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微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66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在简书与赵希君邂逅,只因那一行行温暖又苍凉的诗句,撩拨着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每每读来,总会唤起对人生以及生存问题的深层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赵希君的诗推荐给诗文群。
   当有一天,师兄“跨鲸而来”携手师姐“晏萍”,在简书掀起一场声势浩大与赵希君和诗的狂澜,我才真正了解了“渐冻症”,而且已经病随十年。
   赵希君1987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普乐保镇。17岁时迷恋于木雕,拜师学艺,至20岁,已经是这片山乡远近闻名的木雕师了。
   英俊阳光的外表,理想的风帆正刚刚起航,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他多么希望能邂逅一位豆蔻丁香般的女孩,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然而,渐冻症,这种比癌症更为可怕在中国患病概率只有十万分之四的不治之症,活生生地撕裂了趙希君所有对生活的美好向往,21岁,他就被宣判进入了生命倒计时。
   渐冻症,其医学术语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简称ALS,在英国又被叫作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心智、敏锐虽然一如常人,但会眼睁睁看着自己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以致瘫痪,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如我们所熟悉的一代理论物理学大师霍金,以及美国著名棒球明星Lou Gehrig都是渐冻症患者。渐冻症一般可分成五个时期,即症状开始期、工作困难期、生活困难期、吞咽困难期、呼吸困难期。
   多少个漆黑无边的长夜里,一颗年轻的心在深不见底的黑洞里直线下坠,对生命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对现实的无奈,一切的一切,就像一把钝刀子,狠狠地在这颗惶恐的心上来回摩搓,乃至血肉模糊,痛到失去知觉。
   同时,被这个晴天霹雳击倒的还有赵希君的父亲。离异十年,一个坚强的大山男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独自刨耕着两亩地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正满心喜悦地对生活幸福曙光翘首企盼,却迎来了儿子不治之症的一纸判决书……最后,在残酷而无奈的现实面前,父子两人还是坚韧地接受,并选择用微笑去面对人生,虽然已经无法实现“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古老美丽的誓言,但父子能够相伴度过余下的分分秒秒,也是心中莫大的安慰。
   初时,赵希君还能给父亲搭把手,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慢慢地,随着四肢的逐渐萎缩,已无法再下地干活,于是,他就在网上开了一家卖木雕工艺品的网店,一则可以贴补些家用,二则也可在寂寥的长日,抚摸这些熟悉的木雕工艺品,就仿佛是对自己昔日木雕生涯的深情回眸。在这个大山里,日子如常流转,每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帮赵希君洗脸、刷牙、大小便、吃早饭,做完这些,父亲会把赵希君推到电脑前,而他会通过唯一可活动的右食指与外界保持联系。有时父亲也会推着赵希君去外面转转,出了家门,俯首是苍翠之绵绵青山,身畔是溪水缓缓流淌,家乡的风景依然是那么美,只是那个追梦的少年再也无法在这方天地里自由奔跑,而只能徒然地看着年老的父亲为自己一生操劳。
   长年的劳累使父亲备受腰病困扰,无法再下地干农活,面对父亲,赵希君内心的痛苦与愧疚不言而喻,就如他在《我的父亲我的世界我的爱》中所写下的:
   春天,让我如何言情
   怕那个字一说出口,便害得您和我一起痛着却不敢说疼
   夏天,让我如何相约一起沐雨听风,生怕我的风雨泥泞您的前程
   秋天,有我枯萎的风景,一定让您心痛,多想把这季节就此葬送,留下我最完美的笑容
   冬天,让我怎敢说冷,怕您伸出手为我挡风,我能焐热您的手,却焐不热您的梦
   我该拿什么奉献给您,岁月,这般无情,我,又这般无用
   病魔摧垮了赵希君的身体,却没有摧垮他坚韧的意志,他那羸弱的身体里涌动着如潮的大爱,感动并感染着社会。
   2014年某一天,当赵希君得知当地有个女孩身患癌症时,他与慈善组织取得了联系,想捐赠100元钱,该慈善组织的成员见到赵希君后,除了惊愕便是震惊,只见他嶙峋瘦骨耸立,全身肌肉萎缩,近看犹如一具人体骨骼模型,而那张憔悴不堪的脸庞却始终洋溢着沉静的微笑,一如暖阳,流入人心。面对这100元钱,该组织的成员一再推辞,无论如何,怎么可以接受一个连生活都已经无法自理的男孩的捐赠呢,他也是一个需要得到社会帮助的人呀!但最后,赵希君的一番话还是令她收下了,赵希君用颤抖又模糊的声音说道:“姐姐,我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哪怕用再多的钱也无法留住生命,而这100元钱,至少可以给这位女孩带去一份生的希望,我是真心想帮她的。”
   在场之人无不潸然泪下。
   早在2012年的某一天,深感自己的肌肉萎缩症状在不断地加剧,赵希君就对父亲说:“爸,我想在死后,把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闻此言,父亲老泪纵横,但知子莫若父,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要求,他只是久久地久久地抱着骨瘦如柴却依然爱心涌动的儿子。2013年7月,赵希君与红十字会签下了眼角膜捐赠协议,同时,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把我的光明,留给另一个需要光明的人,让我的光芒永留人间,还有人可以替我看世间的美好。”
   而今,赵希君的症状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个时期,即吞咽困难期,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唯一能支配的就是一根右食指,通过鼠标点击软键盘与外界的病友保持联系,每天,彼此报个平安。
   赵希君留下一个愿望,他在给“跨鲸而来”的信中说:“我愿为器官捐献的宣传尽一份力,哪怕能影响一个人捐献,也是生命的接力,以另一种方式让生命继续。”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刘 欢
其他文献
我越来越觉得,在余生中其实可以更多地删繁就简,包括生活的模式、生命的走势,甚至是回忆的体式。  近段时间,我消沉得近乎无助无救。经常是这样,人端坐在那里,心神却游走不定,内心惶然凄然,对未来不确定不自信,对存在疑惑困惑,对投入与产出的公式运算法则未可知晓且难以置信,对一切值得信奉的东西失去信奉的理由和动力。很多周末,我把自己整日夜困在帝景湾六楼足不出户,或陷身方寸之间,或游离屏幕之上,或困顿枕榻之
期刊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往事在记忆中渐渐模糊淡忘了。然而,有的事,时间越长,记忆反而越深刻。我对石老——石西民同志的思念就是如此。  近日,我在整理书籍时,又一次拜读了刊登在1984年第4期《广播电视业务》(由浙江省广电厅主办)上石老给我的信。这更加深了我对他的思念,内心深处强烈地涌动着写一点东西的念头。  我和石老是同乡。石老的大名,早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已听村里的长辈谈起过。石老的老家在浦江县城西北
期刊
哈尔滨这座大气、洋气、灵气的城市,遗存的近500余座歷史建筑中,欧陆风情占了主基调。巴洛克风格、拜占庭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哥特式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中西合璧,大观泱泱,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将哈尔滨美誉为“东方莫斯科”。   只要稍留意中国古建筑,不难发现,几乎都是浅灰色的砖墙,而哈尔滨老建筑的颜色恰恰不同,独一无二的米黄色。如今这些建筑已成为凝固的音乐,正如大作家果戈里所言:“当
期刊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色,在去向五千多米的拉姆拉措极寒极苦之地,龙胆花儿密密麻麻雀跃在石缝之间,顶着冰碴儿开得那般倔强任性,像一团团蓝色的火焰,一路沿着山坡向上奔跑,不知疲倦。   到达布丹拉山垭口,下起了小雨,垭口风很大,弯急坡度陡,车停在了曲科杰群山最高处的一块平地上。刚下车,强劲的山风又把人逼回来,穿上冲锋衣才敢拉开车门。西藏天气就是这样,一天之中就让你有穿越四季的感觉,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降随时
期刊
我一直在想,如果二姨不嫁到我所在的那个村子,或者她不跑出去,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那时外婆家的家境并不好,后来,母亲在多次提到二姨的时候,总会提到她们家当时的情形——有9个人的大家庭,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实施,生了一大堆的娃。当时,大姨、大舅已步入劳工行列,能挣点工分外,其他的都还是嗷嗷待哺,或最多能背个大粪筐拾点粪,挣半个工分,这就是最好的了。外公还在,家里基本上还能维持饥饱,但后来,
期刊
冬天,死亡站在地狱入口呼唤你。   暴风雪高高低低地狂吼着,迎面刮过来,爆炸,再爆炸,一股股透骨的冰刺感,缓慢地融化,浸洇,四处散开,消失了。让你不得不感慨,这平原上暗夜潜行的姿势,“咵咵——咵咵”,一路向北,小跑,像一列列士兵似的急行军。   如果你打开地平线,小心哪小心,嗬,薄薄的,打开那层冻壤,下面的,全都是“呼哧,呼哧”睡着的小精灵。谁,从冰凉的土壤里调整一点点睡姿呢?谁谁谁?哦,小蚰
期刊
小时候,生产队部在我家东南角,而只有一道之隔的马圈牛棚、碾房磨道,是我經常玩耍的场所。后来因地势低洼,夏天饱受南沟子水患欺负,队部又整体搬到了我家东北角的上岗地方,还好,离我家远近还一样。渐渐地,我熟悉并喜欢碾房和磨道这种场所。喜欢看老驴老马在晃悠悠地遛弯弯、转圈圈,喜欢看大人们陀螺似的在磨米、压面。伴随着“驾”“吁”的吆喝声和鞭打棍捶的呵斥声,碾盘和磨具在转动中呻吟着、哼唧着,“吱呀呀”“嗞扭扭
期刊
说这话的,是我的邻居孙奶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上小学。家里盖了四间大瓦房,还没等院墙落成、房屋干透,全家人就欢天喜地地搬了家,逃离了那个人口众多的老院子、破旧不堪的老屋。巷子里的六家住户几乎同时盖的新房,因为家里都有小孩子上学,家家的饭点也是颇为一致的。往往在晌午时分,邻居们就三三两两都端着饭碗出来了,在巷口蹲着、坐着、站着,边吃饭边聊天,东家长、西家短,一起集体上工干活发生的趣事
期刊
三北伏龙山是三北平原诸多濒海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山岩突兀,远看像一条莽莽巨龙卧饮大海。  三年前秋高气爽的一天,我携妻重上伏龙山。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寻古觅幽。山下南麓东首即现今光华学校校址,明清时为接经禅院,占地30余亩,建有正殿佛堂三间,偏房十余间,专供香客居住休闲。下院登上佛道的山坡正道,民国时期龙山所人朱祖炳捐建双柱平门式大石牌坊赫然在目。牌坊高5米,坊额石勒“古箬山”三个大字
期刊
五行中,水和土完美的婚配,孕育出一件件傳世的陶器、瓷器。我甚至怀疑,它们的弧度,被多少脊梁支撑着!  一位老农告诉我,柔弱的草,赐予了它们筋骨,一壶水,赐予了它们血液。时间的绳索,无法拴住一段光鲜岁月,却把坍塌的余晖落入窑洞之内。任何破碎的事物,在时间的刻度上,都显现出从容。尽管沧桑,它们同样具有神性的魅力。只是,被一把锈涩的铁锁封存着。  五百年的长度,我无法揭开,却被一群外来客反复丈量,而谜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