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场嘉宾共同倒数计时,在一片蓝光荧荧中,“百村送光明工程”的红色激光字清晰地投影在透明的玻璃球内。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李小磊,文化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康明以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发起单位代表Edwin戴拿起放在启动球上的手,笑容满面地和全场嘉宾一起鼓掌。
这是2008年11月29日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成立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是由文化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批准成立的专项基金,于2008年11月28日成立。该专项基金每年募集规模在3000万元左右,包括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设备和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百村送光明工程”的建设,基金募集来源是德国怡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新加坡安立兴集团。
据介绍,设立这个专项基金的目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百村送光明工程”,即利用农业废弃物,建设农村生物质气站,把难以利用的秸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便于利用的生物质燃气或电力。该项工程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的效率,减少农业废弃物在地里焚烧带来的污染,又可以减少农村由于使用大量碳煤等矿物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的环境水平和生存条件,对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农业废弃物包括秸杆、稻草、谷壳和蔗渣等,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也一直是我国农村的主要能源之一。以我国目前的粮食产量计算,每年农业废弃物的产量约6.37亿吨,相当于3.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农业废弃物资源数量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对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了更为迫切的需要,一方面,对燃气、电力等高品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对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同样,也是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煤和石油气作为生活燃料。据统计,每年有2亿吨以上的剩余农作物秸秆被直接燃烧,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何有效地利用这部分资源是目前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农村生物质气化站的建设可谓是对这一课题的创新性实践。一方面,农村生物质气化站能满足农村对燃气、电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减少秸秆燃烧,对改善环境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而农村有了燃气和电力供应之后,又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村电器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为农村的电气化提供了条件。专家认为,农村生物质气化站的建设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有重要的意义。
在欧洲,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有多年的历史,大力开发节约型替代能源也成为欧盟国家的一项重要能源课题。以丹麦为例,1988年丹麦诞生了第一座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目前已经建立了130家秸秆发电厂。秸秆发电技术现已走向世界,也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的主要募集来源之一——德国怡可投资控股集团正是一家来自欧洲,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的公司。总部设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德国怡可投资控股集团,是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生物质发电等环保项目的发展。该公司对中国生物质投资环境已经有非常熟悉的掌握,通过其管理层和技术队伍的努力,以及对生物质发电项目良好的运作和管理,已经获得了优越的经济和技术回报。目前,该公司正致力于在未来5年中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个项目或将落户云南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和环保方面连续出台新政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将会如何配合作进一步的动作?在该专项基金启动后,将如何落实资金、切实改善环境,让广大农村居民受益?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德国怡可投资控股集团代表Edwin戴。
记者:该专项基金支持的第一个项目何时能够启动?
Edwin戴:依靠中国政府新能源和环保的新政策,我希望通过基金会将公司的技术带到环境比较恶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来改善环境,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目前我们已经和云南省政府接洽,希望能够在那里落实我们的第一个项目。
记者:这个项目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Edwin戴:我们将提供小型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机组,功率为200千瓦,每年运转7000小时,这将能够供应1000户家庭的生活用电。它的最大供电量是140万千瓦时,最大供气量是430万立方米。我们可以按照当地的需求来设置和配置供电/供气的比例。这样的发电机组每年需要约2240吨废弃物(1.6公斤废弃物可发电1千瓦时)供应其运转。资金投入约200万元人民币。
记者:用于支持该项目的资金主要从哪里来?
Edwin戴:我希望基金会每年能提供3台类似的发电机组,我们会组织有关的募捐活动,呼吁中国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华人来参与这项公益项目。比如我们于2008年12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绿色手套”慈善高尔夫球赛,就有新加坡和香港的朋友参与和捐款。在未来,我们也会带领基金会到其他国家筹款。
记者:“百村送光明工程”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Edwin戴环保、节能、减排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的目标。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我认为就是把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的城市发展非常迅速,相比之下,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仍然有“烟囱冒黑烟”的现象。创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结合我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来改善环境,同时实现“百村送光明”。这样一来,老百姓也更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环保所带来的好处与利益。
小秸秆的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社会的关注,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的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声誉。如何有效保护自然生态,又促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的生物质产量居世界前列。单单是农作废弃物就有近7亿吨。但其中除了很少的部分是用于饲料,大部分被烧掉或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与此同时,石化能源的生态代价和经济代价越来越高。在能源危机步步紧逼的大环境下,寻求替代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已显得刻不容缓。生物质能是全世界共同的发展方向,在替代能源发展备受重视的大背景下,普通的农作物秸秆也被赋予了重大的商业意义。
秸秆供(热)电技术一旦示范成功,可将我国大量剩余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成为重大的支农和节能环保项目,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而这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设立的初衷。
这是2008年11月29日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成立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是由文化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批准成立的专项基金,于2008年11月28日成立。该专项基金每年募集规模在3000万元左右,包括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设备和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百村送光明工程”的建设,基金募集来源是德国怡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新加坡安立兴集团。
据介绍,设立这个专项基金的目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百村送光明工程”,即利用农业废弃物,建设农村生物质气站,把难以利用的秸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便于利用的生物质燃气或电力。该项工程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的效率,减少农业废弃物在地里焚烧带来的污染,又可以减少农村由于使用大量碳煤等矿物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的环境水平和生存条件,对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农业废弃物包括秸杆、稻草、谷壳和蔗渣等,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也一直是我国农村的主要能源之一。以我国目前的粮食产量计算,每年农业废弃物的产量约6.37亿吨,相当于3.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农业废弃物资源数量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对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了更为迫切的需要,一方面,对燃气、电力等高品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对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同样,也是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煤和石油气作为生活燃料。据统计,每年有2亿吨以上的剩余农作物秸秆被直接燃烧,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何有效地利用这部分资源是目前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农村生物质气化站的建设可谓是对这一课题的创新性实践。一方面,农村生物质气化站能满足农村对燃气、电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减少秸秆燃烧,对改善环境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而农村有了燃气和电力供应之后,又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村电器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为农村的电气化提供了条件。专家认为,农村生物质气化站的建设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有重要的意义。
在欧洲,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有多年的历史,大力开发节约型替代能源也成为欧盟国家的一项重要能源课题。以丹麦为例,1988年丹麦诞生了第一座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目前已经建立了130家秸秆发电厂。秸秆发电技术现已走向世界,也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的主要募集来源之一——德国怡可投资控股集团正是一家来自欧洲,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的公司。总部设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德国怡可投资控股集团,是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生物质发电等环保项目的发展。该公司对中国生物质投资环境已经有非常熟悉的掌握,通过其管理层和技术队伍的努力,以及对生物质发电项目良好的运作和管理,已经获得了优越的经济和技术回报。目前,该公司正致力于在未来5年中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个项目或将落户云南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和环保方面连续出台新政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将会如何配合作进一步的动作?在该专项基金启动后,将如何落实资金、切实改善环境,让广大农村居民受益?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德国怡可投资控股集团代表Edwin戴。
记者:该专项基金支持的第一个项目何时能够启动?
Edwin戴:依靠中国政府新能源和环保的新政策,我希望通过基金会将公司的技术带到环境比较恶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来改善环境,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目前我们已经和云南省政府接洽,希望能够在那里落实我们的第一个项目。
记者:这个项目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Edwin戴:我们将提供小型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机组,功率为200千瓦,每年运转7000小时,这将能够供应1000户家庭的生活用电。它的最大供电量是140万千瓦时,最大供气量是430万立方米。我们可以按照当地的需求来设置和配置供电/供气的比例。这样的发电机组每年需要约2240吨废弃物(1.6公斤废弃物可发电1千瓦时)供应其运转。资金投入约200万元人民币。
记者:用于支持该项目的资金主要从哪里来?
Edwin戴:我希望基金会每年能提供3台类似的发电机组,我们会组织有关的募捐活动,呼吁中国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华人来参与这项公益项目。比如我们于2008年12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绿色手套”慈善高尔夫球赛,就有新加坡和香港的朋友参与和捐款。在未来,我们也会带领基金会到其他国家筹款。
记者:“百村送光明工程”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Edwin戴环保、节能、减排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的目标。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我认为就是把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的城市发展非常迅速,相比之下,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仍然有“烟囱冒黑烟”的现象。创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结合我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来改善环境,同时实现“百村送光明”。这样一来,老百姓也更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环保所带来的好处与利益。
小秸秆的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社会的关注,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的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和声誉。如何有效保护自然生态,又促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的生物质产量居世界前列。单单是农作废弃物就有近7亿吨。但其中除了很少的部分是用于饲料,大部分被烧掉或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与此同时,石化能源的生态代价和经济代价越来越高。在能源危机步步紧逼的大环境下,寻求替代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已显得刻不容缓。生物质能是全世界共同的发展方向,在替代能源发展备受重视的大背景下,普通的农作物秸秆也被赋予了重大的商业意义。
秸秆供(热)电技术一旦示范成功,可将我国大量剩余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成为重大的支农和节能环保项目,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而这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公益基金”设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