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师按新课标核心素养,从理念、思维和文化涵养三个方面提升自己,才有效地发挥初中语文教学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教育理念
价值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位意识,以科学的、宏观的教育理念引领自己的语文教学。
1.在学科教学中秉承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各个阶段的特点,也有着贯之始终的连续性。学生某一阶段的状态,不单单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而是过往经验的积累,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进行探索与思考,要回顾学生的过去,展望学生的未来。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内容,培养了哪些能力;初中阶段的知识点在小学阶段有没有学习,學到什么程度,初中阶段该怎样与之衔接,对其进行深化。然后要明确,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达到哪些目标,为此初中阶段要向高中阶段输送怎样的学生。之后,要熟知新版课标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规定与要求,思考相同知识体系在不同学段的要求,紧密结合这些规定和要求,确定初中阶段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正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切分,“立德树人”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过程中进行身份认同、增强民族文化意识的过程;“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自我对话,思考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进行价值建构的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是学生提升鉴别善恶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提升审美品味的过程;“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学生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体会革命历史文化、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是学生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的过程。而“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产生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自尊、自强、自立、心怀仁义的学生自然在语文学习上不会荒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学习材料特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等,自然发挥学科“立德树人”功能,不是为“立德”而“立德”,而是应该将语文教学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思考力
1.要思考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调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乃至在陌生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其价值就是在不确定中实现学生的真实成长。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做不到这些,语文教学就有可能陷入“越认真,越失败”“越努力,越有害”的泥淖。今天的教师大多是从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尊重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缺少积极的主体体验和思维习惯,但现在却要去打造出这样一个尊重学生主体、培养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的课堂。这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2.要对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辨析。目前教师学习的机会很多,很容易接触到名师学说和实践课堂,他们的学说和实践可以具有一个普遍的指导和启发意义,但在针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时却不是万金良药。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是具有独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教师将所见所学和课堂学情、教学风格、地域特点等融合起来进行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提升,从而形成“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理论修正—教学实践”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文化解读能力
思维是一种习惯和能力,难以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培养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必须得到发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内容理解”的状态,字词掌握、段落划分、语句分析、主题概括的教学过程还是一种教学常态。推动课堂进程的主要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呈现出随意化、片段化,问题之间逻辑联系不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是怎样答出“正确”的答案,多感性理解,少理性辨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谈不上提升。这对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应试的压力是有的,但是也和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不够是分不开的。而这其中,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要熟悉教材,构建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要将教材知识内化,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前后知识链接,做到课堂教学有系统、有计划、有预设,能够游刃有余地应答课堂生成性问题,并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能力的再提升。
2.要深入理解新教材人文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将知识、技能、方法语文三大要素融入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人文主题中去,以人文主题组建单元学习。初中语文教师要对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对孔孟之道、老庄思想等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有深度解读的能力;对中外优秀作家作品能够进行比较立体的认知与讲解;能将中华传统价值与现代精神视角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徜徉发展变化又一脉相承的文化河流;提高哲学思辨能力,对人生与社会有深刻的省察与洞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心无力——话说来说去、活动搞来搞去,却一直在表面层次流连,触不到点子上,让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内涵流于简单、空泛的词句概括。
3.丰富学科基础知识的文化储备和涵养。这说明语文教学绝不单单是语文知识要素的传授,而是涵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综合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拓宽文化视野,丰实自己的知识文化涵养,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涵,扩大知识外延,提高审美能力,对优秀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丰富个人知识结构,提升文化解读的能力,成为能够引领学生走进广阔语文天地的引路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改革和中高考精神,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提升思想站位高度。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实践反思,在理念、思维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升自己,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有效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教育理念
价值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位意识,以科学的、宏观的教育理念引领自己的语文教学。
1.在学科教学中秉承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各个阶段的特点,也有着贯之始终的连续性。学生某一阶段的状态,不单单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而是过往经验的积累,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进行探索与思考,要回顾学生的过去,展望学生的未来。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内容,培养了哪些能力;初中阶段的知识点在小学阶段有没有学习,學到什么程度,初中阶段该怎样与之衔接,对其进行深化。然后要明确,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达到哪些目标,为此初中阶段要向高中阶段输送怎样的学生。之后,要熟知新版课标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规定与要求,思考相同知识体系在不同学段的要求,紧密结合这些规定和要求,确定初中阶段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正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切分,“立德树人”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过程中进行身份认同、增强民族文化意识的过程;“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自我对话,思考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进行价值建构的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是学生提升鉴别善恶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提升审美品味的过程;“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学生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体会革命历史文化、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是学生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的过程。而“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产生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自尊、自强、自立、心怀仁义的学生自然在语文学习上不会荒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学习材料特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等,自然发挥学科“立德树人”功能,不是为“立德”而“立德”,而是应该将语文教学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思考力
1.要思考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调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乃至在陌生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其价值就是在不确定中实现学生的真实成长。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做不到这些,语文教学就有可能陷入“越认真,越失败”“越努力,越有害”的泥淖。今天的教师大多是从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尊重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缺少积极的主体体验和思维习惯,但现在却要去打造出这样一个尊重学生主体、培养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的课堂。这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2.要对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辨析。目前教师学习的机会很多,很容易接触到名师学说和实践课堂,他们的学说和实践可以具有一个普遍的指导和启发意义,但在针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时却不是万金良药。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是具有独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教师将所见所学和课堂学情、教学风格、地域特点等融合起来进行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提升,从而形成“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理论修正—教学实践”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文化解读能力
思维是一种习惯和能力,难以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培养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必须得到发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内容理解”的状态,字词掌握、段落划分、语句分析、主题概括的教学过程还是一种教学常态。推动课堂进程的主要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呈现出随意化、片段化,问题之间逻辑联系不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是怎样答出“正确”的答案,多感性理解,少理性辨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谈不上提升。这对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应试的压力是有的,但是也和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不够是分不开的。而这其中,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要熟悉教材,构建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要将教材知识内化,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前后知识链接,做到课堂教学有系统、有计划、有预设,能够游刃有余地应答课堂生成性问题,并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能力的再提升。
2.要深入理解新教材人文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将知识、技能、方法语文三大要素融入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人文主题中去,以人文主题组建单元学习。初中语文教师要对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对孔孟之道、老庄思想等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有深度解读的能力;对中外优秀作家作品能够进行比较立体的认知与讲解;能将中华传统价值与现代精神视角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徜徉发展变化又一脉相承的文化河流;提高哲学思辨能力,对人生与社会有深刻的省察与洞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心无力——话说来说去、活动搞来搞去,却一直在表面层次流连,触不到点子上,让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内涵流于简单、空泛的词句概括。
3.丰富学科基础知识的文化储备和涵养。这说明语文教学绝不单单是语文知识要素的传授,而是涵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综合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拓宽文化视野,丰实自己的知识文化涵养,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涵,扩大知识外延,提高审美能力,对优秀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丰富个人知识结构,提升文化解读的能力,成为能够引领学生走进广阔语文天地的引路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改革和中高考精神,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提升思想站位高度。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实践反思,在理念、思维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升自己,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有效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