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不良习惯会给其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刻不容缓。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幼儿从三岁开始有了社会性,开始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逐渐地能和小朋友玩了,也产生了同情心。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社会里,经常会产生争抢等现象。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增强其社会生活能力的基础。开朗、热情、有勇气、有同情心、自信、有主见是有魅力的人格特点,而这些特点综合起来,是构成人的社会生活能力的根本。在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讲述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社会生活能力。
一、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教师对于幼儿的教育就要更耐心。在讲道理的时候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幼儿讲清楚。其次讲得要具体,将事情解释、说明清楚。比如“对人有礼貌”,幼儿对礼貌还不是很明白。教师就告诉幼儿见到大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小孩叫大人的名字也是不礼貌;早上来幼儿园、晚上离开幼儿园要和教师、家长问好、说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的。必要时,教师还要将礼貌的用语做示范,通过反复地讲以及反复地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同时,教师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认识,相互配合,家园共育。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设立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育儿,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二、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时,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教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做游戏,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笔者组织小朋友玩“拍皮球”的游戏,游戏一开始,就有两个小朋友突然争吵起来。笔者走过去一问,原来是两个人在争红色的皮球,都不愿意要绿色的,怎么办呢?红色的皮球只有一个,笔者思索了一会,便抱起那个绿球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对两个小朋友说:“绿球刚才对我说,它长得也很漂亮,可是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这样一说,两个争吵的幼儿马上谦让起来,最后每人都拿到了一个球。
四、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教师,对教师言谈举止的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言行。对于幼儿,教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幼儿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教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教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幼儿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幼儿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幼儿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课间,笔者无意中走进教室,发现有两位幼儿坐在桌子上谈话。笔者当场批评了他们,可其中的一位幼儿却说:“老师,你有时也坐在桌子上给我们讲故事听。”他的话让笔者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情况。笔者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巩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彩云.学前心理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社,2009.
[2]钱诗金.幼儿最需要的100个引导[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08.
[3]马桂林.儿童安全教育[M].北京: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2005.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幼儿从三岁开始有了社会性,开始关心周围的小朋友,逐渐地能和小朋友玩了,也产生了同情心。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社会里,经常会产生争抢等现象。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增强其社会生活能力的基础。开朗、热情、有勇气、有同情心、自信、有主见是有魅力的人格特点,而这些特点综合起来,是构成人的社会生活能力的根本。在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讲述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社会生活能力。
一、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教师对于幼儿的教育就要更耐心。在讲道理的时候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幼儿讲清楚。其次讲得要具体,将事情解释、说明清楚。比如“对人有礼貌”,幼儿对礼貌还不是很明白。教师就告诉幼儿见到大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小孩叫大人的名字也是不礼貌;早上来幼儿园、晚上离开幼儿园要和教师、家长问好、说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的。必要时,教师还要将礼貌的用语做示范,通过反复地讲以及反复地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同时,教师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养成教育的认识,相互配合,家园共育。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设立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育儿,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二、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时,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教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做游戏,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笔者组织小朋友玩“拍皮球”的游戏,游戏一开始,就有两个小朋友突然争吵起来。笔者走过去一问,原来是两个人在争红色的皮球,都不愿意要绿色的,怎么办呢?红色的皮球只有一个,笔者思索了一会,便抱起那个绿球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对两个小朋友说:“绿球刚才对我说,它长得也很漂亮,可是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这样一说,两个争吵的幼儿马上谦让起来,最后每人都拿到了一个球。
四、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教师,对教师言谈举止的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言行。对于幼儿,教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幼儿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教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教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幼儿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幼儿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幼儿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课间,笔者无意中走进教室,发现有两位幼儿坐在桌子上谈话。笔者当场批评了他们,可其中的一位幼儿却说:“老师,你有时也坐在桌子上给我们讲故事听。”他的话让笔者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情况。笔者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巩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彩云.学前心理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社,2009.
[2]钱诗金.幼儿最需要的100个引导[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08.
[3]马桂林.儿童安全教育[M].北京: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2005.