台最闪亮的光环,征服了全世界。“太阳马戏团”最能表达蒙特利尔的创意:它一方面传承了法国工艺技法的琢磨,另一方面又学习了英美传播营销的操作,再加上好莱坞灯光、舞台、剧情的效果,结合英、法、北美的长处,形成一股让人吃惊的创造力。
  
   天人合一的自在与宽容
  
  处处在蒙特利尔撞见“创新”。国际、多元的气氛,更让这个城市有一种天人合一的自在与宽容。
  通常,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师,都在争一个宣言式的作品,尽管那是盖在荒岛上的摩天大楼。但是蒙特利尔的顶尖人才,最卖力的表现反而是在街灯、地下道出入口、连接建筑与建筑间,夜晚散发迷人微光的行人道。
  仿佛是不是“主戏”并不重要,胸襟宽大的愿意为别人的作品效劳,只为了让城市更容易亲近、更舒适。成就别人的价值,让创意不再是独奏,也多了和谐的美感。直到今天,虽然蒙特利尔的景观建筑,多少还带着1967年世界博览会“大梦想”的气派。但是,孤立的建筑之间,衔接着无数贴心、人性的设施。“国际区”就是明显的例子,5年前开始的一个市中心重整计划,试着把新兴的金融中心,与因着被一条高速公路切断,逐渐被遗弃的老城,用绿地、花市、喷水池、平整的人行道,重新连结起来。
  除了建筑,人也是这样。我一直在马路上遇见好心情的蒙特利尔人。穿绿裙子、紧身裤、听iPod、溜直排轮的女孩,扶着银行外墙栏杆,换上一双酒杯高跟鞋,进餐厅跟朋友说话共餐。或是咖啡馆里开怀大笑的一桌中年男人,那种高兴劲,我差不多以为,在这个世界上都快要绝迹了。熟门熟路的朋友告诉我,蒙特利尔的精英圈子,每个人都“相识”每个人。我见过几个财力雄厚的商人,没有趾高气扬的贵气,也没有粗俗地暴发,反而是温和、平易近人。
  
  时髦的旅馆,高雅的文化
  
  专门替好莱坞做计算机3D动画的电影大亨,公司总部设在蒙特利St.Laurent大街上,Softimage的老板 Daneil Langlois ,4年前出资买下老城区18世纪纺织商人的五层楼毫宅。保留了古老外观,内部全部改建,设计为蒙特利尔目前最时髦的Hotel Gault。《纽约时报》形容它“现代感、流行、清爽,完全没有多余装模作样的矫饰。”
  连续得了观光协会颁发的旅馆设计奖,Hotel Gault一共只有30多间房,踩在最新一波Boutique Hotel概念的先端。学美术出身的女总经理 Mariette Parent 是投资老板的弟妹。带着我参观每一个房间、每一件家具,都神情欢喜的像是解说自己的创作。问她什么是蒙特利尔的设计精神,她说:“只是希望营造一种超越流行的美感,让人有回到家的舒服。”
   走进旅馆大厅,老实说,我还真没有感受到纽约、巴黎的时尚旅馆,那股冷峻雅痞,让人不敢随意踏入的压迫感。
  我问她蒙特利尔女人跟法国女人的差别,她用几乎不带魁北克口音的标准法文,跟我说起她在波尔多试穿16双鞋子的故事。当时法国朋友惊呼:你怎么敢试穿这么多鞋子而不买!Mariette 觉得这在蒙特利尔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没有人会因此生气。
  为什么这里没有巴黎人的骄气?
  她毫不迟疑回答,“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社会阶级、贵族、国王路易十四什么的。我们的历史也很短,祖父母大多都是农夫、乡下人,不会有这种谁瞧不起谁的阶级气氛。”
  或许是这种不代表任何正统的血液,或许是认清自己的边缘感。让蒙特利尔人即使尊重传统,也没有那么拘泥、非如此不可的僵硬。因此,蒙特利尔也吸引了大批有相同气质,创意、自在、习惯出入不同文化的人。
  5月初的第一个礼拜,“艺术广场”演出前,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肯特长野签下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合约的第一次公开演出。
  曾在全世界四处巡回演出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今晚把莫扎特21号钢琴曲演奏得让人通体舒畅。3000人的座位座无虚席。他们大多是没有过度隆重的长裙、礼服,而包买下整年的固定席位,一年随着曲目变化,聆听100多场演出的有钱人。
  中场,长野站在演奏台上,他咬字清晰地先用法文接受电台访问,台下有些人开始显得不耐烦,敏感的他即刻自动转成漂亮的英文。主持人继续用法文提问,他也再以法文回答,然后又在某个转折点,不露痕迹地转换成英文。“在蒙特利尔,同时说法文、英文,是一种礼貌,”乐团低音提琴家Lindsey agher有着英国女人纤细的质感。她说大家对长野有很深的期待,因为他本身的气质——没有架子、幽默、很有创造力,就是蒙特利尔人。
  除了会讲英、法、德语的日本指挥领导的古典音乐,到6、7月盛夏,蒙特利尔“国际爵士节”即将登场。萨克斯风吹起路易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音符,想起大师们精准操弄乐器的技法,加上随兴、不拘泥传统的演出,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能在世界上有这等份量,因为这是一种有能力掌握主流,却不在意自己边缘地位的自由,这不也正是蒙特利尔大度潇洒的魅力所在吗?
其他文献
如果你对爱情不够珍惜,终有一天,它会化做利剑,在你无力反击之时,破空而下,刺穿你的胸膛。  —— yun  1.亲爱的,快睡吧,咱们梦里见,乖啊。  2.我相信那个会给予我幸福的男人一定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等着我,或许也正像我找他一般地找我。我深信是你的就不会错过,不是你的怎样都强求不来。  3.相聚是缘,散了也是缘——只是浅了。  4.你可以不爱我,我可以等你,等你十年、二十年,但千万别让我等上三
期刊
“惊才绝艳”这个词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形容的,但是扣在小S头上也许刚刚好。她的美丽是生生地在我们眼皮子底下长出来的,从一口暴牙小眼小身板的普通歌手,到现在风韵十足的趣味女艺人,她每一步的转变都亮得耀眼。一件精灵美好的杰作是怎样诞生的?看看小S就知道了。  最早知道小S是因为那个名为ASOS的姐妹演唱组合,那时白皙清纯的大S负责美丽部分,不起眼的小S只得承担搞怪的任务。吴宗宪无论如何取笑她的牙套和平胸
期刊
21世纪初,“80后”这个名词横在文字大马路上常常被在这路上行走或者溜达的人们撞到,人们看着突然横出的这么一块东西或惊或喜或怒或骂,然而作为惊喜怒骂的对象,“80后”的名字过于抽象,于是它不时地拖出几个代名词用来招架。韩寒和郭敬明被拖出的频率最高,因为它们最为掷地有声,奇怪的只是拥有这两个名字的主人,长的都并不厚重。  且不去考虑《萌芽》杂志最初定义“新概念”比赛时,对这项文字马路上张牙舞爪的擂台
期刊
叉叉是个容易母性泛滥的人,一看见孩子和狗的时候,她的眼睛里就会放出不一样的光,直到她有了儿子拉拉。  拉拉和他的妈妈叉叉一样。极瘦,多动,有精神头,容易兴奋,爱吃又吃不多。拉拉平时很乖,除了听见塑料带哗啦哗啦的声音比较兴奋之外。  可叉叉第二次把拉拉送走了。原因是如果学校知道拉拉的事情,就会把叉叉撵出学校,叉叉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峻性了。第一次把拉拉送走的时候,之前来到了我住的窝,虽然拉拉很乖也不
期刊
1.如题 如花    本博的头牌姑娘——如花今儿个出台了。各位想念她的朋友可要搬个小板凳了。如有业务需要可以留言。敝人本辈子最渺小的一个心愿就是带着如花走穴。给不给钱的,管饭就成。   如花最近第一大爱好就是买内衣,第二大爱好就是带人去买内衣。她说看到姐妹们买到美观又大方的内衣比自己穿T—Back都高兴,尽管她从没穿过T字裤,因为纯真的如花觉得穿T的都是些大妖精,很不厚道。  如花的新动向是迷上了
期刊
谁年轻的时候,没干过几件轻狂的事呢?   你若问我有多轻狂?我在陌路上把军车拦。  说到我在陌路上搭顺风车,那可真是一出比一出惊险刺激。  人生中拦下的第一辆车是宝马。可那不是我一个人拦的。那是我们一伙四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丫头们一起拦的。拦的时候也没挑车,鼓足勇气你推我我赖你的,结果,被我们拦下的这辆车居然还是辆宝马,坐进去四个,全都歇菜,拦的时候个个活蹦乱跳,下车的时候,都晕得跟霜打过的茄子似的,
期刊
小A比较有钱,在外面租了房子,不经常回来,宿舍管理员都不太认识他。一次他背个包进宿舍楼,就被宿管科管理员叫住:"我们这里严禁小商小贩入内,出去出去!"因小A当时没带学生证,无法解释,只好打电话给我们。解围后,我们乘机"敲竹杠",让小A请客。小A倒是慷慨,满口答应。于是兄弟们商量去哪儿,小B说:我记得这有一个酒楼挺好的,还打折。  于是众人听之,欣然前往,没想到酒楼巨狼藉,我等五人欲撤,小A却说既来
期刊
卡夫卡生前,只发表了7篇作品。他临死时,曾嘱咐一直为他保留手稿的那个朋友:待他死后,将所有的手稿,包括小说、随笔、书信全部销毁。但这个朋友最终没有,于是我们得以见到这些优秀的作品,和他布满惊惧不安的内心——在日记和书信中,内心袒露得更为明彻。  哎,亲爱的,这个例子对于我所要说的并不成功,我只想说,卡夫卡死前,肯定已经意识到了一种危险,也许是诉诸语言的危险,也许更是袒露内心的危险,将一种私密和赤诚
期刊
1    新生报到时,我拿着体检单一筹莫展。上面有肝功能化验等需要验血的项目,正是九月酷热难当,我站在校医院的梧桐树下不停擦汗,实则快要哭出,没有人想得到,我晕血到一滴即倒。  “你不舒服吗?”一个甜甜软软的声音递过来,我抬起头,看到田恬光亮的眼睛。这是我们的初次相见。田恬是校医的女儿,在我出示了一系列身体健康证明后,她妈妈禁不住软磨硬泡,终于答应让我免检。出门,我问田恬为什么帮我?“你看上去需要
期刊
今天是12月28号了,我妈妈的生日过去了三天,我姐姐的生日就在明天。  我和我姐小时候长得很像,直到现在我都还分不清楚我们两个人小时候的照片。我姐比我大挺多的,小时候总是欺负我。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显得很傻,反应慢而且不会说话,每天都痴痴呆呆地坐着想事儿,其实我那是在思考。我思考很多事情,比如怎么偷到我爸爸藏起来的巧克力,比如怎么能偷穿我姐姐的裙子。说句实话,我小时候还没有现在光明磊落呢。我每天都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